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人物)牛根生:能舍才能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 10:41 中国证券报 | |||||||||
把股份捐出之后,牛根生搓着自己的大手,反复对记者唠叨着:“这种感觉你不懂!舍得舍得,‘舍’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得’!” 记者 马朝阳 “老同志,您多大年纪了?”“我四十一。”
——这就有点问题了。四十一应该是人家安排下岗的年龄,是应该回家休息的年龄。 “你过去搞什么工作的?” “我是搞管理的。” ——这就更有问题了。搞技术的人年龄越大越吃香,但搞管理的人年龄大的就有问题,谁家还请你去当老板啊? 破折号后面的两段话不是招聘方说的,是牛根生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自己的注解。1998年,当牛根生平生第一次走进人才市场后,他失落地发现,他这个伊利集团的前二把手没有被人认出来,另外,对于已经41岁的他来说,应聘已经变成了一件伤自尊的事。 牛根生以为,他在伊利16年的付出全都化为泡影了。 他没想到,对于后来的蒙牛来说,这16年里的每一天都弥足珍贵,意义非凡。 1998年只是他生命中一次疾速的转身。 离开伊利 关于离开伊利这件事,牛根生现在的解释是“和主要领导的认识看法不一致”。 这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圆滑”的说辞了。几年前,牛根生在接受采访谈到这一问题时,曾经老实地“要求记者关掉录音机后说,是因为有些人觉得他对自己造成了威胁。” “有些人”郑俊怀听到这一说法后勃然大怒:“他能对我有什么威胁?他一个洗、瓶、工!” 牛根生确实曾经是一个洗瓶工,不过不是在他被伊利解聘的时候,而是1983年他刚刚进入伊利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奶厂时。 进入回民奶厂对牛根生来说,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有一个看着牛根生长大的老人说,这孩子是吃黄连长大的。牛根生1958年出生后不久,贫穷而多子的父母无法养活他,就把他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牛姓人家。养父以养牛为生,牛根生也由此与牛结缘。养父母的生活也依然贫困,牛根生从小就饱尝生活的艰难和世态炎凉。 牛根生出身贫寒,所以加倍珍惜这一份工作,干什么都不惜力。这样,他慢慢从洗瓶工干到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生产经营副总裁,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在这个位置上坐了8年。 牛根生对于伊利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伊利的冰淇淋做成了支柱产业,到1998年的时候,冰淇淋在伊利的主要业务收入所占份额已经达到80%,也为成就伊利的行业巨头地位立下汗马功劳。郑俊怀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从1994年到1998年,冰淇淋、雪糕很好地支撑了伊利的利润空间”。牛根生说:“伊利能做到后来的地位,有老郑的辛苦也有我的功劳。”牛根生也成了郑俊怀最得力的助手、最硬气的一张牌。 牛根生也成了伊利人缘最好的老总。他没有架子,班车司机有时有事,他就自己为大家开班车,以至于新来的员工还夸他这个“胖胖的司机态度挺好的”。 但他发现,不知不觉中,他的处境越来越糟糕了。牛根生是郑俊怀的第8任副手,“铁打的郑俊怀流水的副总裁”,坐这个位置不易已经成了伊利不少人的共识。 但牛根生以为自己可以做得更长久,“因为前面的几任副手,多多少少也都有自己的硬伤,我想我自己不偷不拿不贪做得正不就行了?再说,我以为自己藏得比较深,不会对老郑有什么威胁。” 结果还是不行,作为副总裁的牛根生发现,最后自己的权力越来越小,连买一把笤帚都得别人批才行。 虽然感觉到很痛苦,但他并不想离开。“我在伊利的时候从来没想到会离开伊利,还一直想着要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伊利。”事实上,当时的伊利发展形势也相当不错。1998年伊利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亿元,净利润7000多万元,居行业首位。 牛根生想,是不是老郑想赶他走啊?于是他写了一封辞职信,郑俊怀没有批,第二封仍然没有被批准,并对他说,小牛,我并不是要赶你走啊。第三次递上辞职信后,牛根生说,如果你真的不是想让我走,我就收回这封信再也不提这事了。这次,郑俊怀批了。 “离开的那一天,老郑和我长谈了一次,我们俩都很动情,谈得热泪盈眶。他一直叫我小牛,说,小牛,对你的操作能力、办企业的水平、手法各方面我都非常放心,我惟一担心的是你年龄比我小8岁,你年轻气盛,考虑问题有时欠佳,我担心你会做出违规违法的事。” 洒泪而别的老搭档没有想到,他们就此都走上了不归路,不过,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火箭上的蒙牛 离开伊利的牛根生,很失落也很自卑。 “在那样一个高度一下子就什么都没有了,心情非常不好,那一段都不怎么见人。见了人说什么好呢?这件事肯定是两方面,说自己不好吧,说多了就成了祥林嫂了,心情也只能更不好,而且把不好的情绪带给别人;说别人不好吧,我的性格不太愿意说。” 想来想去,牛根生说自己也干不了别的,还是干自己的老本行吧。他不愿再去求职,“有几个乳品企业请我去,但没有谈拢,我万般无奈决定自己干。” 牛根生当时的全部资金只有120万元,这是他卖掉了在伊利的股份加上多年工资的积累的总和。郑俊怀听到他要用这点钱做乳业的时候哈哈大笑,“120万元能做什么?” 牛根生自己也没想到,他多年积累的人脉和乳业发展的黄金时机让他绝处逢生。伊利位于呼和浩特的金川开发区,因此也带动了这个区的经济和整个呼市的经济,这时另外一个地区的领导看在眼里,心思就活了起来。他就是和林格尔县的县委书记吕慧生。他为牛根生提供了一块土地。虽然当时还是一片乱荒滩,但找到了落脚地的牛根生就在这里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 很快一大批伊利的旧部也来了。他们带来了自己在伊利的全部资金和经验,钱虽然少,但对于牛根生来说,这些是莫大的安慰。 资金问题也慢慢有了眉目。浙江一位民营企业家成了蒙牛创业初期最大的战略投资者。 牛根生1999年做了个五年规划,五年的目标是做到13亿。“因为我在伊利的时候做到过12个亿,我觉得心里比较有谱,不过,很多人也说,是不是胆子太大了?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上百万是一个台阶,上千万又是一个台阶,上亿又是一个台阶,我觉得我们的胆子也算是够大了。” 他出了个题:既能引起轰动,又不用多花钱。 最后他巧妙地提出了“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借老大伊利的影响为自己扬名。他还利用当时刚刚在呼和浩特市出现的路牌广告,把蒙牛的名字贴得满街都是。蒙牛的生产线也一步到位,从瑞典进口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并同时生产冰淇淋、雪糕,与液态奶齐头并进。牛根生要把在伊利走了十几年的路用几年的时间走完,他把在伊利十几年的经验一步到位用到了蒙牛。 结果,到第二年的时候,牛根生“就发现有问题了,从完成的情况来看,当初定的目标可能有点少了。”牛根生就变了一下自己的计划,把原来定的五年达到13亿翻了一番。 蒙牛的步子比牛根生想的还要快,到2001年八九月份就做到了5亿,“我们觉得自己这一年做到八九个亿没问题,就提出了到2006年蒙牛要做到100亿这个目标。” 这时,许多人以为牛根生疯了。 有些高管找副董事长邓九强,有的人找党委书记卢俊,都说要不要带老牛到医院看看,是不是神经出什么问题了?一个副手还对卢俊说,你还是带老牛去检查一下吧,多跑几家医院,确诊一下。 但老牛认为自己很冷静。“我有我的理由,你们不同意也得有你们的理由。我从历史、资源、邻居啊、优势啊什么的跟他们理论了一通,他们驳不倒我。驳不倒我就说明可行。” 蒙牛的“一步到位”和快速发展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2002年摩根士丹利、香港鼎晖、英国英联三家外资投行以5亿元入股蒙牛,为蒙牛添翼。 自此蒙牛一骑绝尘。 在挨打中前进 蒙牛的异军突起,令同行警惕。 伊利首先感到了威胁。 伊利是蒙牛的第一个目标。牛根生说,以伊利为目标很简单,它既是中国乳业的标兵,又在本地,理所当然我们要把它作为第一个目标。伊利的人员在一批一批流向蒙牛,至今在蒙牛的管理人员中有80%来自伊利;处于同城的伊利和蒙牛都在扩大规模,这使得内蒙古的奶源争夺越来越激烈;蒙牛的高速对于伊利的同行业老大的地位威胁甚大;原来伊利是呼和浩特的一大经济支柱和形象代表,现在被迫要与蒙牛分享荣誉和地位......大部分人都无法忍受卧榻之旁他人的酣睡。于是,老郑与老牛的明争暗斗成了呼市人所共知的秘密。蒙牛的广告牌树起的第二天就被人砸了;有些媒体被告知,凡是为蒙牛做了广告的伊利不会再为其投广告;有一段时间媒体上出现了对蒙牛的负面报道,经公安局破案后发现,有伊利的人在背后出了600万元策划了这件事...... 牛根生说:“我挨的打多了,一般我都不还手。两个人打架,总是被打的人还手了这架才打得起来,不还手他打几下就算了,我不还手是为了少挨几下打。”他提出了“为内蒙古喝彩”、“打造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等口号,力求共生共赢。 