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走低“资源涨价”有借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 08:26 中国证券报 | |||||||||
中国的水、电、气、石油、土地等资源价格由于受到政府管制,其价格已被严重低估 CPI的持续走低使得国内经济“通缩”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记者石朝格
CPI的持续走低,不仅给靠“出口、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一记闷棍,而且也将资源价格改革的呼声再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将能源原材料的价格改革列为明年工作重点。“对于普遍偏低的资源价格,发改委下一步的打算是,有选择性地、逐步地提高煤、电、天然气、水、石油等资源产品的价格。”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小广研究员解释说,资源价格改革势在必行,“晚改不如早改”,尤其是目前CPI下行压力加大,这为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调价时机是否合适 很显然,在很多专家看来,CPI走低给电力等资源价格的上涨腾挪出了空间,好的时机稍纵即逝,就电力的提价来说还有利于缓解去年被激化的“煤电矛盾”。 在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主办的“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上,财政、环保、土地、科技、水利等多个部委的高级官员悉数到场,就如何完善水、电、石油、天然气、土地、煤炭等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给出了改革“路线图”。 发改委一位参会的专家向记者透露,发改委想以此次调价为契机,从改变资源的廉价或无偿使用制度入手,稳步实施资源价格改革,进而对我国整个自然资源体制进行改革。 “此次改革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提价。”王小广补充道,目前我国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构成极不合理,大多数资源产品的价格,没有包括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更重要的是,以煤电将代表的资源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也不合理。 王小广进一步分析说,资源价格改革可谓大势所趋,这也是对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好诠释,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的水、电、气、石油、土地等资源价格由于受到政府管制,其价格已被严重低估;其次,资源的低价或免费使用,又无法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使得损害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大行其道。 相关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十个百分点,这使得原本就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国研中心宏观部李建伟认为,CPI已滑向通缩的边缘,国家能够掌控的办法就是调整服务类项目的价格,其中主要是以电力为主的资源产品价格,因为,电力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如果适当提价的话,通缩压力就会减小。 从上述观点判断,此次的资源价格改革可谓正当其时。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此,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袁钢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按照发改委的想法提价是非常合适的,因为这样既能改变我国资源产品价格偏低的局面,又能缓解物价指数下行的压力,进而避免使我国陷入新一轮通缩的境地。”袁钢明向记者表示,从理论上看,这样做确实能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但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自7月中旬以来,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主要产煤区的煤炭出矿价格降幅达到10-20%,煤炭库存开始增加;电力供求缺口缩小,缺电的省份从去年的25个减少到目前的少数省份。 因此,目前再提价已没有多大意义。袁钢明告诉记者,前两个月,他去四川等地调研时就曾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反差”,“很多地方因为新电站的投入使用,电力已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其电价已开始下落了”。而且他反复强调这已不是极个别的现象,一些电力部门开始找用户了,它们对涨价也不像以前那么感兴趣了。 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对电价上涨的意见很大,今年3月份电价有一次小幅上调,老百姓反应很强烈,发改委、央行于当年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老百姓对于价格上涨的不满意程度在提高。 袁为此深表忧虑,当前电站在建工程规模庞大,有可能影响电价走平,一旦供求缺口被弥补的话,通缩压力就会更大。而且煤炭又与电“挂”在一起,到时我们用什么来支撑价格。 “CPI的调控难度很大,也很复杂。”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指出,的确在某些地区存在袁所指出的那种情况,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全局,而且目前CPI在低位运行,至于何时推行改革现在还很难说。 王建提醒,改革必须从理顺资源体制入手,否则涨价就可能成为自然资源体制改革的唯一选项,新一轮的能源改革就可能再次成为地方部门和个别行业谋求局部利益的最佳借口。 至于对能源部门会借此乱涨价的担心,王则表示这大可不必,调价是需要发改委批准的,去年发改委就此专门下发了一个文件,详细说明了什么情况下能调,什么情况下不能调,CPI是一个硬性标准。 CPI下行压力加大 种种迹象表明,资源价格改革再次走到“台前”,与近期CPI涨幅明显回落密切相关。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10月份,CPI同比上涨1.2%,这一涨幅是年内月度同比涨幅的第2个低点;而9月份当月CPI上涨0.9%,比上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 P I )累计同比上涨2.0%,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 这说明,目前国内的总供给已远远大于总需求,商务部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只占26.7%,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3.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众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前两个月的CPI数据拉响了物价下行压力增大的警报,相关部门需高度警惕通货紧缩的问题。 王建预测,明年年初,CPI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很大,即在1%至-2%的区间内持续一年是有可能的。他认为,明年上半年,这种趋势会比较明显,下半年会有所回升,但仍在1%以下。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预计,今后半年,中国CPI基本在1%上下浮动,具体来看,粮食价格还有下降压力。 “比原来预想的还要糟糕。调控经济,控制CPI是最难的。”袁钢明指出,从去年的形势判断今年后两个月的CPI增幅会在2%以上,而且短期内CPI走低很难改变。 CPI的持续走低又使得国内经济“通缩”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分析说,由于储蓄大于投资,国内资金过剩将成为长期现象,国内物价总水平不可能长期上升,通货膨胀不可能成为中国的主要危险,反而应该高度警惕通货紧缩的问题。 “十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高达17.9%,这实质上就是经济紧缩的迹象。”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何德旭表示,存款是货币供应量的主要部分,当储蓄持续快速上升之时,消费与投资行为有可能同时减少,进而形成紧缩;此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差距逐渐扩大,意味着货币结构的流动性也在下降,这也是经济紧缩的表现。 而王小广则认为,对通缩不必过分担忧,虽然目前物价回落的趋势蒙上了一层通货紧缩的阴影,但是发改委、央行等相关职能部门会相继出台一些应对措施,而且我国经济增长态势良好,相信到时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经济增长模式亟待转变 应该说,不管是资源价格改革还是CPI的持续走低都无一不涉及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大问题,就必须改变目前以“出口、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大多数专家向记者表示,在未来的几年之内,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良好的势头,不会大起大落,但是增长率下降的趋势已开始显现。这为增长模式的转变赢得了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GDP增速8%~8.5%,CPI增速在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15%~20%。”王小广向记者道出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几个硬指标。具体来说,“要两手抓”,一是对总供给过剩问题要适度压缩投资需求增长;二是对内需不足、通缩问题要使内需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迫在眉睫。”社科院世经所张斌形容,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正如一个奔跑的巨人,巨人有两条腿,一条是经过改革开放后基本松绑的快腿,一条是还在旧体制捆绑之下的慢腿,由于两者的不协调,慢腿拖住了快腿,妨碍了巨人的前进,甚至有跌倒的危险。 张斌进一步分析,其实质就是经济增长对能源、源材料的过度依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对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构成重大障碍,制造业的可持续增长难免受到严重威胁。为慢腿松绑的关键在于政府放松管制,也就是放松价格管制、放宽行业准入和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市场经济要按照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因此,资源产品调价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价格,才能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此外,应当适度分流居民储蓄。何德旭认为,我国居民储蓄的高增长不仅不利于我国内需不足问题的解决,也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因此加快改革降低储蓄率是非常紧迫的事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