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谁该掌控房价“话语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 10:13 中国证券报

  吴学安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房市“国八条”以及地方房产新政各项政策的陆续实施,房价的走向就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喊涨的高调也此起彼伏,诸如“房价只能涨不能跌”、“指望房价下跌是不切实际的”、“刚性需求将推动房价持续上涨”等等不绝于耳。尽管如此论调与宏观调控不相和谐,但由于始作俑者盘踞房价“话语权”的制高点,不时
摆出与宏观调控政策“叫板”的阵势,导致很多消费者对于房市的走向难下判断。

  细究房市“话语权”,似乎正演绎一场没有对手的竞赛。时下,除了地产大鳄们身先士卒,赤膊上阵,跳到前台,大放厥词外,还有呐喊助威的某些媒体和部分所谓的权威人士,他们或是迫于广告收益因为银子折腰拼命叫涨;或是受“红包”诱惑而在各种论坛、讲演上不竭余力地鼓噪。不难发现,房价导向话语霸权的背后,一个庞大自成体系的利益共同体正在滋生、成长。开发商、一些专家学者、部分媒体,甚至包括一些地方政府正在联手,形成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链,圈成一个异口同声的“话语场”——当国家收紧地根时,他们会说:“地荒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当央行提示房贷风险要求银行控制房贷时,他们就说:“融资成本增大,最终要体现在房价上。”当有人说房价面临下跌趋势时,他们则说:“房价下跌对谁都没有好处”……

  透过这些话语霸权的表象,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对投机的怂恿、对暴利的赞许、对民意的漠视,更有对民生的掠夺。由于商品住宅兼具大宗商品和基本民生商品的双重属性,房价在不经意间与广大普通百姓的居住权利挂上了钩。而厘清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角色定位或许才是解决房价导向问题的根本途径。既要分清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居住产品和除此以外的其他居住产品,又应明确政府与市场在一般商品房市场中的关系,如此才能使沉重的房价不再束缚地方政府调控的手脚,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广大中低收入群众只能望房兴叹,如果听凭利益集团高唱“太平之歌”,无疑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加害。因此,只有治理房市信息的紊乱,才能给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讯,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掌握房地产业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宏观调控措施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可以说,政府要想实现宏观调控房市的重任,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房价信息采集分析系统,无疑将会是盲人摸象。尤其是目前房价数据采集是由统计部门城调队负责实施的,而这些初始数据主要是房地产商自行填报的,其公信力和权威性让人产生疑窦。

  要想彻底打破房市“话语权”垄断,重塑话语公信力,政府必须掌控房市的“话语权”。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有形之手”,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防止利益集团侵袭社会公众的利益。一个善治的政府理应着眼于宏观大势和公众福祉,客观、及时、完整地发布真实信息,切实为民生福利提供资讯保障和信息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统计局日前宣布,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价格统计将从国内35个大中城市扩展到70个大中城市进行,房屋销售价格也由原来的季报改为月报,并新增了物业管理价格统计,与此同时,建设部也将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面对房市潜在风险和扑朔迷离的前景,政府只有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特别是房价走势的动态监测,强化对建设用地供应、住房供需情况的监测分析,正确地判断和发布房地产运行情况和价格变动情况,并进行科学的调控。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政府掌控和行使房市的“话语权”,既要注重眼前又要顾及长远,既要考虑市场效率又要体现社会公平,既要考虑推动经济发展的这一出发点,又要惠及民生福利这一落脚点,尤其是在宏观调控房市初见成效之时,能否正确地掌控和行使房市“话语权”,理应成为测量政府科学执政能力的一把标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