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对待经济学家的逐利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 11:03 中国证券报 | |||||||||
中国的经济学家正步入多事之秋。日前,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有关“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谈话,又一次把中国经济学家推上了公共祭坛进行灵魂拷问。 综观这些年来公众对经济学家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经济学家经常越出自己的专业范围,就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发表一些不正确的甚至不负责任的言论;二是经济学家没有坚守知识分子的操守,通过影响公共政策,为强势群体代言和谋利。后一点尤为人诟病
对我国的经济学、经济学家进行反思是必要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改革的反思。但另一方面,批评和反思的目的是改正缺点,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不能因为某个或某些经济学家出了问题,就整体否定中国经济学界,对他们在改革开放中所起的作用和做出的努力视而不见。要求经济学家成为道德楷模,在目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以理智而务实的态度看待经济学家的逐利性。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为什么经济学家在唱主角?原因就在于:一方面,就客观情形而言,中国的发展和改革都是围绕经济做文章,因而经济学家们在社会生活中自然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另一方面,从主观上说,在这些年里,很多人误认为发展经济就是经济学家的事情。因此,经济学家成为各种场合的座上宾,对公共政策和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随意发表看法,并被舆论奉为金科玉律。经济学家头上的“光环”很大程度上是由前些年媒体和公众的“经济学家崇拜症”制造的。 除了“经济学家崇拜症”外,媒体和公众对经济学家的另一个严重误读,就是受到传统知识分子经邦济世的使命感的影响,以此来衡量经济学家的言行。以一个理想化的标准概念去对照处在财富中心的经济学家的人格和品德,当发现现实中的经济学家与想像有距离时,自然会产生经济学家有没有良心的质疑。 要破解这一难题,我们首先应该把经济学家还原成普通人、经济人,而不应就他们的品德提出过高的要求。经济学家也有自己的利益,也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是比普通人具有更丰富的经济学知识,这决定了他们要利用比较优势寻找出价最高的买主。 市场经济是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在某项具体决策上,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全体人民”或“全体民族”的利益,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可以涵盖整个社会、惠及一切人群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为了在市场交易中取得占优的地位,个人利益又都以利益集团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经济学家的个人利益只能以向利益集团销售自己的专业学术得以实现。 经济学家还原为经济人之后,可以不必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来为利益集团谋取私利;而对于公众来说,也大可不必将某些经济学家的言论奉为圭臬,把他们当作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承认乃至宽容经济学家的逐利性,对经济学家少一些情绪化的责难和道德拷问,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文/邓聿文)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