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08:07 中国证券报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

  内容摘要○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预计2005年全年国际收支顺差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外汇储备较快增长。经常项目顺差将延续上半年上升势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速有可能趋缓。

  ○预计下一阶段相关政策取向是:促进贸易结构调整,在继续保持出口增长的同时,扩大进口,缩小贸易顺差;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稳妥有序地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管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一、国际收支概况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3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

  (一)国际收支主要特点

  1.经常项目顺差扩大

  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同比增长801%。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

  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上半年货物贸易顺差542亿美元,同比增长823%。其中,出口3425亿美元,进口28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4%。

  服务贸易逆差有所缩小。上半年,服务项目逆差39亿美元,逆差同比减少33%。逆差缩小的主要原因是运输项目逆差缩小,以及国际旅游和其它商业服务项目顺差增加。

  收益项目出现顺差。上半年,收益项目顺差49亿美元,2004年同期为逆差24亿美元。随着我国对外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从境外获取的收益增长较快,使得我国收益项目由逆差转为顺差。

  经常转移项目顺差增长较快。上半年,经常转移顺差121亿美元,增长22%。其中,侨汇收入增长扩大了我国经常转移收入,是经常转移呈现较大顺差的主要原因。

  2.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

  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3亿美元,同比下降43%。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主要是由于证券投资项目由顺差转为逆差。

  直接投资顺差减少。上半年,直接投资项目顺差225亿美元,下降26%。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64亿美元,同比减少51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39亿美元,增加29亿美元。

  证券投资出现逆差。上半年,证券投资项目逆差10亿美元,2004年同期为顺差277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增85亿美元(体现为资金净流出),来自境外的证券投资净增75亿美元(体现为资金净流入)。

  其它投资顺差有所上升。上半年,其它投资项目顺差146亿美元,同比上升69%。其中,贸易信贷项目资产(主要表现为我国出口货物应收款和进口预付款)增加132亿美元,负债(主要表现为我国进口货物应付款和出口预收款)增加101亿美元,贸易信贷项下资金净流出31亿美元;贷款、货币和存款及其他负债项下资金净流入177亿美元。

  3.储备资产较大幅度增加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情况下,上半年我国国际储备增长较快。其中,特别提款权减少0.22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6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高于2004年同期增加674亿美元的水平。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7110亿美元。

  4.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

  上半年,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51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统计口径下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0.8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专栏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产生的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统计数据来源多样。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多个部门和不同的统计系统。各部门的统计与国际收支统计在概念、口径、记录原则上不尽相同,因此将这些数据汇总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就可能形成误差与遗漏。

  二是某些交易难以全面记录。例如,国外亲友随身携带现金转赠给国内居民,国内只能记录到存款变化,而无法反映其国际收支交易的居民收入来源,会造成信息丢失。再如,商品走私等是管理当局难以统计的,难免产生信息遗漏。

  三是统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个别企业在进出口中为了达到骗取退税、偷逃税款或者调动资金等目的,可能存在高报或低报价格的情况,造成数据的不真实。

  四是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不一致以及各种货币换算产生的误差。

  任何国家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都会出现误差与遗漏。根据国际惯例,只要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误差与遗漏的绝对值占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进出口额的比重不超过5%,都是可以接受的。产生误差与遗漏的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把净误差与遗漏额出现在借方等同于资本外逃,出现在贷方等同于“热钱”流入。

  表1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千美元

  项目差额贷方借方

  一.经常项目67,263,509405,745,648338,482,139

  A.货物和服务50,301,866376,994,208326,692,342

  a.货物54,234,373342,453,248288,218,874

  b.服务-3,932,50834,540,96038,473,468

  1.运输-6,002,8237,067,32613,070,148

  2.旅游4,320,53914,221,0009,900,461

  3.通讯服务-36,970212,709249,679

  4.建筑服务312,315986,711674,396

  5.保险服务-3,066,991237,2753,304,266

  6.金融服务-15,29749,58364,881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120,251862,289982,540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2,549,03258,5952,607,627

