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下半年投资增长将稳中有降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投资形势分析课题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 08:12 中国证券报

  内容提要:2005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主要呈现以下特征:投资增速正逐步向合理区间逼近;在行业结构方面,薄弱环节有所加强,但教育投资增长乏力,重点调控行业月度增速逐月回升;从地区结构上看,三大地区投资增长的均衡性有所增强;而从资金结构上看,银行贷款增长得到控制,但直接融资出现了负增长。目前政府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投资与价格增速双回落,但同时应充分关注房地产投资的“起伏变化”对关联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影响,未来对房地产业还应采取整顿与发展相结合的政策。

  目前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各类投资主体均存在投资行为短期化倾向。对此应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宏观调控应更多采用市场化措施,进一步优化公共投资投向,加大对高耗能产业的监管力度,使其外部成本内部化,同时为民营资本加快进入垄断性领域扫除障碍等。

  投资增速正逐步向合理区间逼近

  投资增幅有所回落

  2005年1-5月,我国城镇投资共完成197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4%,增幅同比下降8.4个百分点(参见图1)。与前两年同期相比,投资增长幅度已经明显降低。根据近年来我国月度累计投资额的逐步前倾趋势(靠前的月份完成的投资占全年的投资比例越来越大),目前的投资增速似乎正逐步进入一个平稳、合理的运行通道。

  但是,从今年累计投资增速变化看,2005年1—3月投资同比增长25.3%,1—4月同比增长25.7%,1—5月同比增长26.4%,表明月度投资增速在逐步提高,城镇投资增长实际上呈现不断回升的态势。从新建项目投资增速变化看,1—5月新建项目投资同比增长34.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1个百分点,但1—3月同比增长31.7%,1—4月同比增长32.2%,新建项目投资增速总体表现为逐月提高。说明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下,以铺新摊子为特征的新建项目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新建项目投资反弹的苗头已经出现。

  投资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

  1.投资行业结构:薄弱环节有所加强,教育投资增长乏力,重点调控行业月度增速回升今年以来,投资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力度进一步加大,薄弱部门的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均衡程度有明显的提高。1—5月农业投资同比增长27.5%,与上年同比增长提高15.8个百分点;煤炭投资同比增长82.8%,比上年同比提高28.8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投资同比增长31.5%,比上年同比提高30.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同比增长22.3%,比上年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但铁路投资同比增长58%,比上年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卫生投资同比增长32.6%,比上年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由于对冶金、建材等部门结构调整,使得黑色矿采、有色矿采部门投资奔腾增长的局面有所改善,投资同比增长幅度有明显的下滑,但仍然保持较高增长的态势。但是必须看到,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加强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事业的投资,但教育投资增幅却不升反降。1—5月教育部门的投资同比增长仅为6.7%,比上年同期下降28.6个百分点,是薄弱部门中投资下滑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部门,如房地产业、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投资增长年度增幅均有明显的下滑,但从月度增幅来看,均有明显的回升,这说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应继续加强和改善对这些行业的宏观调控,防止投资反弹,合理控制总量,着力调整结构,避免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钢铁、水泥、电解铝价格过度波动及产能过剩所引发的风险。

  2.投资地区结构:均衡增长的程度有所增强

  经过适时而有效的宏观调控,三大地区投资均衡增长的程度有所增强,呈现出中部地区投资增长快于西部,西部又快于东部地区的新格局。今年1—5月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3%,低于上年同期9.5个百分点,而且低于1—5月全部投资3.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34%,西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8.9%,均高于全部投资的同比增长速度,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投资占地区投资的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说明国家加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步伐正在加快。

