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不愿意全流通 股权分置改革遭遇中集现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 09:5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周斌 深圳报道 从“第一绩优股”到“第一争议股”只需要半年时间。 2004年的中集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000039.SZ)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股,到2005年第二季度,情况出现了逆转,中集集团成为最具争议的股票。
6月22日,电话那头,于玉群不耐烦地斥责:“胡说八道,无稽之谈!” 让这位中集集团董秘郁闷的是,当天关于“中集集团拒绝向流通股股东补偿,中远控股将对中集集团全面收购”的传言。 中集迷雾 否认固然是一种姿态,流言还是击中了软肋。股权分置的问题,无疑是除了业绩之外中集集团最大的问题之一。 中集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为中远集团旗下的COSCO Container Industries Limited,持股比例为16.23%,股份性质为外资法人股;第二大股东为招商局货柜工业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也为16.23%,其所持股份性质原为外资法人股,但经过批准,2005年3月3日已正式在深交所B股市场上市流通,现股份性质为流通B股。 到目前为止,中集集团只有实际控制人中远集团持有的16.23%股份没有在二级市场流通,其余83.77%的股份均已在A、B股市场上流通。 “让中远给招商局支付对价,不太可能吧。”郑贤玲用一种不太确定的口气说道。郑是华夏证券资深分析师,长期跟踪并看多中集集团。 上海金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杨兴君撰文指出,假设按照10送3的方案,如果是向全部A、B股股东送股,那么大股东持有的股份还不够送,假设只对A股股东支付对价,中远集团的持股比例将降低到7.22%,假设全流通后的价格为9.62元(6月22日收盘价),那么第一大股东支付对价后,财富的增加仅比净资产增加9.5%。 “从中集集团的盈利水平和成长性考虑,非流通股股东很难接受这个结果。” 至于大股东全面收购股份致中集集团退市的说法,多位分析员均指出不存在这种可能性。 到目前为止,研究中集集团的同时,也一定会研究在香港上市的胜狮(0716.HK),它们在集装箱行业有相同的经历和模式,都是通过兼并做大自己,整合产业。 “但中集比胜狮有优势,中集和胜狮在两个不同市场上市,中集所在的A股市场,融资市盈率更高,中集不会放弃(A股)。”郑贤玲认为。 她亦表示,由于大股东持股比例低,增持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大股东认为股价过低的话,而且,现在增持成本是很低的。” “再说了,如果大股东要全面收购,对中集是坏事吗?” 看空中集? 有人卖,有人买。 6月7日至6月22日之间,中集集团的换手率大多达到10%以上,成交金额最低为2亿多元,最高达9亿多元。 消息人士指出,在国内基金抛售中集集团的同时,国外的基金正在买入,其中包括QFII。 实际上,机构的分歧正在加大。 一位已经从中集集团全身而退的基金经理认为,由于集装箱行业景气见顶,对于中集集团未来是否还能保持原有的增长速度并无把握,因此退出。 一位仍然持有中集集团的基金经理则表示:“我们和卖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相对乐观,这种看法对错需要更多时间检验。”他认为,分歧并不可怕,恰恰体现了市场的多样性,也给投资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招商证券分析师王海涛认为,对于行业景气见顶的看法的确存在分歧,“你以为到了山顶,但是实际上可能才到半山腰。” 中金的一份研究报告依然维持对中集集团的赢利预测:2005年和2006年,中集集团的每股收益将分别达到1.92元和1.98元,到2007年,盈利预计下降25%,到1.48元。全球贸易的稳定增长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旧箱的更新高峰逐渐来临,将令全球的集装箱需求在2006年实现10%左右的增长。 然而,正如谢国忠在其关于上海地产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样,一旦市场预计上海的地产未来20年会涨到和东京纽约一样的价格,那么明天它的价格就会和东京或者纽约的地产看齐。截至6月23日,中集集团复权价为135.73元,中间曾经冲高到210元左右,昨天的股价是否透支了明天的未来? 郑贤玲并不同意这种观点,“投资者往往把中集看成单一的干货箱市场厂家。”她认为,中集集团的产品还包括半挂车、特种箱以及集装箱的维修等。 关于中集集团的业绩,有一种说法与赢利无关,而是与公司高管有关。 2005年3月3日,招商局货柜工业有限公司与Profit Crown Assets Limited分别持有的中集集团股票正式在深交所B股市场上市流通。 一位市场分析人士称:“可能公司的管理层在Profit Crown Assets Limited(持有2273万股中集集团股票,占总股本的3.61%)有股份,所以有人怀疑公司有动力把业绩做得特别好。” 不过,并无任何证据表明这种说法成立。 郑贤玲认为,中集集团股价下跌的原因非常复杂,有多方面因素综合起作用,第一个原因是人民币升值的猜想,人民币升值将使中集集团的成本上升;其次是股权分置改革;第三是纺织品贸易的争端;第四是近期公司生产的调整,包括裁员千人等。 王海涛则认为,中集集团是订单生产,今年的订单应该已经在手,所以总体业绩主要取决于成本。虽然贸易摩擦可能影响集装箱出口量,但是发生贸易摩擦的服装行业,出口占出口总额不到10%,对集装箱运输的影响并不是根本性的。 全流通烦恼 并不是只有中集集团有全流通的烦恼。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20%且是绩优股,未来可能都会遇到和中集集团一样的烦恼。 根据Wind资讯统计,深沪两市当中,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和法人股,且持股比例低于20%的上市公司共有36家(见附表),其中包括深发展(资讯 行情 论坛)(000001.SZ)、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600036.SH)、浦发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600000.SH)等。 “像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和深发展这些金融机构,他们的大股东愿意为了全流通支付对价吗?对他们来说,减持是不太可能的,一旦减持,就有可能遭到恶意收购,因此,做股权分置改革只能是加大他们的成本,对他们并没有现实的好处。”一位市场人士提醒。 深发展董秘办公室的人士不愿对此置评。他表示,公司会关注和研究股权分置有关情况。 更有甚者,像贵州茅台(资讯 行情 论坛)(600519.SH)这样的绩优股更是缺乏全流通的动力。2005年第一季度,贵州茅台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有现金30.24亿元,按照3.93亿的总股本计算,每股现金高达7.69元。“这样的企业有必要减持么?”上述人士发问。 实际上,中集集团遭遇的另外一个问题同样具有典型性,即它的B股占总股本比例为53.73%。 “给不给B股股东支付对价是个问题,如果A、B股流通股股东都支付对价,那么A股股东可能觉得不公平,因为B股的成本低,但是只给A股股东支付,B股股东也有投票权,可能将否决方案。”这将是一个僵局。A+H股公司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由此引申开来,对价的支付还会出现其他难题。一位基金经理指出,支付对价将出现的问题:第一批四家试点公司,都是单一的大股东,如果其他非流通股东是通过转让持股的,那么持股成本和发起人显然不一致,各家非流通股东分别支付多少对价,也将是个难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