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记者手记) 让资产重组回归本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08:02 中国证券报

  记者龚小磊

  现在看来,从广华化纤到*ST华圣的发展三部曲,无疑是一出荒诞的闹剧;但如果是抱着还原当时中国股市实况的目的,这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记录相当部分上市公司曾经怎样进行“资产重组”的完整经典案例。

  陈忠联,这位那个时代应运而生的冒险家,这样阐述他对股市的认识:“证券市场上每股的利润是物质,对未来的炒作是精神,同时给人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巨大满足,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而在那个“无股不庄”的市场里,正是杨斌、陈忠联们所谋划的各式各样的资产重组,通过描画一个大过一个的馅饼,在股价上翻云覆雨,将投资者和中小投机者一个个推落陷阱,将上市公司一步步带入绝境,也最终将整个证券市场拖入了漫漫长夜!

  翻开中外各种版本的经典教科书,都能找到“资产重组”的定义,即通过对实业资本、金融资本、产权资本以及无形资本的重新组合,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让劣势企业解困,让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那么,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一资本市场最基本的杠杆,沦为资本玩家单纯炒作股票的工具的呢?

  问题当然不在于有几个或更多资本玩家的意外出现,也不尽在于企业本身的先天不足,而在于市场制度设计的缺陷,在于市场发展理念的惑乱,也在于市场管理手段软弱。一句话,在于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严重不足,在于新兴市场的不成熟。因市场形不成良好的规范、引导和示范效应,结果让资本玩家大行其道,老老实实回报股东者却遭到冷落。那几年,与亿安科技、英豪科教概念神话的风光相映衬的,正是为数不多的一批依托主业稳健购并扩张的企业无人喝彩。因股价不活,这些企业还长期承受着来自包括中小投资者在内的各类股东和市场舆论的巨大压力。

  虽然历史在某些特定时刻会开一些让人尴尬的玩笑,但所幸市场内在的逻辑总能纠正其自身的偏差。在走过长达五年的熊市之后,在数千亿市值灰飞烟灭之后,在中小投资者远离股市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德隆系”、“鸿仪系”等庄家的全面破产,看到了概念重组、概念炒作的日暮途穷,看到了一个疏于法制约束的疯狂投机时代的结束;而与此同时,市场化和一系列深层次改革的推进,也正催生着全新的市场游戏规则,在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主流,价值投资理念得以全面确立,市场监管手段空前加强的大背景下,借资产重组概念进行二级市场炒作的效应已越来越弱,这或许也正是关百豪此次进军*ST华圣却铩羽而归的内在原因。

  但资产重组并未因此而式微,相反,近年来实实在在做购并的企业越来越多。它们从自身发展战略角度出发,自发主动推进并购重组,以谋求迅速实现低成本的扩张。例如第一百货和华联商厦合并成百联股份;格力电器整合了集团的压缩机厂;广州控股实施能源上下游相关多元化发展;佛山照明引进外资股东欧司朗。不仅如此,很多大型企业还把并购重组的触角伸展到国外,以国际化来拓展企业的发展边界。TCL集团已经完成了与法国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并购重组;联想收购了IBM的PC业务;海尔意欲收购美泰;中海油正在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可以预见,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在几年内顺利完成,企业的购并重组将获得更加宽广的舞台,资产重组的效益也会更加明显。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在一个高度资本证券化的成熟市场中,重组后公司内在价值的变化必然要充分反映在公司股票的价格上。也正因此,资产重组才会是证券市场上永恒的热点,不过这与陈忠联热衷的手法已完全不同。虽然“乌鸡变凤凰”的故事还会不断地有人讲下去,但可以断言,中国股市中的资产重组主流已开始回归它的基本教义。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