  3.资金结构:银行贷款增长得到控制,但直接融资出现负增长

  为了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国家从资金来源上加强了调控,使投资资金供给过快的势头得到了遏制,资金来源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是从总体来看,资金结构失调的深层矛盾反而有所加剧。一是投资来源的总量增幅明显下降。今年1—5月投资来源总规模达25082.45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长幅度同比下降了15.8个百分点,是2003年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时期。二是间接融资的增幅明显下降,但比重仍然较高。1—5月银行贷款同比增长13.7%,比上年同比下降21.9个百分点,为2003年以来增幅的最低点,但银行贷款占投资来源的比重仍高达21.7%,仅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三是直接融资增长呈现下滑状态。1—5月债券融资16.25亿元,企事业单位发行股票融资11.36亿元,同比增长为-67.7%与-63%,比上年同比下降134.5个百分点与48个百分点,可以说直接融资对于投资来源的贡献率已经到了微乎其微的地步,这反而又给间接融资居高不下创造了条件。四是自筹资金增幅上升。今年1—5月,自筹资金无论从增长速度还是所占份额都有了较快的提高,自筹资金所占比重达到了51.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3个百分点,其中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达到了34.6%,比上年同期所占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说明负债过高、资本金不足的融资状况,得到了比较明显的调整。总之,从目前的融资结构来看,结构失调的矛盾依然存在,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依然较大。

  4.所有制结构: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

  2005年以来,随着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投资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提高,呈现出公有制经济投资持续下降,外商投资相对稳定,非公有制投资不断增长的新格局。1—5月国有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1.6%,集体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比下降了5—15个百分点,投资份额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此同时,1—5月港澳台投资同比增长21.6%,外商投资同比增长26.9%,比上年同期下降19.5和33.5个百分点,但所占投资份额基本持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1—5月民营经济同比增长37.8%,尽管同比增长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投资所占比重高达51.4%,民营经济投资比重已经突破了50%的大关。

  5.国债投资:更加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2005年中央政府的国债投资主要投向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保证在建国债项目按期完成,发挥效益。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三是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以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四是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部崛起的重点项目。五是加强事关经济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实施效果看,大多数国债项目进展顺利,对加强国民经济欠发达地区、瓶颈行业与薄弱环节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国债投资结构更趋合理,更加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符合政府投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方针。

  关注投资行为短期化

  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不减

  尽管经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后,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但导致投资膨胀的各种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并没有根本消除,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目前各地方面临着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巨大压力,对政绩的追逐短期内不可能消除,而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扩大投资规模几乎成为地方解决各种问题的唯一药方。实际上,据我们的一些调查和了解,一些地方在中央的投资紧缩政策下依然我行我素、采取各种方式扩大投资规模,地方投资扩张的冲动依然强烈,投资增长面临较大的反弹压力。

  事实上,这种反弹的迹象已经开始出现,2005年1—3月投资同比增长25.3%,1—4月同比增长25.7%,1—5月同比增长26.4%,城镇投资增长实际上已呈现不断回升的态势。1—5月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增幅,比去年12月的21.2%高5.2个百分点。

  公共投资建设中存在着投资结构失衡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财政收入普遍有了较快的提高,手里有了钱,许多地方不约而同地兴起了迁府热(市府、省府牵入新城)、新城热,在公共投资安排上急功近利,“喜新厌旧”,往往不惜大肆举债,甚至挤占挪用城市日常运营费用,过于超前、豪华、大规模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老城区的电网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公用设施的维修与保养等方面的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社会事业投资方面,一些地方在集中财力物力打造所谓优质示范校、示范医院的同时,对义务教育、农村医疗等方面的严重“欠账”却视而不见,从而形成了“锦上添花”投资过度,“雪中送炭”开支不足的失衡公共投资结构,因此,当前要着重调整一些地方错误的发展观与不合理的政府投资结构,尤其要纠正严重忽视老城区改造,片面追求新区建设的倾向。

