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警惕新一轮结构性调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08:20 中国证券报

  兴业证券王春

  在经历了四年多的熊市煎熬之后,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已经与国外开放市场基本接轨,股票市场“长期投资”的吸引力已经开始显现。在此背景之下,“不要在黎明前倒下”成为目前多数投资者相互激励的共识。但在笔者看来,未来股票市场一旦出现熊末牛初的转折,最大的获利机会很可能主要来自于局部个股。对于当前及未来1-2年的股票市场,大规模
结构性调整仍然很可能是市场主旋律。从防范“系统性风险”到防范“个股风险”,仍是未来投资者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

  我们认为当前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或者泡沫程度已基本释放。目前A股市场的静态市盈率、静态市净率等基础估值指标,已经与海外市场完全接轨,并且处于估值较低的后1/2位置。若考虑到当前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因素,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甚至将低于多数小股权市场水平。而若将这种相对吸引力放在中国经济未来持续长达10-15年的高速增长中,这种吸引力无疑是一种更加稳定、可预期的持续吸引力。这种较低的整体估值水平,在大国经济股权市场的高速发展阶段中并不多见。若按照股票市场长期复合累计收益率测算,A股市场从1991-2001年以来所形成的超额收益率,已经在2001-2004年的下跌过程中逐步消除;而2005年以来的下跌,则使得A股市场的长期收益率水平低于理论上的平均值,处于严重低估状态。如此之低的长期平均收益率水平将是难以持续的,未来股市以报复性上涨来拉抬长期收益率水平至正常值仅仅是时间问题。

  A股市场系统性风险已经基本释放,这很容易让投资者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判断:在A股市场买入任何一只股票,两三年内一定能够赚钱。我们的判断恰恰相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降低,将进一步凸现未来市场的结构性风险。尤其是在熊市末期,整体市场重心不再继续下移的宽幅震荡期,市场可能出现的结构性调整会随着市场内在机制变化而进一步加剧,乃至放大。

  首先,我们判断熊市末期底部区域的反复震荡,将使得场内有限的资金向优质股票加速转移。熊市末期,市场投机气氛将被压缩至冰点,有资料表明,绩差、题材等股票的最大跌幅往往不是在市场由牛转熊或者急速下跌的时期,而恰恰是在熊市最后阶段的低位震荡期。如果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已处于熊市末期的低位震荡期,那么接下来1-2年的震荡调整很可能使得绩差题材股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跌幅。

  其次,在经济减速或者衰退过程中,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往往最先受到考验。在一轮经济调整的尾声,往往伴随着大量中小企业的倒闭,相对而言大型企业则可以熬过难关。从股市表现来看,经济调整的时间越长,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经营业绩越是下滑,一旦持续经营能力遭受怀疑,这将带来业绩较差股票的股价雪崩。相反,在一轮经济的上升乃至高峰阶段,中小企业更容易赚钱,这带来了昔日绩差股股价的飙升。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2006-07年经济见底,届时可能是中小企业经营最困难的时刻,绩差股的股价出现最后一大跌的可能性更大。

  第三,全流通后的市场,若继续存在不合理的虚高股价,必将带来实业资本与股市资金之间的大规模套利,这在绩差股、亏损股、ST类股票身上将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认为,当前A股市场正在经历第二层次的市场开放。第一层次的市场开放,主要是投资者主体的开放。第二层次的市场开放,主要是金融市场向实业资本开放,全流通市场带来均衡化的投资收益。那些已经负资产的上市公司,以及失去持续经营能力的上市公司,尽管股价已经大幅下跌,但按照实业投资的视角,股价所体现的企业价值仍然严重高估。一旦市场实现全流通,这类股票的下跌幅度仍将超过多数人的想象。

  总体来看,尽管熊市末期市场的系统性下跌风险已经不大,但由于牛市尚未到来,低位震荡期间全流通的制度变革,将使得未来市场的结构性调整将进一步加剧。作为逐步建仓的战略投资者,以及期望获得长期投资收益的长线投资者,我们建议目前依然重点关注业绩较好、市值较高的蓝筹股,并且考虑行业轮动特征进行一些策略性选择。或者作为被动投资者,定期定额买入上证50这样的成份股指数基金,也将是获取长期平均收益率的一个有效办法。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