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明或暗 破净公司高管放风收购流通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 02:31 第一财经日报 | |||||||||
高管收购流通股信息披露有待规范 本报记者 匡志勇 发自深圳 日前,海王生物(资讯 行情 论坛)(000078.SZ)、红豆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600400.SH)两家上市公司公开宣布公司高管将自掏腰包购买流通股。而记者获悉西部一家大型钢铁
海王生物、红豆股份两家公司相继在7月15日、7月20日公告宣布公司高管将自己拿出真金白银收购公司流通股股票。海王生物高管计划购买不低于51万股流通股,红豆股份董事长周海江等4名高管拟在未来3个月内使用个人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合计购入不低于50万股的红豆股份流通股。 海王生物和红豆股份两家公司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股票跌破每股净资产。红豆股份2005年一季报中公布的每股净资产为4.99元,而高管收购流通股计划推出前的7月19日,该股以2.57元创下历史新低。海王生物今年一季度末每股净资产也有4.91元,而股价只有3元左右。两家公司在公告中几乎异口同声透露出同样的理由: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价格持续下跌,公司股票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未来发展前景与股票投资价值充满信心。 耐人寻味的是,海王生物公布高管收购流通股计划时同时公布了业绩预警信号,今年上半年预计将亏损9300万元。二级市场投资者对海王生物、红豆股份两只股票并未格外关照。在公告当日,海王生物一举跌停,次日仍然下跌了3.43%。红豆股份除在7月20日当天上涨4.40%外,后续表现仍然低迷。巨田证券研究顾问李江林介绍,高管收购流通股,使得流通股股东与公司管理层找到了利益共同点,对公司发展本身是有利的,但短期内具体的收购行为对股价很难有直接影响。李江林透露,海王生物实际控制人张思民曾经有过对公司管理层推行期权激励计划,从这方面来说,此次管理层收购流通股是有历史背景的。 与海王生物、红豆股份高调公开高管收购流通股计划不同,今年上半年某西部大型钢铁类上市公司高管集体自费购买流通股股票则一直寂静无声。据透露,该公司高管收购股票总数约在20万股左右。该公司目前股价也大幅低于每股净资产值。此前,该公司董秘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并未否认此事,称此事对公司股价会有影响,因此没有公开。该公司内部一位高管昨日告诉本报记者,高管收购流通股股票的信息将在今年中报中披露。该位高管称,收购流通股事前已经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并及时进行锁定,由于相关管理办法并未对此事的信息披露有明确要求,公司此举并未违反交易所的信息披露办法。 按照公司法规定,“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并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证券法规定,“禁止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活动”、“知悉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其他人员,不得买入或者卖出所持有的该公司的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 陕西省一位上市公司董秘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此前政策上禁止上市公司高管等知情人士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交易活动,因此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基本上不能买卖股票。特殊情况时,公司高管购买流通股要先申报,购买后股票自动锁定,只有高管退出上市公司半年后才可以卖出股票。长城证券分析师段凯认为,当时该政策的另外一个背景是很多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以前政企区分模糊,公司高管需要遵守有关“国家公务员不能买卖股票”的规定。该董秘介绍,在种种背景下,关于上市公司高管购买流通股股票行为一直没有出台明确的管理办法,以至于各公司在这类敏感信息要不要及时披露、怎么披露出现分歧,因此交易所等管理层有必要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