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券商集萃 > 正文
 

证券业开放亟待加速 开放过慢将付代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4日 13:56 和讯网-《财经》杂志

  □ 方星海/文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充分证明,任何一个行业不抓紧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就缓慢,最终保护的都将是一些弱小企业,丢掉的则是整个市场

  证券业开放的三大问题

  中国证券行业的对外开放安排,是在加入WTO的一揽子承诺框架中确定的,现在看来这存在三大问题:

  ——组建证券公司,外方必须以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且股份不能超过33%。这一限制使得我们难以吸引一流的国外证券公司,因为他们作为小股东,不能控制合资公司的运作,怕合资公司可能殃及自己的声誉。其次,由于获益比例太小,外方对搞好合资公司的动力不足,一般也不会专注于合资公司的制度建设和长期发展,我们也因此无法引进先进的管理。

  ——合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规定得太窄。合资证券公司基本上只能做承销和财务顾问业务,经纪、自营、委托

理财等都不能做。业务的单一减弱了外方合资的意愿,并且使得合资公司难以成长为可持续发展、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优秀券商。

  ——合资证券公司的国内合资伙伴只限于现有券商。这大大限制了外方对合资伙伴的选择范围,更何况现在中国不少券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今后合资公司和国内合资方券商的业务竞争问题难以妥善处理。现在一般的处理方法是投行业务归合资公司,自营、经纪和委托理财业务归国内合资方,但这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两家不完整的公司,且只是把他们之间业务竞争的问题推到以后罢了。

  上述问题导致中国证券业的对外开放进展缓慢,结果是合资券商数量少,外方股东业务水平较低,合资公司表现平平。

  反观中国保险业的开放,虽然也有合资的要求,但寿险允许外资公司占有50%的股份,财险则允许外资公司控股,结果不但合资公司成立的数目多,而且外方伙伴全是国际一流的保险公司。

  不必要的担忧

  加快开放只是手段,目的是促使中国证券业发展成健康、有活力和有竞争力的行业。开放后国外大券商是否会将国内券商都挤垮?有此担忧的人们经常举例说,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放证券市场后,本国券商已基本上被外公司吞并。

  英国证券业的开放并没有削弱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由于国际大行的加入,其地位反而得到加强。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如果没有当时证券业的迅速开放,以英国本土券商的水平,伦敦在欧洲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很可能早已被取代。

  另一方面,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三地证券市场的经验看,虽然三者也进行了相当彻底的对外开放,并吸引了大批国际大券商,但本地券商在业务总量上仍占很大优势。印度证券市场1992年实施对外开放,从一开始就没有对股权比例、业务范围等做任何限制。现在印度的证券市场被公认为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而外资券商的业务占比不超过40%,并且内资券商的相对实力在不断增强。

  中国证券市场更加开放后将会如何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金融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土因素,我们的券商在本土市场上是有竞争力的。英美语言相通,文化相近,本国券商与外国券商相比没有特别的优势,而中国的情况与之大不一样。手机、家电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已经证明了本土公司的竞争力;而且,中国广大的市场也不是几家国外的券商所能够垄断的。同属金融业,中国保险业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美国友邦保险1992年进入上海市场时,曾从中国的保险公司手里抢走了许多市场份额。但内资公司学习其方法之后,很快就又把市场份额抢了回来。

  另一个担忧是,开放过多将使我们创造不出民族品牌。有这种担忧的人经常举中国轿车业的例子。但是,造成后者现状的原因,恰恰是由于这个行业开放不够,而绝不是因为开放太快——在中国汽车工业完全不开放的年代里,又出了什么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呢?现在国内轿车行业的合资方都是国有企业,其创新的动力本来就不足,持续创新的机制则根本不存在;倘若国内合资方主要是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的话,相信轿车的民族品牌早就出来了。

  还有一种担忧是,中国主动开放,但别的市场没有对等对中国开放,我们不是吃亏了吗?其实,人们考虑的标准应该是——开放对我们自己是否有利?若有利,那就开放。至于其他市场是否对中国开放,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后,有人建议中国的金融行业减慢对外开放。但别人犯傻砸了他的左脚,我们就一定要砸自己的右脚来报复吗?

  加快开放的可行措施

  允许外国券商兼并经营不善的证券公司,兼并后保留原公司牌照和业务范围,并给外方以控股地位,这是当前比较可行的一种加快开放的办法。外资券商也乐于以较小的成本获得参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机会;通过弥补现存券商的全部或部分亏损,他们得到了一个完整的牌照和控股权,同时也减轻了中国政府弥补券商亏损的财务负担。兼并后的公司在外方管理下,一般会比较规范,业务能力也较强。

  与对外开放并举的措施是加大对内开放。现在中国大部分证券公司还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几年前开始,一些民营企业控股了少数几家券商,这些券商被大股东的短期利益所驱使而从事违规操作。其中监管跟不上是重要原因,但不能因此就放慢对内开放的速度。有效的对内开放可从下面两件事做起:

  一是允许现有证券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直接持有公司

股票。这可通过公司增资扩股的形式实现,管理层用现金购买;以后再用净资产增量变股权的方式,加大管理层的持股量。这是避免现在券商过分承担风险、最后导致崩溃的最好方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对外竞争力。

  二是允许国内外中国籍的证券专业人士牵头组建新证券公司。可从组建经纪类券商入手,所需资本金不多,五六个发起人加上几个财务投资者即可。证券公司最关键的是要由专业人士来领导,中国已经有了一批素资较好、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相信从中会成长出不少优秀券商。

  开放过慢将付代价

  证券市场的过慢开放会导致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市场外移,虽然保住了一批弱小的券商,却丢掉了大半个证券市场。

  笔者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流通市值已经超过沪深两市流通市值的总和;今年由于建行、交行等的海外上市和国内停止

新股发行,差距更大。现在国内市场也在开发股权类衍生品,但其作用无法与海外市场相比。金融市场一旦外移,要把它扭转过来就很难了;没有市场,券商又如何生存?加快对内对外开放,迅速做强券商和各类机构投资者,使证券市场留在国内,已是迫在眉睫。

  另一个风险是证券市场的创新远远落后于国际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需求。中国证券市场的创新不外乎是将别人已经用了多年的东西拿来略作改动而已。倘若中国市场上有很多国际一流券商在,那么创新将是另外一个局面。

  在加快开放的前提下,还应该确定一个合适的对内对外开放的速度,让内资机构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一年引进两三家外资控股的券商,同时改制或新设五六家由专业人士控制和管理的机构,是比较合理的开放速度。最后,有望出现的结果是内资券商(包括基金管理公司)在今后完全开放了的证券市场中占有大部分江山。

  中国改革开放27年来的经验充分证明,任何一个行业不抓紧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就缓慢;保住的都将是一些弱小企业,丢掉的则是整个市场。去年4月初,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即指出,要适时加大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以开放促改革。目前迫切需要的是落实。-

  作者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24,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