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误读 13万温州民企缺位国内资本市场调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12:37 人民政协报 | |||||||||
本报记者 公培佳 连日高温,让温州成了名副其实的“温”州。此前,早已在温州感到炙热的还有一位“温总”。 史坦国际投资顾问、麦格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温天络刚过而立之年,温文尔
温天络这次把眼光投向的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祥地温州。事实上,此前,他已多次亲临温州考察,和这次的结果大同小异,都令他感到失望。温州企业对待上市的态度出奇的冷静,他只有空手而回。 温天络“蛮味”十足的口音露出的失望背后,是温州民企集体缺位国内资本市场的现状。据公开的研究材料显示,截止到今年4月底,在1300多家国内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包括借壳上市的已经超过200家;其中,浙江省占了48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和力度均居全国首位的温州,13万家民企上市数量竟然为“零”。仅仅在不久前,才有一家民企在美国买壳上市。 这正常吗?伴随着温州民企“不缺钱,干嘛要上市”的喊声,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民企不谋而合7月6日,本报记者登陆温州冠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网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英文,需通过转换才能看到其中文版;这和国内大多数企业网站正好相反。 “冠盛从来都没有放弃把生意做向全世界。”7月7日,冠盛董事长周家儒在电话里对本报记者直言。 据他介绍,冠盛创业20年,已成为国内同类产品中最大的制造商和销售商,而远景目标则是到2008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年销售收入成为全球数一数二的汽车传动轴专业制造商和国内最优秀的汽车零部件提供商。 冠盛预演世界经济的“野心”,最需要的就是资本市场这个强力后盾,但出人意料的是,公司至今都还未上市,且两年内也上不了市。“从目前的发展看,冠盛不缺钱。如果上市也是出于开拓市场考虑,估计在2007年应有结果。” 无独有偶。 对上市融资并不太“感冒”的还有长运服装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许长运。许长运的企业规模刚过千万,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小企业。所以,7月初需要新上一条400多万元的生产线时,许长运拿出了所有流动资金,还有200万元的缺口。 7月6日下午,当本报记者问到将来有没有考虑过上市融资时,许长运白净的脸上表情丰富:“上市融资?何必小题大做,几百万元很容易就贷到了。等企业需要千万元、上亿元投资资金的时候,企业的规模和信誉也上去了,同样贷款也不会多难。反而,上市的代价太大了。” 许长运“大言不惭”的根据是,6月28日,他来到工商银行温州市分行,没让他第二次进这个门就顺利拿到了200万元贷款。 和前两家企业不同的是,温州正泰集团早已在为上市做准备了,且一准备就是8年。“企业想真正做大做强,上市是必经之路。”说这话的正是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在业界,正泰集团的规范运作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其实力更不在话下,并且在1996年就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了财务透明化和人力资源透明化。那么,正泰集团的厚积薄发,到底离“发”还有多远?正泰集团的新闻发言人廖毅告诉记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而据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所谓的“东风”,就是看正泰将要在上海、杭州开设的研发基地,需不需要上市来融这笔资金,而四大国有银行动辄就授信正泰上百万元的贷款,显示正泰集团有比上市更低廉、便捷的融资渠道。 所以,尽管南存辉一再强调,企业做大了,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社会的;直到目前正泰集团仍在等待、观望。 上述企业的规模和运作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并不缺钱。而这也正是他们至今都没上市或还未考虑过上市的直接原因。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分行公开的材料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温州各项存款总额已经达到了2000亿元。