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难尽美沟通才是真 部分公司董秘谈股改过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 08:30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陈劲 深圳报道 作为股改的核心内容,对价方案的设计与修改一开始就成了市场讨论的焦点。投资者在关注对价方案的同时,也对对价方案的出台内幕充满了好奇。为此,记者专程采访了多家上市公司,了解到了一些对价方案出台前后的“秘密”。
“从公司的股改工作启动至今,已经过去数月时间。期间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几乎所有的对价方案理论都存在不完美的地方,只有沟通才是真理。”一家上市公司董秘说。 据介绍,对价方案的最终确定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一是非流通股东之间的沟通阶段,初步定下对价方案,二是非流通股东与国资委之间的沟通阶段,取得国资委对对价方案的首肯,三是非流通股东、国资委、流通股东三者之间的沟通阶段,最终确定对价方案。 记者从一家上市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在股改方面动手比较早。在2005年上半年的董事会上就明确了要启动股权分置改革,随即便进入了非流通股东之间的沟通阶段。随后,公司董事会与保荐机构一起,在与非流通股东沟通,并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拿出了第一个股改方案,并上报到了国资委。 “但这时,问题来了!”该上市公司董秘说,可能是由于时间非常紧的缘故,加上他们对股改程序也不是很熟悉,所以在与国资委的沟通上遇到了些波折,“第一次上报的方案被打了回来”。 公司很快重新修改了方案,再次上报国资委。“很不幸,第二次也被打了回来,”上述人士说,“这样的方案调整我们做了不下10次。”据介绍,这个沟通与调整的过程不仅过程很长,足足历时4个多月,而且工作量还很大。仅在第一个步骤中,董事会和保荐机构就要与公司的各个非流通股东沟通并取得意见。而且每一次方案修改,都要按照同样的程序重走一遍。“现在我的柜子里,每次累积下来的申报材料已经有一尺来厚了,这还不算没有正式上报的材料,”他说。 经过不断的沟通和调整,终于走过了第一和第二个步骤,拿到了国资委的正式批复,进入了第三个步骤,即与流通股东之间的沟通阶段。有了前两个步骤的经验,“我们也确实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沟通。为此也做了一些准备,但一些情况还是出乎了我们的预料,”另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表示。 据介绍,在与一位流通股东沟通时,该股东就直言不讳地向董事长表示,“如果最终的对价方案我不满意,就可以否了你。”据悉,该人士是一些私募基金的代表,虽然他们手中仅持有公司几百万股的流通股,持仓量不是很大,但他们的分量不容忽视。“最后这位流通股东代表对我们的方案并没有提出异议。这是我们向他详细解释了公司的业务结构、股东背景、战略规划以及发展前景之后取得的效果。”上述上市公司的董秘说。 此外,一些股改上市公司还认为,沟通还有一个效果是,获得了机构投资者的关注。据悉,有一家公司在第一次停牌时,流通股东中没有基金,但在与机构和投资者进行沟通以后,在第二次停牌之后就有4家基金进入了流通股东名单。“虽然他们的持股量不大,但给了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已经有机构在关注你了,”上述人士表示。 当然,最终方案的对价也会在充分的沟通中获得提升,有股改上市公司相关人士就表示,在此前的对价方案调整中,流通股东的意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些步骤做下来,我们觉得,在股改过程中,只要参与各方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价方案认同了,所谓的市盈率法、公司价值不变法等理论依据反而是次要的了。”上述上市公司董秘表示。 据介绍,他们每天都要写一个工作简报,其中包括他们与流通股东沟通的所有电话记录、媒体对方案的评价和报道、机构的专业报告和书面意见、以及内部职工的想法。流通股东说了什么,他们的要求是什么,上市公司是如何回答的,都要记录整理出来,媒体报道和研究报告也复印出来。他们每天都要将这些材料汇总成为工作简报,发给各家非流通股东、实际控制人、国资委、交易所和监管机构。“我们的这些工作对于非流通股东之间、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之间、以及与国资委之间的有效沟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述人士表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