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打造国际一流枢纽机场 — —访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培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07:38 中国证券报

  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将于今天开始发行20亿元企业债券,这是继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H股于2000年1月在香港成功发行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又一次走进资本市场。为此,笔者专访了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培英先生。

  科学规划 有机扩张笔者:过去的3年,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已由单一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发展成为全资拥有15家机场、参股2家机场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公司如何实现这种高速
扩张?在全国范围内收购重组机场的动因是什么?

  李培英: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的前身北京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于1999年7月改组成立。2002年11月,北京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中国民航机场建设总公司、金飞民航经济发展中心、中国民航工程咨询公司共同组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随着中国民航业的改革,机场的属地化管理为集团公司的进一步扩张创造了条件。2003年9月,集团公司分别收购了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周子水国际机场35%和37%的股份;11月,以承债方式收购江西省机场集团公司;2004年3月,收购湖北省机场集团公司;4月,收购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7月,以承债方式收购贵州省机场集团公司。至此,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全资拥有15家机场,参股2家机场。截至2004年底,集团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总资产417.7亿元,净资产145.4亿元。

  中国航空业的迅猛发展使机场成为稀缺资源,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抓住了机场属地化的历史机遇,实行有选择性的低成本扩张,通过承债式的联合重组,以少量的资金投入获得具有增长潜力的机场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这样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并已初步形成由北京辐射全国的机场网络格局。

  笔者: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在通过迅速扩张后,在国内与国际同行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李培英: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中国最繁忙的机场,2004年旅客吞吐量3488万人次,占全国流量的14.4%,在全球机场旅客吞吐量排位中,位列第20位。在2004年全球排位前30位机场中,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43.6%,是同比增长最快的机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各成员机场2004年合计旅客吞吐量5952万人次,占全国流量的24.6%;货邮吞吐量111.2万吨,市场占有率20.1%;起降59.3万架次,市场占有率22.2%。今年上半年,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各成员机场的航空流量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可以说,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在我国机场业处于领先地位,集团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机场管理公司之一。

  笔者: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目前已全资拥有天津、湖北、重庆、江西及贵州五个省市的机场,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对上述五省市的机场发展是如何定位的?

  李培英:天津机场与首都机场相距仅137公里,是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京津两地机场联合后,可在航线布局、运输类别、客货经营重点等方面实现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交通运输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络式”的转变。天津机场将根据“客货并举,以货为主”的定位,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北方航空货运基地乃至东北亚航空货运集散地。

  江西省机场集团公司全资拥有南昌机场、赣州机场、景德镇机场、庐山机场和井冈山机场5家机场。未来,江西机场集团公司所属机场的发展将依托江西省内拥有的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等国家级风景区,利用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资源的机遇,重点发展旅游支线机场。

  湖北机场集团公司除了下辖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外,还有恩施许家坪机场、襄樊刘集机场和宜昌航管站。武汉天河机场是民航总局确定的国内六大区域性航空枢纽之一,居于中国航空运输网络的中心位置。以武汉为中心画圆,600公里范围内有10多个机场,1500公里内则囊括了我国90%的干线机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武汉机场将建设成为我国航空运输网络中位于“天元”的重要枢纽机场。

  重庆位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交汇点,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长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完成对重庆机场集团公司的重组后,集团公司可以利用重庆机场在西南地区航线网络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强化其连接西北、华东、中南、华北等主要干线机场的竞争优势,发挥对西部地区的辐射作用。

  贵州省是我国西部重要省份,开发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集团公司通过重组贵州省内民航资源,可带动省内多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机场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良性循环。

  奥运工程 倾力奉献笔者:首都机场集团公司本次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首都机场扩建工程,这一被称之为奥运工程的项目,目前进展如何?

