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上市公司2005年半年报 > 正文
 

锦州石化中报预计将亏损六亿 与七年净利润相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 08:05 中国证券报

锦州石化中报预计将亏损六亿与七年净利润相当

  西南证券 张鹏

  锦州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000763)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称“2005年1-6月份公司将出现大幅度亏损,亏损额度在60000万元”。按这一估计,公司2005年上半年的亏损,将与公司1998年以来连续7年的净利润总额相当。

  炼油行业步入谷底

  锦州石化的巨额亏损,与其所在的炼油行业密不可分。根据国家统计局6月22日发布的统计报告,今年前5个月,我国炼油行业亏损27.87亿元,其中4月份全行业亏损25.30亿元,5月份全行业亏损52.62亿元,比历史上经营效益最差的2001年还要惨淡。

  炼油行业不景气,主要有三大因素:

  其一,国际油价走高,成本压力巨大。6月份以来,国际油价环比上涨12%,6月2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期货历史上首次突破60美元,并不完全是偶然的。从国际石油产能与需求对比看,1986-2003年期间,产能超过需求大约400万桶/年;2004年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产能超过需求减少到200万桶/年以内;2004年三季度以来又进一步缩小到170万桶。换而言之,目前全球原油剩余生产能力只占日需求量的1%,供求关系仍比较脆弱。另外,考虑到美元在最近两年的时间内贬值25%以上,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看原油出口国的利润并没有过大的增长。因此,预计未来国际油价将保持在高位,某些研究机构甚至大胆预测油价有可能挑战100美元。

  其二,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欠灵活性。目前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更多考虑到社会的综合利益,因此在原油价格走高,需要上调成品油价格时往往偏“保守”。如今年5月份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出现大幅攀升,国际市场三地变化率也远远超过8%的幅度,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仅较大幅度低于国际市场,而且较大幅度低于原油购进价格,但直到6月25日国内成品油价格才小幅上调,期间企业所要承受的经营压力巨大。

  其三,下游需求明显减速。今年前4个月,我国成品油需求明显下滑:其中汽油和柴油表观消费量的增长率分别为0.4%和8.8%,而去年同期的增长率分别为20.64%和23.76%,润滑油和石油沥青的表观消费量还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较高的市场价格客观上也存在较大难度;换而言之,转嫁成本也存在较大难度。

  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弱

  行业处于低谷,炼油类上市公司的半年报也必然受到影响。目前国内的炼油类上市公司主要有四家,即上海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扬子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锦州石化和石炼化(资讯 行情 论坛)。

  相对而言,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属于综合性石化生产商,主营除炼油以外,还包括塑料、有机化工、化纤中间体等,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炼油的亏损。

  至于锦州石化和石炼化,基本以炼油为主,生产规模偏小,产品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明显偏弱。另外,就锦州石化而言,除了行业面以外,公司自身业绩的波动性也非常大:2002年4季度,炼油行业实现利润总额30.52亿元,公司亏损1700万元;2003年4季度,炼油行业实现利润总额38.38亿元,公司亏损4500万元;2004年4季度,炼油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9.24亿元,公司盈利1亿元以上;2005年1季度,炼油行业实现利润总额50.05亿元,公司又亏损5500万元。

  行业未来存在潜在机遇

  炼油行业当前形势严峻,但也不应过于悲观,未来仍存在机遇。

  从近期来看,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对炼油行业意味着以人民币标价的原油价格下降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行业短期将从中受益。如2004年末国际油价下跌10%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价格未作调整,炼油行业的利润总额就曾出现大幅增长。

  从中长期来看,根据我国加入WTO的相关协议,2004年12月对外开放成品油零售,两年后对外开放成品油批发,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只是时间问题,成品油价格最终也将与国际市场接轨,因此我国炼油行业中具有规模效应、管理水平高的公司在未来两年时间里有望脱颖而出。上海石化的800万吨炼油改造项目预计将在2005年年底完成,届时公司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企业和最大的石化基地,行业地位将进一步显现;扬子石化的800万吨炼油改造项目完成后,公司的石脑油将可以满足自身化工生产的需求,同时成品油对外销售量预计将增加300万吨,公司利润水平也有望进一步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上海石化和扬子石化以外,目前我国最大的五家炼油公司均归属中国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旗下,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中镇海石化的炼油能力已达到1600万吨,居我国第一位;如果考虑到公司所拥有的巨大油气资源和庞大的销售网络,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石化可能是潜在的最大赢家。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