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热点评议) 我们拿什么再“下西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 12:53 中国证券报

  600年前的7月11日,是郑和率大明帝国的庞大舰队七下西洋的处女航。

  600年后的今天,很遗憾,除了政府把今天定为国家首个“航海日”是个亮点外,在纪念这一事件的着眼点、排场和阵势上,我更多看到的仍然是商业炒作。

  本人以为,就中国当下面临的严峻海洋战略态势,借纪念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举国
上下亟须反省和检讨中国的海洋战略,唤醒国人的海权忧患意识,而绝不是重新陶醉于当年天朝大国的富庶与威仪。

  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跨洋大航海要早半个世纪。可叹天朝大国的海洋之旅除了排场、规模与时间堪称世界第一,却无明确的经济、军事、文化等战略目标。稍后的西方跨洋大航海却不同了,由一系列新发现作依托,海洋贸易开始席卷全球,地域文化互相交融,科学技术彼此借鉴,为随之而来并持续数百年的西方工业革命开拓出巨大的市场。

  反观我们,郑和七下西洋的终结日,却是持续5个多世纪的海禁政策盛行时。“制海能力决定国家兴衰!”19世纪,马汉以军人的理性和史家的智慧著就迄今仍深深影响大国发展的《海权论》。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的任何时代更加离不开海洋。石油需求,已有一半须依赖“海洋”。进出口贸易总额的95%需要依赖“海洋”交易。未来国家经济的重要构成——海洋经济,必须以海洋作为母体和舞台……

  可是,与中国对海洋的巨大且紧迫的依赖相对照,国人的海洋意识令人汗颜。现有的海洋经济与我们所拥有的万里海疆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极不相称,甚至于对海洋的自然认知、考察与研究,我们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更令人揪心的是,中国的海权正遭遇周边国家的轻蔑与挑战。

  今天,我们对海洋、海权的忧患与主张,我们强调的“在现代文明的海洋里‘再下西洋’”,不能仅停留于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对海洋权益的维护层面。因为以大历史观和大文化观视之,海洋正越来越代表着这个世界的“主流文明”。中国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只能在本世纪别无选择地接轨这个世界的“主流文明”。(文/鲁宁 摘自《江南时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