丰厚的民间资本,无疑为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渠道;而各商业银行更是不遗余力,甚至登门拜访地为民营企业贷款亮起了绿灯。 “我有的是钱,干嘛去上市。”用耀华电器集团董事长何建国的话说更直白,也更能代表温州民企多少年来的主流心态。 “出位”的企业然而,在温州企业一片喊“NO”之际,还是有企业上市了。从某种层面上分析,这两家企业都有个案色彩;而业界人士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却是,企业会陆续往上市路上靠近。 1997年,政策上还对民企封冻的时候,温州国企浙江东日顺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 “很明显,东日在当时绝不是最适合上市的企业,甚至有不少民营企业具备上市的条件都比东日要多。”温州大学教授马津龙7月6日告诉本报记者。事实上,国内早期的企业上市,目的很明确,就是圈钱;实在不需要圈钱的就打上市公司的信誉招牌,至于上市后的业绩则很难达到理想。 今年5月份刚刚在美国纳斯达克买壳上市成功的温州民企瑞立集团则完全于东日上市的境遇不同。据了解,温州企业上市推介会过后,瑞立集团就开始了着手买壳上市的一系列工作;2003年12月9日,瑞立集团则与美国KEATING银行签订买壳协议;到目前,位于温州瑞安的这家企业,是温州民营企业第一次在资本市场亮相的主角。 一位熟知内情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瑞立首选美国资本市场登陆,并不像外界分析的是为躲避国内不争气的股市,或者畏惧国内尚未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瑞立的真实意图是意欲开拓更为广阔的美国市场,并接受先进的监督和规范的管理。 或许业界人士看到的本质已经快要到来,在温州企业中,“出位”的这两个主角“性格”迥异,但还是为温州民企在“钱培起来的冰冻”里,掀开了开始融化的一角。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起来的今天,即使是国内民营企业的发祥地,温州的一些企业家也开始认识到了企业做大做强所面临的不足。 进入记者视线的正准备上市的温州民企有报喜鸟、华仪电器、德力西电器等近10家企业。它们有的早已度过了辅导期,有的则干脆到海外直接运作。 “今后,温州企业在上市的路上也不会蜂拥而上,但出现几家上市公司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如同很多企业不上市一样,同样不必惊讶。”温州经济学会一副会长称。 资本的误读? 先“跑”起来的温州民企涉足资本市场刚刚实现了“零”的突破,既没影响温州经济的发展,也没阻碍其它地区经济的前进,这似乎并无不妥;加上温州本身的特殊性,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需资金的确相对充裕,不缺钱,自然就不急于上市。而国内其它地区与其并无多少操作中的可比性。 “很明显,这是对资本的误读。”香港证交所上市推广部副总监陈启兴的观点针锋相对:当然,上市是融资的手段之一,但企业上市还要改制,要完善治理结构,透明度要提高,还要提高管理水平,这都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必做功课;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要打开国际市场,通过境外上市融资,还能提高国际知名度。 对此,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些企业家、官员和学者并未给予完全认同。 “不缺钱就不上市有狭隘性,但企业一定要上市同样太武断。”北京社科院一不愿具名的研究员7月5日对记者称,如果企业在不上市的情况下,也能规范发展、财务透明化,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最主要的是银行信贷制度完善、民间担保行业成熟起来,何苦还要上市呢? “温州企业和产业的升级与提高,必定离不开资本市场,只有资本市场才能够提升我们温州的产业,或者产品的档次。”温州市政府上市办上市工作处的陈基义处长的话还是显示出了他对温州民企“不争气”的焦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维炯教授干脆表示:“不上市有很明显的优势,那就是让对手看不清、摸不透。欧洲有很多企业不上市,比如我曾接触过西班牙最大的石油企业老板,他说他的企业不打算上市,因为上市会带来很多制约。” 事实上,温州民企多年来选择的都是不上市,还有其“难言之隐”,那就是家族式管理占多数的温州民企有着错综复杂的管理漏洞,比如财务混乱、比如纳税消极等等;一旦上市,这些都将大白于天下,为此付出的代价将很难弥补回来。 对此,张维炯借媒体呼吁,中小企业在融资难时绝不能出现有病乱投医现象,尤其在选择上市时要慎重,如果还没练好“内功”,不妨先别上市;如果不上市也能融到足够的钱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那就永远也不要上市。 上述研究员在谈到“温州现象”时,似乎松了一口气,“国内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急于上市毛病,在温州病得轻多了。” | |||||||||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