  产业投资中也存在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倾向

  在投资高速增长中,一些热门部门产能扩张的压力很大,出现了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倾向。比如全国煤炭行业普遍存在“萝卜快了不洗泥”,安全设施投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且开发方式简单、粗放,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与资源开发的严重浪费。山西一些中小煤矿的复采率仅达到20%,大型煤矿仅达到50%,意味着80%或50%的煤炭尚未开采就把矿井提前报废。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影响就是平均利润率的规律与投资回报的周期被打乱了,按照正常的投资的回报周期,许多行业要几年甚至十年才能回本获利,但是在追求短期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企业严重忽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对技术改造的投资,安全设备的投资,环保方面的投资,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能减就减,能省就省,使得项目投资在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回本获利,从而刺激了各个产业领域忽视长远投资,偏爱短线投资的倾向。

  国内外民间资金的“热钱”炒作影响着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近年来国内外的大量“热钱”兴风作浪,对金融货币市场、产业投资市场与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构成了威胁。“热钱”的运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热钱在赌人民币汇率升值,伺机进行大炒作,对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定构成了威胁。二是民间“热钱”在房地产交易领域反复炒作,短线搏杀,推动房价的轮番上涨与泡沫经济的形成。国内外一些“热钱”的过度活跃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一部分“炒家”在房地产等领域的“短线”操作会给大众以示范作用,诱发投资者和消费者浓重的投机心理,做出非理性的投资与消费决策,改变整个社会的储蓄与消费倾向,推动一大批没有支付能力的“负翁”的产生;二是容易引导社会资源按照错误的市场信号进行配置。在少数“炒家”的带动下,短期内在局部产业领域吸纳了过量的资金,形成了虚假繁荣,最终拖累整体经济大起大落。因此应当想办法抑短扬长,引导社会资本由投机逐渐向投资转化,以保证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以避免可能引起经济的波动与金融风险的蔓延。

  未来投资“大盘”将会稳中有降

  下半年投资增长受三大因素的影响,即高油价、进口铁矿石高价格等能源、资源价格对高耗能产业的影响甚大,房地产业的调控也会影响投资增长,再加上纺织品出口的贸易壁垒的影响,使得未来投资“大盘”将会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也有种种内需扩大的因素存在使得投资增长不会有剧烈的变化,将会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

  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现,投资与价格增速双回落

  2004年以来,针对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和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国家陆续出台各种宏观措施进行调控。截至2005年5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增幅逐步下降,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增幅也出现初步回落,2005年以来,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增幅持续下降,1~5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644.15亿元,同比增长24.3%,增幅比去年同期减少7.7个百分点。1~5月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948元/平方米,同比增长8.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效果初步显现。

  房地产对关联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在加大。房地产业是一个前、后向关联度相当高的行业,涉及上游的钢铁、水泥、建材、建筑业和下游的装修、家电、家具等行业,是钢材、水泥、建材的消耗大户(2003年房地产与基本建设大约消耗钢材总量的55%)。有关研究表明,房地产及关联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最大,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在60%以上。如果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进而推动全部房屋建设增长过快,必将引起对钢材、水泥、建材等相关产业产品需求的过快增长,从而引起煤电油运的供给短缺;若房地产投资出现大幅度下滑局面,必然大大减少对钢材、水泥、建材等相关行业产品的需求,导致关联行业的产能出现过剩,进而可能导致投资进入下滑通道。

  此外,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房地产金融的支持。今年1—2月房地产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所占比重为19.4%,而1—5月这个比重下降为19%,房地产贷款的比重却一直占整个资金来源的20%左右,今年1—2月房地产贷款的比重达23.6%,1—5月降为19.7%。同时,今年以来房地产业定金和预付款(实质也是负债)的比重也呈现上升状态,1—2月房地产业定金及预收款的比重为34.7%,1—5月高达38.0%,这说明房地产业投融资增长是建立在高负债基础之上的。由于房地产业投资占全社会的投资比重高达26%,影响面很大,且房地产全行业均处于高负债状态,对金融市场有深度影响,当前房地产业投资调控政策的正面影响是,可以抑制某些地区的房地产过热,促使开发商与消费者都冷静做出投融资决策,避免过于高负债投资或超前消费。近几个月以来,房地产业投资贷款的速度与比重均在下滑,说明调控措施已经对过热的房地产金融产生了抑制作用。如果调控力度掌握不好,调控的切入点掌握不准,出现“一刀切”的调控,使房地产整体景气严重下滑的同时又逼债过急,也可能会引发三角债,即一方面会引起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债权债务矛盾,使得房地产贷款演变为不良信贷资产,另一方面引起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的债权债务矛盾,导致房地产的定金及预收款难以归还或兑现,导致社会不安定。因此,从总体来看,要科学把握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与节奏,把“挤泡沫”与促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只要好(符合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不怕多”的方针,防止房地产总量与结构失衡。

