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抄底折射本土机构软肋 考核期掣肘长期价值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 09:25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齐轶 曹海菁 “从股改开始到现在,每周的数据显示,只有QFII资金处于持续稳定的买入状态。”一位权威人士透露出近期不同机构资金在股市上的操作状况。 QFII真的在抄中国股市的“底”吗?
上述人士并不太认同这种说法,他认为QFII没有“抄底”的概念,他们更多的是从全球视野来判断一个公司的绝对价值。“QFII谈不上抄底,只是延续了一贯的投资理念,但不排除起到了抄底的客观效果。” 基金:短期考核掣肘长期价值 虽说QFII所推崇的“价值投资”理念看起来并不复杂,但不同的人使用起来就有天渊之别。“这就像关公耍大刀和平常人耍大刀的区别。由于功力不同,关公耍大刀可以克敌制胜,同样一把刀,我们耍起来只能成为‘负担’”,一位国内的基金经理说。 这位经理还透露,他曾试图对少数周期行业品种进行“跨周期”投资,但短期内从公司管理层和市场部门传导来“令人难以忍受”的压力,最终只有选择杀跌出局。基金的投资行为要受制于持有人的行为,“出现赎回,你就不得不卖,而出现大量申购,你不想买也得买”。然而,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无论机构还是散户,都还有追涨杀跌的倾向。更重要的是,基金的考核目标决定了基金的投资效果。国内的基金考核目标是实现绝对收益,是排名,即要求你战胜同行。 QFII由于已在国际市场上“历练”了几十年,经历过数次完整的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眼光和耐心都远远强于我们。QFII资金的长期性也决定了他可以进行跨周期操作,同样是对周期性行业中的宝钢,它就敢在此时大量买入。 除了“艺高人胆大”,QFII的长期考核机制也成全了其现行的投资策略。 “如果我们的考核机制能够改变,我也敢像QFII那样操作。”众多的基金经理不约而同地表达出这样的观点。 保险:以制度之变应对市场之变 作为国内长期资金的代表,保险资金为何也时常扮演追涨杀跌的角色呢? 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层人士对此感叹道,“我们多次面临从初期的账面浮盈到后来的亏损,教训逼得我们不得不在略有盈利时选择立即兑现,这样的收益才是真实的。” 该人士的观点反映出不少保险资金投资基金的心态,在这背后似乎还有更加难以启齿的原因:你不赎回,别的机构也会赎回,最后只能是先赎回的占便宜,后赎回的吃亏。 在现在市场环境下,面对QFII的大量加仓,保险资金有何看法? 泰康保险公司投资管理中心研究员介绍,QFII在市场上的任何表现都将作为公司判断和研究市场的重要参考。公司研发部现有专人跟踪QFII的投资,并定期为公司投资管理委员会提交详尽的报告。这份报告的内容包括QFII的投资动向、投资特点、参考意义等内容。一旦QFII在投资领域出现异动,公司还将召开特别会议,及时研究。“我们会仔细研究,但不会跟风。” “我认同QFII的大量加仓,此时此刻,寿险资金不进入股市实在是太可惜了,从长期看,投资股市的回报率会远高于债券。”另一位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这样告诉记者。该人士表示,如果公司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他们此刻就有承担风险的意愿,“我甚至想直接找决策领导建议将资产配置向股票倾斜。” 这样的愿望似乎更多的来自保险公司的操作层面,而高层考虑的显然不止是一次行情变化时的应对之策。 业内专家透露,未来的保险产品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某些分红险产品的风险有客户承担,客户对风险—收益特征有充分的理解以后,就会对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比率提高,目前欧美众多保险产品就是这种形式。目前,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正在由负债主导型向资产主导型转变,这一转变将深刻影响各家保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理念以及投资策略。 此外,保险资金将被分为许多相对独立的投资账户,每个账户资金的盈利目标和投资周期都将非常明确,而这些账户投资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该公司对应产品的销售。“以往过于保守投资下产生的收益显然是没有竞争力的。” 据了解,目前,保监会要求各家公司的投资人员主动参与保险产品的设计和销售策划,做到“先定投资回报,再定负债承诺”,这种按产品设立账户、按账户资产选择投资组合的方式,将激励保险投资领域发生新一轮变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