  李培英:根据有关领导对首都机场扩建应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流水平、奥运先行”的重要指示,首都机场正在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扩建。这次扩建以2015年为目标年,按照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0万吨、飞机起降达到50万架次、高峰小时飞机起降124架次的规模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建设。新建长3800米、宽60米的第三条跑道,建筑面积42.8万平方米的三号航站楼及水、电、气、油、通导等配套设施。2007年工程完工后,首都机场将拥有国际复合型枢纽机场所需的全部硬件设施。这次扩建总投资预算达到194.5亿元,是北京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体建设工程。北京市将为扩建工程新建第二机场高速路和东直门轨道交通直达新航站区;新建机场北线高速路连接京承高速路和机场北面的新货运区;新建李天高速路,连通机场高速、第二机场高速路和六环路。扩建工程自去年3月28日正式开工以来,进展顺利。

  笔者:与扩建相匹配的,是先进的管理。集团公司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机场管理经验方面有哪些尝试?

  李培英: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立足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制定了《集团公司宪章》,建立了3-5-3管控体系,不断提高内部管控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与国际先进同行的合作,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在机场管理方面,巴黎机场管理公司是首都机场的策略性顾问。该公司拥有多年经营包括戴高乐机场、奥利机场在内的14家民用机场的丰富经验。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巴黎机场管理公司将在首都机场发展枢纽机场方面以及总体规划、增加非航空性收入、运营管理、提升服务素质、保安和安全标准等方面提供支持。

  在航空配餐和地面服务业务方面,与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子公司新加坡机场终站服务(私人)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了北京空港配餐有限公司和北京空港航空地面服务有限公司,目前,首都机场的航空配餐和地面服务业务发展势头十分良好。

  笔者: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是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其经营状况如何?

  李培英: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10月由原北京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独家发起设立,并于2000年2月1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HK0694”)。近年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的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和飞机起降架次三大航空指标以年均12-15%的速度增长,成为集团公司下属的旗舰级企业。截至2004年底,该公司总资产97.07亿元,净资产76.1亿元,200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亿元,净利润7.5亿元。

  珍视机遇 持续发展笔者:近年来,我国航空业保持了高速的发展态势,如何看待未来我国机场业的发展前景?

  李培英:2004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270美元。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区间内,是航空货运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航空市场,在客运量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到2007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客源输出国,预计今后10年中国的航空业年增长速度可达到10%。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必将有力促进大中型枢纽机场的建设,并带动区域内其他机场的发展。目前,在机场密度上,我国航空运输周转量为美国的25%,每万平方公里美国机场数量为5.98个,印度、巴基斯坦也达到了0.72个和0.43个,而我国仅为0.17个;从单体机场吞吐能力上讲,我国现有的干线机场,在“十一五”期间将有一半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饱和,支线机场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从航线网络上讲,各航空集团启动了中枢网络建设,从软硬件方面均对机场提出了更高要求。

  笔者:面对航空业和机场业的巨大发展前景,首都机场集团公司如何应对这样发展机遇?

  李培英:在2002年11月首都机场集团公司联合重组之初,我们按照合并同类项的思路,将集团的业务初步划分为机场管理、机场建设、酒店旅业、投资融资、服务保障等五大板块。为贯彻落实民航总局提出的实现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的总体奋斗目标,集团公司确立了“2+1”产业发展战略,即构建以“机场业和金融业为两大支柱、以首都航空城为增长极”的产业结构,实现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机场产业与相关产业、机场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三项有机结合。

  机场业的发展是集团公司发展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将继续通过各种低成本方式收购兼并部分未来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机场,进一步扩大集团公司在我国机场业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也将根据“市场化导向、专业化经营、价值化配置”的原则,对集团公司所属的机场业务资源实施战略重组,通过主辅分离、精干主业、重组专业公司,实现机场由“直接经营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在金融业,首都机场的投资已涉及证券、保险、银行、担保等多个领域。去年8月,集团公司出资19亿多元参股交通银行,占交通银行在香港发行H股后总股本的2.19%。

  首都国际机场航空业务量的增长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增长,可带动现代制造、物流、商务会展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为临空产业及航空城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临空产业资本经营平台的搭建,可以催化相关产业的互动和集聚效应,成为枢纽机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形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