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云)“极度防守”意味市场见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 11:41 中国证券报 | |||||||||
周五央行宣布启动汇改,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受其影响,沪综指当日上涨2.52%。分析人士认为,当前汇改动向可以理解为:第一,人民币升值2%,预示汇改打响第一枪;第二,渐进性改革表明人民币将继续升值,并且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央行采取的正是我们预期的温和、逐步的渐进方式进行,所以可以预期,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长期过程。第三,渐进式改革将带来巨大、稳定的增量资金,对国内的投资品种价格的影响将是长期和正面的。第四,就股市而言,股改和汇改将促进股市拐点的形成。
上周,所有基金公布了二季度组合,基金战术上采取了极度防守的策略,持有股票更加集中,手段上以二线蓝筹换一线蓝筹,股票仓位是上升了,但股票市值却下来了近百亿。那么,极度防守下的基金意欲何为? 四大特征凸显“极度防守” 基金公布二季度组合后,有投资者以“极度防守”来评价基金二季度的投资行为。其一,“进一退二”行为盛行。以一线蓝筹股和二线蓝筹股来划分目前市场蓝筹股的话,基金二季度采用的是“进一退二”。其二,核心股票进一步收缩,留下的是二线非周期股票,二线蓝筹股中的周期类股票被清理,而非周期性股票则被留下来了。其三,从行业看,五大非周期行业成为新宠,包括食品饮料、电力煤气及水业、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业。其四,对市场未来运行的看法依然谨慎,部分基金在三季度策略里称50%是合理仓位,可见其谨慎到了一定程度。 基金经理对个体企业利润下滑的担忧,逐步向全体周期性股票蔓延,钢铁、航运、煤炭、集装箱等行业成为新的牺牲品,最终持仓只剩下两类品种:一是二线蓝筹股中的非周期品种,二是一线蓝筹股。 回顾近些年基金的持仓行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规模的分散投资,这主要是在2003年以前,一只基金甚至可能在一个年度里涉及500只股票;第二阶段是“二八时代”的集中投资阶段。2003年之后,基金投资进入分散投资和集中投资并存阶段,此时“股票池”的概念开始出现,200只左右的股票被基金研究。由于此时股票大体在1000只左右,于是“二八”现象出现了;第三阶段是50只股票的新核心资产投资阶段。2004年9.14行情之后,基金的投资进一步收缩,大体只有50只股票被主要基金关注,这就是所谓的“新核心资产”股票,目前基金的投资就是在这50只股票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的投资。 三大因素导致基金“极度防守” 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基金陷入“极度防守”状态呢?有公募基金本身的制度因素、有宏观面因素、有市场面因素,也有股改、汇改因素等,应该说是多种因素的聚合,导致基金陷入“极度防守”状态。 首先,考核令基金短视。从目前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看,其非常看重短期收益。一家基金公司研究总监道出其中艰辛,“大底当前,战术做空没意义,长期战略应该买入,这我们知道,可现在基金业绩排名那么激烈,年度排名落后要下岗,季度排名落后要减薪,考核让我们不得不短视。其他家减仓,我们就得跟着减,要不在买盘匮乏的情况下,我们根本扛不住。” 其次,增速放缓引发担忧。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可能出现为期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下滑,这是多数基金经理在报告中涉及的负面因素。 第三,“进一退二”的本意是为了锁定二线蓝筹股的利润。不过,仅仅是极少数基金做到了这一点,更多的基金成为了跟风者,多数基金是在5月下旬考虑这件事的,而正式运作还是在6月份。此外,股改、汇改因素也导致了基金进行进一步的持仓结构调整。 “极度防守”是否意味市场见底 对于基金的行为,我们可以说其理性,也可以说其极度非理性,或者说,个体的极度理性造成了集体的整体非理性。事实上,在一季度大规模购进已经走高的二线蓝筹股,就不能不说是基金整体的非理性。那么,基金“极度防守”对市场而言意味什么?在多头不死、跌势不止的市场中,“极度防守”是否意味市场见底? 我们认为,应当考虑三个问题:其一,低位大规模卖出部分优势企业股票,对还是错?事实上,在6月份基金停止大幅抛售后,这些优势企业股票停止了下行步伐,而部分QFII则加入到了买股的队伍中。其二,基金“极度防守”是否意味蓝筹股见底了?当大多数蓝筹股股价被基金“抛”下来后,蓝筹股反而可能见底了。其三,在汇改、股改的大背景下,基金“极度防守”是否表明大盘正开始酝酿中长期的大底?在我们看来,股改令A股改变价值格局,由高估走向低估;而汇改又将令A股改变资金格局,由资金极度匮乏走向逐步充盈。股改和汇改是否合力促成A股的市场拐点呢?我们拭目以待。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