  部分外向型经济行业投资将有所下滑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贸易摩擦的高发期。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进行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种种阻碍,这给我国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增长、产能释放与收入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以纺织业与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为例,上述两个行业的企业数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6.3%,增加值占1.7%,资产占2.3%,就业占全部就业人员的6.76%,投资占1.4%。上述数据说明,纺织业与纺织服装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数量最多,就业带动性最大,稳定经济促进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对外贸易摩擦的加剧反过来给我国的纺织业敲响了结构调整的警钟,促使纺织企业在加大结构升级、结构转换与结构调整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与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毫无疑问,结构调整的代价就是适当地放慢投资步伐,在经历了必要的阵痛之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稳定投资增长,优化投资投向

  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未来投资增长速度控制在多少以内合适,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一些学者认为在18~20%比较合适。我们认为,目前调控投资增速的高低,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改变;二是目前就业压力很大;三是仅从农业角度来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投资依然不足;四是各种经济、技术瓶颈正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需要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我们认为投资增速保持在15~18%之间比较合适。在目前已出台政策还在发挥效应、投资周期出现新的迹象的情况下,无需出台新的总量性调控政策,主要根据行业投资情况对不同行业进行分类调控,通过微调引导预期,提高对政策信号的敏感性。

  应更多采用市场化调节手段去年中央和有关部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与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出宏观调控的“组合拳”,熨平经济波幅,避免了一次经济上大的起伏。当前,投资总量的控制已不再是主要的矛盾,引导与调整不合理的投资结构是主要任务。尽管有关部门也一再强调调整结构的重要性,但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能有效地引导微观层面的经济行为,使人担心宏观调控的成果的反复。问题在于,在宏观调控中,我们历来不缺乏市场调解的手段,而是往往不太相信市场手段会发生应有的作用(比如人们常说利率与税率变动与企业的投资变动的相关性较低等等),往往自觉不自觉的用行政手段加以弥补或替代市场调解的手段,在市场调节手段尚未发挥或者远离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就采取了行政手段,结果使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不畅通,影响了预期效果。从未来来看,鼓励市场能办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去办,凡是市场调节能起作用的地方,行政调节就不要发挥作用。因此,未来宏观调控应当由“组合拳”变为“长拳”,放手使用市场调节与法律调节的手段来实现结构调整目标。比如为了改变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可以从纠正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入手,提高稀缺矿产资源使用税,提高高耗能(水)产业的能源(水)价、提高行业贷款利率等手段影响投资者的投资预期,使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有效引导投资结构的变动。为了遏制房地产业等行业的过度投机行为,可以通过实施房产交易税等手段,促进投机行为转化为长期稳定的投资行为。尽快统一中外企业所得税也可以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总之,当前存在的大量经济矛盾大部分可以通过经济调节的办法得以解决。喜不喜欢、善不善于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的供求关系矛盾,是衡量政府职能是否转变的重要标志。

  优化公共投资投向要抓住当前经济增长形势良好与地方财政收入状况有明显改善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政府投资体制的改革,解决当前公共投资领域中存在的一个思维误区,就是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重于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发展差距的错误观念,把缩小社会发展差距作为衡量公共投资的效率的主要指标,加大对地方政府投资结构的调控力度,除了要坚持把国债投资用于社会发展最急需的薄弱环节以外,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与动员地方公共财力,加强包括农村义务教育、乡村医疗保健、乡村公路、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雪中送炭”项目投资的力度,防止公共投资步入“锦上添花”等形象工程的误区。同时,当前要高度重视引导地方政府处理好发展、稳定与改革的关系,把公共财力的配置分成三部分,在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分出必要的财力加强对社会稳定的投入与体制改革成本方面的投入,纠正那些发展不惜债台高筑,稳定与改革只开空头支票的做法,使公共投资更加符合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对房地产业应采取整顿与发展相结合的政策