  9.咨询-515,7822,263,7322,779,514

  10.广告、宣传162,793481,992319,199

  11.电影、音像-32,54036,56869,108

  12.其它商业服务3,711,9847,840,0014,128,017

  13.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100,452223,180323,632

  B.收益4,873,18915,579,65010,706,461

  1.职工报酬780,5901,572,481791,891

  2.投资收益4,092,60014,007,1699,914,570

  C.经常转移12,088,45413,171,7911,083,336

  1.各级政府-81,40632,370113,776

  2.其它部门12,169,86013,139,421969,560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38,297,931214,583,855176,285,924

  A.资本项目2,153,9932,179,85125,858

  B.金融项目36,143,938212,404,004176,260,066

  1.直接投资22,475,44729,067,9006,592,453

  1.1我国在外直接投资-3,897,630206,7494,104,379

  1.2外国在华直接投资26,373,07728,861,1512,488,074

  2.证券投资-965,9117,606,3298,572,240

  2.1资产-8,458,08513,6698,471,754

  2.1.1股本证券000

  2.1.2债务证券-8,458,08513,6698,471,754

  2.1.2.1(中)长期债券-6,774,08513,6696,787,754

  2.1.2.2货币市场工具-1,684,00001,684,000

  2.2负债7,492,1747,592,660100,486

  2.2.1股本证券7,279,0007,279,0000

  2.2.2债务证券213,174313,660100,486

  2.2.2.1(中)长期债券-97,560097,560

  2.2.2.2货币市场工具310,734313,6602,926

  3.其它投资14,634,402175,729,775161,095,372

  3.1资产-18,086,6573,727,35221,814,009

  3.1.1贸易信贷-13,153,731013,153,731

  长期-526,1490526,149

  短期-12,627,582012,627,582

  3.1.2贷款-2,211,795103,6102,315,404

  长期-495,0000495,000

  短期-1,716,795103,6101,820,404

  3.1.3货币和存款240,247803,805563,558

  3.1.4其它资产-2,961,3782,819,9385,781,316

  长期000

  短期-2,961,3782,819,9385,781,316

  3.2负债32,721,060172,002,423139,281,363

  3.2.1贸易信贷10,138,57110,138,5710

  长期466,374466,3740

  短期9,672,1969,672,1960

  3.2.2贷款9,533,375127,189,797117,656,422

  长期3,556,6928,942,4105,385,718

  短期5,976,682118,247,386112,270,704

  3.2.3货币和存款9,289,94730,541,29321,251,346

  3.2.4其它负债3,759,1674,132,762373,595

  长期72,597125,71553,117

  短期3,686,5704,007,048320,478

  三.储备资产-100,453,380588,000101,041,380

  3.1货币黄金000

  3.2特别提款权22,00022,0000

  3.3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566,000566,0000

  3.4外汇-101,041,3800101,041,380

  3.5其它债权000

  四.净误差与遗漏-5,108,06105,108,061

  (二)国际收支运行评价

  1.国际收支运行总体状况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体运行平稳。过去11年,除1998年外,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格局。2005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继续“双顺差”,主要项目收支承接了过去的发展态势。

  国际收支交易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982-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年均增长31.6%,由540亿美元升至1.91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19%升至115%。2005年上半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1.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5.3%,占到GDP的139%。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9.5%。据测算,其中净出口拉动约3.6个百分点。

  外资持续流入,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东道国。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趋于活跃,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外汇储备充裕,国际评级机构上调中国的主权评级,显示了国际上对我国政治经济前景的信心,增强了我国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国际收支风险评价

  国际收支风险是指未来可能引起国际收支较大逆差,进而发生对外支付能力不足和发生货币危机的各种潜在因素。一般来说,国际收支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国内经济增长减缓甚至衰退、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金融体系不健全、巨额外债、汇率机制缺乏弹性等。外部风险包括: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引起的外部需求不足、外部金融动荡的传染、国际短期资本冲击、国际政治经济的一些突发性因素等。

