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上市公司 > 正文
 

和黄71亿元加注盐田港(000088)扩建项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1日 08:06 中国证券报

和黄71亿元加注盐田港(000088)扩建项目

  记者 徐晏 深圳报道

  李嘉诚继向盐田港(资讯 行情 论坛)的前三期工程投下巨额资金后,近日又投资71亿元,用于盐田港的扩建工程。在深圳人为深圳港迈向世界大港欢呼的同时,港人在惊呼自己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将不保。

  深圳的“左袋”与香港的“右袋”

  香港停滞不前,而深圳却在跑步前进。深圳各港区每年的总吞吐量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香港。今年前三季度,香港葵青国际货柜码头及其他港口设施的总吞吐量约为1672.6万TEU,同比仅增长2.1%,而深圳港同期的吞吐量为1191.97TEU,虽然仍无法超越香港,但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0.7%。今年全年深圳港的吞吐量预计突破1600万标箱。2004年,深圳就已稳居世界集装箱港第四名。

  有香港物流业人士预言,不久的将来,深圳港口吞吐量将极有可能超过香港,同时,随着硬件扩充、国际航线不断增长,将很有机会取代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在硬件方面,深圳港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屡有动作,深圳赤湾13号泊位、妈湾5、6号泊位相继建成并投入营运,新增年吞吐量能力80万标箱。与此同时,盐田三期扩建,蛇口集装箱码头二、三期,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均按计划实施。国际班轮航线也有新拓展,挂靠深圳港的国际班轮周班航已增至154条,比去年底增加23条。

  早在今年4月底,

摩根士丹利(Mor鄄ganSta n l e y )发表的一份有关香港、上海和深圳三个港口的前瞻性发展预测报告大胆预言,2010年深圳港的吞吐量将达到3350万标准箱,会成为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香港将以2790万标准箱的吞吐量沦落至两个中国内地港口之后,甚至被新加坡挤出三甲之外。

  香港有媒体分析指出,香港的财团垄断令港口收费居高不下,深圳港口收费却便宜的多,令货物不断向深圳港口流失。投资香港港口的财团同时也是深圳港口的投资者,货量从香港流到深圳,对财团来说,利润只是左袋落到右袋,但香港经济与就业却要付出沉重代价。

  早有人建言港府兴建十号货柜码头,以打破现有的垄断局面,但一直未见落实。航运业人士指出,深圳港口软件及硬件均在改善,香港的港口却面对十号码头建造遥遥无期、成本比深圳高等问题,在此消彼长下,香港正面对深圳港的严峻挑战。

  深圳港区三足鼎立与港资三分天下

  和黄在香港和内地港口的投资似乎也可以概括为“此消彼长”。就在此次投资盐田港之前的6月,和黄出售了旗下核心的香港港口资产——“国际货柜码头”(H I T )的20%股权,以及“中远—国际货柜码头”(COSCO- H I T )的10%股权,套现72.12亿港元,此举被视为和黄逐步减持香港码头资产并转投内地,从而把码头发展重点北移。盐田港扩建后,未来泊位数目将达到15个,超越和黄在香港的14个。

  不仅是和黄,香港企业近年对深圳港口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深圳港口现已完成的300亿元投资中,有65%是由港资企业提供的。

  在深圳港未来将构筑起的以盐田港区、蛇口赤湾和妈湾整合体港区、大铲湾港区三足鼎立的格局中,港资也几乎是在按此格局“三分天下”。

  东部的盐田港是和黄投资,西部的蛇口、赤湾和妈湾港区,则都受到招商局(资讯 行情 论坛)的资本渗透。招商局国际在蛇口集装箱码头(SCT)一、二、三期的项目中分别持有50%、51%和100%的股份,均处于控制地位。今年5月获批的大铲湾集装箱码头项目一期工程,则由九仓(0004.H K )旗下的现代货箱参股。项目总投资约71亿元人民币,共兴建5个吞吐量达250万TEU的泊位。

  规划中的深圳大铲湾港区集装箱码头共有20个,分4期建设,预计2007年底建成营业。所有20个泊位建成后,预计将可新增集装箱吞吐能力700万标箱,最终设计能力将达1000万标箱,相当于深圳港现有的吞吐能力。

  到那时,香港要面临的将不仅仅是一个深圳,而是正在壮大的整个大珠三角港口群。而港资在珠三角港口的投资,也不仅限于深圳,其触角还伸向了珠海、惠州等地。

  平安证券研究员田亚琳认为,在如今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导致港口行业增速放缓、而同时港口产能投入过快的背景下,面临区内越演越烈的港口建设竞赛,和黄显然是选择了跟随策略。但她同时认为,虽然竞争加剧,作为世界一流码头管理企业的和黄,仍然可以凭借其优秀的管理能力,在新签航线和吸引相同腹地的箱源上发挥竞争优势。她还认为,盐田港无疑是目前国内最有竞争力的港口,如今已经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期,目前和黄对盐田港的要求是争取深圳港的市场份额,今年2季度以来,深圳港新增航线80%签在盐田,明年9月盐田3期扩建项目第一个泊位将投入使用,充足的处理能力和高效的管理将保证其未来增长。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