  未来针对房地产业应采取的政策是“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治理整顿”,实现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从治理整顿来看,近年来房地产业舞台上最活跃的是投机者,像股市操作一样进行短线炒作,使房地产购买门槛抬高,迫使大量中低收入者进不了“场”,造成房地产发展严重不足阶段的“泡沫”现象。通过治理整顿,把投机者从房地产市场上清除出去,就为真正的主角即中低收入者“登场”购房创造了条件;从繁荣发展来看,今年以来,不仅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速度与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一直呈现下滑状态,而且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增长速度也一直呈现明显下滑的状态,所占比重也是处于2.5%—3.1%之间的低水平,说明房地产投资追逐价高利大的倾向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未来应当采取积极的房地产金融、土地与税收等政策,鼓励房地产业开发商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有效供给,使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得以满足。这也符合扩大内需(即各个阶层都消费)的基本要求。

  应使高耗能产业外部成本内部化不可否认,任何地方的高耗能产业都要释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等,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形成外部不经济,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产生了如何把外部化的消耗转化为内部化的企业成本的问题。近年来高耗能产业之所以在各地蓬勃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高耗能产业能产生虚假利润,也就是说在高耗能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外部化的成本没有转化成企业财务成本的条件下,其投入产出所形成的利润被不适当地拔高了,这样就使投资者感到高耗能产业有利可图,甚至有暴利可图。因此,在新发展观的引导下,我们要意识到高耗能产业不可能再是一个暴利性行业。如果企业承担了必须要承担的外部化成本的话,企业必然增加对环境、环保方面的投入,引进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方面的投入,节能降耗方面的投入,这样高耗能产业的利润空间就会大大地压缩,使高耗能产业由一个暴利行业变成一个平均利润的或者是微利的行业。这样在短期内,可能使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速度受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但从长远来讲,将推动高耗能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使高耗能产业能够建立在对社会环境最低限度的影响基础上,从而不致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鼓励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前欧美等国家加大对我国产品行业的贸易封锁,阻碍“中国制造”扩大市场份额的严峻形势下,一方面要据理力争,争取合理公平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各种国际经验,通过到欧美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办法,绕过贸易壁垒,扩大对消费国的投资份额。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这方面有大量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重庆力帆集团在越南的摩托车市场曾经占有80%的份额,后来受到越南政府的贸易限制之后,通过在越南开展直接投资,既扩大了当地的市场份额,又赢得了当地社会的欢迎。政府应当出台积极鼓励与奖励措施,推动我国相关优势企业到海外展开直接投资,扩大相应的市场份额,打破贸易避垒,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为民营资本加快进入垄断性领域扫除障碍

  自从今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民营资本投资增长进一步加快。但是从总体来看,民营经济进入垄断性领域力度太小,效果还很不明显。这主要源于,一些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的一些行政性城建公司往往控制水电气路等公用事业领域的投资权,这些政府背景的公司通过充分运用政府信用资源向各种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使得地方政府有了可以运用的投资工具与融资平台,在有了一定资金保障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与垄断部门就对民营资本的进入垄断行业不积极,不情愿,甚至有些地方把有收费权与发展前景的基础设施项目压下来自己开发,“肥水不流外人田”,从而造成了垄断领域“有政策无项目”的状况,使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展开投资仍然存在着体制与政策方面的壁垒。因此,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抓紧全面落实国务院的意见,打破各种行政壁垒,为民营经济进入垄断性行业扫除障碍,这样可以使政府公共投资“有进有退”,实现公共财政的急需目标。

  (执笔:王元京 罗松山 林勇明)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