  200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涨幅平稳回落,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稳健性增强,世界经济环境总体上对我有利,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较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就国际收支的具体情况来说,国际上一般认为,经常项目较大逆差是引发国际收支危机的主要隐患,而我国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达到673亿美元。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相当于14.3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503.2%,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偿债率为2.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5%的警戒线。总之,近期我国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风险较小。

  3.国际收支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货物贸易出口增长较快,进口增长相对缓慢,顺差大幅增加,贸易摩擦增多,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应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应继续控制。

  短期外债等波动性较大的资金流入增长较快,一旦形势变化,存在集中流出的风险。

  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应注意由此对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方面的影响。

  二、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分析

  (一)货物贸易

  2005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按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6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3425亿美元,进口28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4%;货物贸易顺差542亿美元,增长823%。

  (二)服务贸易

  200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继续扩大,且出现了近五年来的逆差首次下降。服务贸易收支总额达7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服务贸易收入345亿美元,增长31%;服务贸易支出385亿美元,增长19%;收支逆差39亿美元,减少33%。

  (三)直接投资

  1.外国来华直接投资

  2005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含金融机构)288.61亿美元,撤资清算等资金流出24.88亿美元,净流入263.73亿美元。

  2.对外直接投资

  2005年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出41.04亿美元,同比增长248%;撤资清算等资金汇回2.07亿美元,增长26%;净流出38.98亿美元,增长284%。

  (四)证券投资

  2005年上半年,我国证券投资项目由2004年同期顺差277亿美元转为逆差10亿美元。其中,证券投资资产逆差85亿美元,证券投资负债顺差75亿美元。

  上半年,我国证券投资项目呈现以下特点:

  对外证券投资增加。上半年,我国金融机构证券投资净流出85亿美元,2004年同期为净流入209亿美元。这反映出2005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提高与本外币利差缩小,金融机构从上年减持境外资产、增持境内资产转为增持境外有价证券资产,带动了证券项目资金流出。

  自境外证券融资扩大。上半年,境外对我国的证券投资净增75亿美元,增长11%。其中,我国企业境外股票发行筹资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实际资金净流入73亿美元,增长8%。

  证券投资是国际间重要的跨境资本流动形式之一。我国正处于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过程之中,坚持审慎渐进的资本账户开放,因此,证券投资特别是对外证券投资尚未成为我国主要的跨境资本流动形式,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都较为单一。目前我国对外证券投资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其他境内机构尚未开展这类业务。同时,我国境外证券融资涵盖境外股票筹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外币债券发行等类型,而对外证券投资则主要限于债券类品种。我国证券投资的双向流动还具有较大潜力。

  (五)外债

  外债总规模继续上升,但增速下降。截至2005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2661.76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2004年末增加186.84亿美元,增长7.5%,同比少增9.8个百分点。

  外债流量继续保持增长,呈大进大出态势。上半年,外债总流量2881.32亿美元,同比增长99.9%。其中,新提款1482.74亿美元,同比增长77.7%;还本付息1398.58亿美元,增长130.5%。

  表22001年以来同期登记外债流量

  单位:亿美元

  2001年上半2002年上半年2003年上半年2004年上半年2005年上半年

  新提款119.3247.6421.84834.381482.74

  偿还本息153.9343.8383.61606.681398.58

  净流量-34.6-96.238.23227.784.16

  短期外债占比攀升。按期限划分,6月末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248.29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6.9%,比2004年末增加5.39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413.47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3.1%,比2004年末增加181.45亿美元,短期外债占比较上年末上升了3.3个百分点。

  在经历了2004年的外债余额高速增长后,2005年上半年外债增长的趋势逐步放缓,其主要原因,一是借用外债成本有所提高。自2004年6月底至2005年6月底,美联储连续9次调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3.25%,本外币利差逐步缩小,企业对外借款的成本有所提高。二是外债管理政策调整对控制外债过快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2004年以来,统一了中外资银行外债政策,加强了对外债流入及结汇的管理。

  专栏2如何看待短期外债的较快增加?

