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东医疗重组案记者手记:尊重规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08:01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王泓 多么令人心焦的等待。多么让人遗憾的进程。博奥重组万东近四年,未获得主管部门审批,股权迟迟不能过户的主要原因,各方不外乎有两种看法。一是重组协议本身有瑕疵,与现行法规相抵触;二是即便过户,事实也会证明,二者结合的结局与当初的期盼大相径庭,“优势互补”反倒成了相互拖累,万东医疗(资讯 行情 论坛)发展停滞,博奥的业务也受
记者听到一位早已离职的博奥高管说的一番话,深有感触。他在对博奥与万东的矛盾感到惋惜之余,却认为这种结果也在情理之中。当初政府本着打造北京生命科学产业支柱的愿望促成此桩并购,出发点无疑是正确的。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必须重视的领域,国家为之投入巨资成立博奥公司暨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目的就是要打造世界级的研发基地。然而,在实行过程中,作为全国首家“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却陷入了既要投入巨资进行基础性研究,又要按市场机制迅速盈利的怪圈,偏离了作为国家研发基地的本意,由此才引出了博奥与万东联姻,试图通过万东来“迅速实现产业化”的目标。生物芯片作为一个多学科、高度集成的领域,目前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乐观估计近十年内都无法实现产业化,把成熟的技术与产品注入万东尚不现实。 与他持类似观点的人士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当初有关方面促成博奥与万东联姻,的确高估了生物芯片的产业化进程,将一个需要国家重点扶持的基础研究领域寄希望于按市场机制自我发展,难免不切实际。激进者认为,对于博奥与万东联姻这样明显行政色彩过浓的合并案例应该推倒,这才是对万东医疗全体股东、员工的负责,也是对博奥上下研究人员的负责,更是对国家生命科学发展前途的负责。 而记者接触到的博奥方面人士,几乎都对重组方案坚持看好,认为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坚信博奥有能力尽早走向盈利阶段。这种信心和干劲无疑是很有感染力的,但是,最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重组过户不完成,万东医疗的职工稳定、再融资、股改乃至正常生产经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股市形象和股东利益受到损害,博奥自身发展也受到很大牵制,北京医疗产业升级换代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能等待更长的时间去完成。 至于有关主管部门,多年来不批准重组方案,也不明确表示反对,致使该方案久拖不决,似乎有难言之隐。不过,在不少人眼中,这也是“中国特色”,不足为怪,根源仍在重组的行政色彩。此项并购的财务顾问却认为,方案本身没有瑕疵,但必须承认,生物芯片概念的估值在不同时段会有差异,因此,不同时间对同一协议的评判标准有所差异也属正常,这也是产业规律的体现。 的确,我们要尊重规律。包括尊重对高科技行业发展的规律,尊重在平等原则下重组各方进行市场化对价交易的规律。否则,期盼的双赢会变成双输。在此案例中,输得最多的恐怕还数万东医疗。万东医疗本想在生物芯片即将“腾飞”的2002年搭上博奥的高科技快车,使自身从传统的医疗影像设备生产厂商蜕变为现代生物医药产品与设备的“领头羊”,不料重组协议甫签,便陷入了漫长的等待,一等就是将近4年。由于双方磨合出现问题,战略定位不清,发展步伐停滞,生产经营也受到干扰,重组的结局是“1+1<1”。尤其在如火如荼的股改大潮中,只能靠边儿站。 的确,不能再等待了。万东医疗重组结局至今未定而且难以预料。不论如何,我们希望有关各方借鉴以往,最大程度地尊重规律,只有这样,各方才能真正各得其所,和谐发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