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明确市场预期 锁定股权分置改革成本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8日 02:32 第一财经日报 | ||||||||
也许,回顾一些粗线条的“事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正在进行的这场股权分置改革: 2003年11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任领导小组组长,央行行长周小川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中国建设银行上市在即。 2005年4月,在国务院领导之下,股权分置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小组成员包括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主要领导。领导小组下设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办公室。 4月29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6月20日,第二批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上述“事件”清晰说明,在中国经济的宏观框架内,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银行问题、股市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必须解决,无法回避。 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中国股市制度性重构中的关键一役,股权分置改革在保持市场稳定的前提下,当是推进得越快越好。 所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昨日明确表示,不准备再进行第三批试点,力争“集中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股权分置改革”,这也许意味着,“新老划断”的时间点就在不远处。 我们认为,从第一批四家试点公司小试牛刀,到第二批试点公司向大盘股宣战,再到马上就要进行的全面铺开,股权分置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难度日增。改革的成本主要表现在改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程度大小可以通过尽快明确市场预期的方式来锁定。 所以,从现在开始,改革的重点令是尽快让市场明确改革全面铺开后的预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同时,做好各项配套措施。从前两批试点公司情况来看,进展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总结经验,力争集中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尽管“新老划断”时间表还无法明确,但需要有相应配套措施,锁定改革中的系统性风险,降低市场的投机因素。同时,还需要就上市公司存在的虚假信息披露、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等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法制约束。并以强化公司治理和提高运作透明度为重点,加强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高管人员的监管以及信息披露的监管,推进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继续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等工作。 其次,含B股、H股的上市公司,其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也需要明确。目前来看,这是改革的真正难点。既然无法避开,就要迎难而上,尽可能早地拿出基本的解决思路,明确市场的预期。 第三,ST类上市公司甚至已经退市的公司,其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原则思路也应该尽快明确。 总之,市场参与方对下一步改革的预期越明确,改革面临的不确定性就越小,改革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此外,在以上三点得以明确的基础上,强调市场各方“合作共赢”。 诚如尚福林主席所言,搞好股权分置改革问题,对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和公司股东都是有好处的事情。股权分置改革推进到今天,已经断无退缩之可能,改革要着眼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综合平衡,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当然,置身股市之外来看,则可以看到一个更大的场景:明确市场预期,锁定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本,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锁定中国经济成长的不确定性。 因为在股市的制度性重构基本完成之后,在国有银行系统的股改完成及整体效率提高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就可以实现在境内上市,打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障碍,增强我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并进而以安全、稳定的金融体系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际会,协助中国经济再迈新台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