  我国短期外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出口规模扩大,贸易信贷中进口延期付款和出口预收款随之增加。2004年末贸易信贷余额为654亿美元,占外债余额比重为26.4%。2005年6月末,贸易信贷余额和占外债余额比重分别上升至755亿美元和28.4%。二是近年来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业务经营渐趋活跃,从境外融资相应增加,且以短期信贷为主。三是外商来华投资的快速增长客观上增加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借债需求,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使得外商投资企业贷款更趋向于借用外债,同时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借债及结汇方面享有比中资企业更多政策优惠,因此,外商投资企业以股东贷款方式为主的对外短期借款增长迅速。

  从整体上看,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率始终在国际标准安全线(>100%)内,2005年6月末为503.2%。短期外债中贸易信贷占很大比重,但贸易信贷资产负债是与进出口规模相适应的,而且贸易信贷具有真实的交易背景,不会出现资金大规模进出的现象。总的来看,我国的短期外债风险是基本可控的。

  但是,短期外债的迅速增长值得关注,它意味着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速度加快,潜在风险上升。为此,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如改革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方式,对外资银行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尤其对短期借款指标按照从紧原则核定;规范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管理;对外商投资企业对外借款严格按照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差额管理,适度控制外债流入规模。

  三、外汇市场运行和人民币汇率

  (一)外汇市场建设情况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我国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十多年来,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

  1.外汇市场主体

  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会员制。截至2005年6月底,共有366家会员,包括中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表3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结构(截至2005年6月30日)

  金融机构性质数量

  国有独资银行4

  股份制商业银行11

  政策性银行3

  城市商业银行39

  商业银行授权分行109

  外资银行179

  农村信用联社19

  信托投资公司2

  合计366

  2.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银行间外汇市场本币对外币即期交易品种为人民币兑美元、港币、日元和欧元。截至6月末,银行间外汇市场本币对上述四种外币即期交易的加权平均汇率,作为下一工作日人民币对外币交易中间价。

  2005年5月18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了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业务,建立了境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外汇交易的直接通道,为其外币与外币的交易和清算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其外汇资产币种转换的成本,加快了转换速度。现阶段共推出欧元/美元、澳元/美元、英镑/美元、美元/日元、美元/加拿大元、美元/瑞士法郎、美元/港币和欧元/日元的买卖业务。截至2005年6月底,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已签约的会员银行有30家,实际交易的会员银行有17家。

  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挂牌买卖的币种基本涵盖国际市场主要的可兑换货币,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元、澳门元、丹麦克郎、加拿大元、美元、香港元、挪威克郎、欧元、日元、瑞典克郎、瑞士法郎、新加坡元、新西兰元、英镑等。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在一些银行试点推出部分不完全兑换货币的挂牌买卖业务。

  从1997年开始,中国银行率先试点远期结售汇业务。随后远期结售汇业务逐步扩大。截至2005年上半年,共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等七家银行获准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

  3.交易和清算方式

  银行间外汇市场通过电子交易系统来实现交易。银行间外汇市场本币对外币买卖采取分别报价、撮合成交的竞价交易方式,由电子交易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对外汇买卖进行撮合,并实行本外币集中清算。本外币资金清算速度均为“T+1”。

  外币对外币买卖采用指令驱动和报价驱动相结合的交易机制,并实行集中差额清算。美元/加拿大元清算速度为“T+1”,其它外币对外币买卖的清算速度均为“T+2”。

  (三)银行间市场外币间交易

  银行间市场外币对外币买卖系统于2005年5月18日试运行,6月20日正式上线。截至2005年6月30日,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共有32个交易日,8个外币对外币买卖成交量累计折合20.67亿美元。其中,欧元/美元、美元/港币、美元/日元和英镑/美元交易比较活跃。

