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做飞机的“保护神”——访海特高新董事长李再春先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08:00 中国证券报

  飞机飞行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安全,每天当数以千计的飞机从一个地方安全降落在另一个地方的时候,这其中除了飞行员的精湛技术外,更体现了航空机务维修的重要保护作用。

  2004年7月,海特高新(002023)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成功发行2400万股普通股,海特高新成为我国航空维修业首家实现上市的企业,被称为“航空维修第一股”。

  2005年6月,海特高新入围股权分置改革第二批试点企业名单,并推出了10送3.8股的良好方案,受到了投资者的积极评价。

  带着投资者关心的问题,笔者走进了海特高新,专访了董事长李再春先生。

  “振兴民族航修业”为己任

  从1992年海特高新到200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再到2004年成功实现上市,海特高新已经走过了13个春秋,伴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航空维修需求的巨大增长,李再春和他的管理团队带领的海特高新逐步壮大起来。

  回顾海特高新的成长历程,李再春坦言,海特高新的壮大与我国民族航修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创立伊始,公司就以“振兴民族航修业”为己任,并且至今这都是公司不变的宗旨。由于我国航空发展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以前几乎所有的维修都送到国外去,不但周期长,而且费用高,自从以海特高新为代表的国内维修企业的起步和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航空维修尤其是机载设备维修技术上的垄断,同样部件的维修费用相比国外大大降低,送往国外维修的比例逐年下降,航空运输企业的维修成本得到明显降低,更为重要的是,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将首先运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国内航修业如果不发展,严重限制了我国航空维修及整个航空工业的发展。

  李再春说,虽然我国航修业的发展相对发达国家有所落后,但公司的思路是“发挥后发优势,谋求先发效应”,通过国际合作,院企协作与自主开发并重的方式,不断增强自身技术实力,积极跟踪国际航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时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提高工艺水平,目前公司在现代航空机载设备维修开发、航空自动检测系统设备研制上都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接近和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三大优势成就行业龙头

  在我国航空维修细分市场机载设备维修领域,海特高新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市场份额上都是名列前茅,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海特高新是如何取得这样的地位?李再春总结为:海特高新具有三大明显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已经对竞争对手形成了非常高的进入门槛。

  第一是较高的行业壁垒优势,我国和世界多数国家对航空维修都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海特高新是我国首家取得中国民航CAAC维修许可的民营企业,公司于2002年取得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认证许可,2003年通过了国军标GJB9001-2001的质量认证,2004年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香港民航处和澳门民航局联合维修管理JMM认证,使公司的CAAC认证项目获得在大陆及港澳三地认可,获得这么多的许可证在行业内是为数不多的,目前公司正在积极进行欧洲联合航空局JAA认证准备工作。

  第二是技术优势,海特高新已经取得了40个机型的超过8000项中国民航总局适航许可项目和超过1000项美国联邦航空局许可项目,是国内航空机载设备维修领域维修项目最多的企业之一,包括波音、麦道、空客、萨伯、BAE、DORNIE R 系列民用客机及小型公务机等设备维修6000余项,伊尔—76、伊尔—86、TY—154、米—171、米—17、直-8、运—七、运—八系列等苏俄机型和国产先进飞机设备维修2000余项,已形成年维修机载设备上万件的能力。公司自主技术水平保持着高于国内平均水平,2000年以来,公司每年研究开发的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目前自主开发的各类新产品达50余项,如飞机控制系统、飞机管理系统、大气处理系统等多个项目均是率先在国内自主开发试修成功的,通过与高校和研究院建立长期稳定协作关系,加强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形成了运转高效的科技开发体系,并引进国外专家来公司指导,采用先进的研发运行机制,使公司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和创新的基础上。

  第三是市场优势,海特高新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1.36亿元,公司的客户基本涵盖了国内全部民用航空公司以及其他航空单位近100家,拥有庞大的客户网络,公司以成都作为维修基地,在武汉、太原、西安、长沙、上海等地设立了8个子公司,在海口等地设立维修工作站,维修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维修项目在成都基地能基本完成,一方面使航空公司获得及时优质的维修服务,保证了飞行的安全和正点,体现了海特高新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公司争取了客户资源,扩大了市场份额。此外,公司还积极与包括国航、南航、东航和上航在内的多个航空企业直接或间接建立合资公司,为扩大市场打下了基础。

  李再春说,海特高新取得的航空机载设备维修市场龙头地位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撼动的,不久前公司又与国内机载设备维修第三大企业西安翔宇进行了合资,公司的竞争得到进一步加强,今后行业发展将呈现“马太效应”,也就是强者愈强。

  “大维修”战略

  航空维修分为三个细分市场,包括机载设备维修、飞机机体维修和发动机维修,尽管海特高新已经在机载设备维修市场成了“霸主”,但李再春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另外两个市场。

  李再春表示,从航空维修业的未来趋势而言,“一站式”维修是必然发展方向,所谓“一站式”维修就是维修企业对送修飞机提供尽可能大的范围的维修服务,这不仅要求海特高新除了能够进行机载设备维修外,还要能够进行发动机等其他领域的维修。同时从竞争角度讲,发动机维修的进入门槛高,附加值也更高,从海特高新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进入新的维修市场是势在必行的。

  李再春说,就中期目标而言,公司将在巩固传统机载设备维修市场领先者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支线飞机、公务机、直升机、通用飞机发动机维修,在机载设备维修方面,继续拓展维修项目,并向高精尖项目倾斜,积极引入OEM厂家。公司的主要控股子公司奥特附件维修公司2002年与新加坡盈申控股集团(TPA)合资,主要从事航空机械附件设备、APU等的维修,获得了CAAC、FAA、JMM等认证,获维修项目达2000多项,在附件维修许多项目上积累了丰富的维修经验,其许多项目系统的维修规模和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不久前又获得了5家OEM厂家对公司数百个项目的授权。

  李再春说,目前飞机发动机在国内的送修量较小,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即将取得PTA6发动机维修许可,预计2006年产生效益。除了支线飞机外,公司还进入了直升机和公务机发动机维修市场。

  李再春表示,“大维修”战略不仅是民用航空维修市场,而且还包括通用航空、警用航空等特种飞机维修市场。

  会增持公司股票

  不久前,海特高新在公司被中国证监会确定为股权分置改革第二批试点单位,并且推出了10送3.8股的方案,对于此方案,李再春表示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据了解,海特高新在公司被中国证监会确定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单位后,公司立即公布了热线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并在报纸、网络上发布了《海特高新股权分置意见调查表》,公司大股东、高管及保荐机构还兵分三路,分别前往北京、上海、深圳与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与流通股股东的沟通范围超过了流通股持股比例的50%以上,获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李再春介绍说,专家根据对价原则计算,非流通股东需向流通股东每10股支付3.421股,但大股东在充分考虑流通股股东利益和各方面情况下,本着流通股东持有股份的市值不减少又对流通股东进行了更大的利益倾斜,决定最终为每10股多付0.379股也即每10股支付3.8股。因此现在的方案更多让利于流通股股东。

  李再春不仅是海特高新的创始人,而且也是海特高新的第一大股东,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李再春手上持有的海特高新股票将能够全流通。李再春坦言,13年的创业历程使他对海特高新有着难以表达的情怀,我国航空维修业还处于起步发展期,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巨大,海特高新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他说:“对公司的前景,我和海特高新的团队都充满信心,在合适的时候我还会增持公司股票”。

  (企业形象)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