但他发现,在乳业这个行业里,这种“非商业性的因素”防不胜防。 有一年,湖北流传一种说法,说某地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号召大家不要喝蒙牛的奶,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又一年,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蒙牛如何如何......在蒙牛内部,牛根生把这些称为“事件”,“湖北事件”、“武汉事件”、“佛山事件”…… 这些事,有的牛根生知道是谁所为,为了什么,有的他至今也百思不得其解。他感慨道,食品行业有三大危险:第一企业非常脆弱,敲诈、恐吓、投毒什么事都有可能,一件事就可能毁了一个企业;第二,市场竞争激烈、原料争夺激烈,市场上被迫降价,但原料价格却一直走高,这对消费者是好事,但对企业就很痛苦;第三,技术上可能跟国际容易接轨,但奶农养牛的方式发展缓慢,这也对产业发展形成了阻碍。 但牛根生最担心的还是“非商业性因素”。他说,这可能会给一个企业带来灭顶之灾。牛根生力保企业的方法是从做人开始。 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 牛根生在做市场的时候是高调、高速的,甚至有些气势汹汹当仁不让的样子,这也正是蒙牛能够有今天的关键。 成立之后的第二年到第三年,一年多的时间内,牛根生陆续投资300多万元,通过灯箱广告,通过“为内蒙古喝彩”这样的口号先在呼和浩特立足。 2003年,当杨利伟成功从太空回到祖国的时刻,蒙牛的“宇航员专用牛奶”的广告就在央视大张旗鼓地播出了。 在央视标王的争夺战中,乳业也第一次走到前台,蒙牛夺标,伊利随后,蒙牛像一条鲶鱼,搅活了乳业市场。超市的降价声、奶源的争夺声、乳品行业的整合步伐都因为蒙牛的出现而硝烟四起。在最热闹的地方往往都能看见蒙牛:2003年捐款抗击“非典”蒙牛首当其冲;2004年雅典奥运会成为赞助商、甚至最近热度不减的“超级女声”活动中也出现了蒙牛的影子。....... 这样的高歌猛进救了牛根生,当对手发现他是一个被人注意的人物时,蒙牛已经壮大。在6年的时间里,蒙牛的主营业务收入已经由全国第1116位上升到第2位,其中,液态奶、冰淇淋的销量居全国第一,液态奶销量今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一。 但在企业内部,牛根生却什么事都往后躲。 2002年,县里奖了一辆凌志车,他把它给了自己的副总邓九强。现在,他的副手有人开着沃尔沃,有人开着奔驰,但牛根生至今坐的还是一辆小排量的奥迪。 他不仅想让自己的副手都满意,他还想让每一个员工都满意。 2003年,牛根生准备为员工盖宿舍楼。他先是给当时的七千多员工每人发了一张表格,有需求的人都可以申请,结果有三百多人填了申请表。他又征求每个人的意见,看看大家想要什么样的房子。把所有的意见汇总之后分成了6类,他就分别按这6类要求盖房,把宿舍区建得像花园一样。 他还想让自己的奶农也满意。今年,他把自己的全部股份捐出,规定在他有生之年,将股份红利的51%赠予“老牛专项基金”,49%留作个人支配,股份话语权不变,但当他卸任董事长后,表决权将授予继任者;第二步,在他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能继承,妻子、一儿、一女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牛根生的这个“老牛基金”使用很有特点,他坚持“三个面向”:面向“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面向员工(杰出者、特困者、重症者),面向消费者(重大建议者、感天动地者、勇于贡献者),总之是面向中国乳业。比如,不久前基金的第一批资金共386万元到位,这是牛根生所持有的蒙牛股份2003年所分红利。这笔钱本不属于捐赠之列,因为按捐赠协议,老牛专项基金的第一笔款,应该在2004年的股息中产生。但这笔股息目前尚未分配,老牛说,刚创立,钱多一点儿比较好,尽快启动比较好。这笔钱牛根生一部分给了优秀经销商,一部分给了优秀驾驶员、优秀奶站站长、还有一笔是给了因为有人得了绝症家境困难的员工。 他称自己是“五大特殊性”的企业家:住房不如副手的阔,坐骑不如副手的好,工资不如副手的高,办公室不如副手的大,股票则全捐了…… 但他觉得他比所有的副手都幸福。 “你知道什么事最幸福吗?”他问? 他又自己回答:“舍得舍得,‘舍’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才是真的‘得’。从无到有是快乐的,从有再到无更快乐!我结婚的时候连一身新衣服都没有;我从伊利刚出来时,那种没有组织的孤独感使我很痛苦,但现在,有些陌生的奶农认出我之后高兴地直对我说感谢的话,这是我最幸福的事。我想,我单独一个人走在巨富的行列里是可耻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