  表42005年上半年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业务交易情况

  注:交易量为折美元数

  2005年上半年,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市场形成的8个外币对外币买卖价格和国际外汇市场价格的走势基本一致。对于欧元/美元、美元/日元、英镑/美元等活跃币种,银行间外币买卖市场报价的买卖价差一般都只有1个基点,有时还会出现买卖价格持平的情况,表明市场流动性较好。

  为活跃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市场首次引入了做市商制度,由10家做市商为市场持续提供8个外币对外币买卖双边报价。10家做市商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荷兰银行、蒙特利尔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荷兰商业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2005年上半年,交易量前4位的做市商是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银行、荷兰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

  专栏3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的市场化程度始终是我国确定不移的目标。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防止危机加深,我国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汇率调控的方式。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率稳定。

  二是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

  三是起始汇率的调整。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本次汇率机制改革后,外汇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四、宏观经济环境和相关政策调整

  (一)国际经济形势

  国际经济持续复苏,主要经济体平稳增长。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3.3%。欧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年增长率从2004年同期的2.1%下降至1.1%。日本经济保持复苏态势。亚洲和拉美新兴市场经济保持较高增长。

  国际经济的平稳增长为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由于全球贸易不平衡问题加剧,使中国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由于我国对石油等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依赖较强,石油类能源、矿产价格的上涨对我国进口带来一定影响。虽然美联储连续加息分流了部分资金,但由于全球整体上仍处于低利率环境,资金供应充裕,我国境外融资和吸引外商投资的外部条件依然较为有利。

  (二)国内经济形势

  长期来看,产业和投资结构改善,国内储蓄、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优化,本外币利率协调,都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短期来看,“高储蓄、低消费”的矛盾较为突出,促使国内企业更多地转向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仍不通畅,加上其他制度性因素的约束,国内企业境外融资的积极性增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三)外汇管理政策

  继续推进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改革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扩大全额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范围,将境内机构超限额结汇期限延长至90天。扩大商务出国供汇范围和标准,调高境内居民个人自费

留学购汇指导性限额。

  规范资金流入和结汇管理。进口延期付汇实行登记备案,出口预收货款和转口贸易实行待结汇管理。严格控制境内银行短期外债规模。开展收汇专项检查,查处违规资金流入,打击地下钱庄和其他非法外汇交易。

  拓宽资金流出渠道。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将全国购汇额度从33亿提高到50亿美元。上半年,累计新批准境外投资项目355个,境外投资资金汇出23.6亿美元,同比增长4.7倍。支持境内保险机构对外证券投资,批准首笔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额度17.5亿美元。开展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售付汇监管工作,做好对申请人身份及有关财产来源合法性和真实性审核。

  上述政策措施有助于引导资金跨境双向均衡的流动。但是,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

  五、国际收支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

  (一)形势展望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仍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投机双重因素的作用,仍将继续高位运行;美联储为抑制

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继续采取趋紧的货币政策,小步快走地升息,全球经济有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下半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将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尽管面临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总体上处于可控范围,本外币负利差可能扩大。

  在上述国际国内因素影响下,预计2005年全年国际收支仍将保持顺差,外汇储备较快增长。其中,经常项目顺差将延续上半年的扩大势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速有可能趋缓。

  (二)政策取向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预计相关政策的取向是:

  积极扩大进口,缩小贸易顺差。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扩大国内短缺性资源和战略原材料进口,支持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

  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更多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中西部地区,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逐步实现内外资企业的公平待遇,加强法制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稳妥有序地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政策促进和协调机制,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逐步推动境内机构开展境外证券投资。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管理。完善国际收支风险监测,强化国际收支预警分析,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的管理,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加快外汇市场建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完善外汇交易模式。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和价格发现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报告有删节)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