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国际投行发展模式孰优孰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 08:14 中国证券报

  研究结果表明,各国投行业中近年来展示出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战略,始终都是围绕着全球化、放松管制和一体化这些代表着整个金融产业发展趋势而形成与演进的。就这一意义而言,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全球银行业近二十年的深刻变革,并且还远未达到终点。对于国内投行业而言,这些趋势已在某种程度上初现端倪,其影响的范围和力度也在日益扩大和加速。因此,当前国内券商只有在准确把握这些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战略。

  大型专业化投行御敌有绝招在各国投行近二十年的变革中,大型专业化模式仍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为代表的一些多元化新模式开始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环境下,美林、高盛等传统大型投行仍然坚持投行业务的核心地位,多元化经营的程度有限。凭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市场地位、品牌形象、专业技术和经验,并通过卓有成效的创新,这些投行成功地抵御了相对强大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入侵,仍然保持着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可见,混业经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并不能完全抵消投行业务的专业化优势。由于在风险承担、组织形式、技术和业务运作方式、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商业银行或保险与投行业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且经过长期的隔离,这些差异形成了巨大的专业化优势,甚至是难以克服的专业化壁垒。例如,与商业银行不同,投行必须主动吸收风险、调节风险,是风险管理的专家,而前者则一般现为厌恶风险。这种风险态度上的差异又进一步导致投行更加注重个性化战略,以及服务于这一战略目的的扁平化、分散化、强调创新的组织结构,相反,标准化产品和官僚式组织结构更加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风险。

  采取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投行充分利用了这一壁垒。由于在前期发展过程上,它们不仅在传统的投行业务中形成了难以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而且能够有效地将规模和自己的专业化优势结合起来。大型专业化投行多元化经营的重点在于交叉领域。采取专业化模式的大型投行并非被完全没有涉足其它金融领域,相反它们不仅是早期推动混业经营趋势的主要力量,而且仍然是当代金融创新的主要承担者。由于受到上述进入壁垒的限制,它们以传统投行业务为基础,将各金融产业相互交叉的领域作为它们的创新舞台。为了顺应资本市场发展和客户的需要,它们实现了投行业务的多样化。除了从事证券发起、承购、分销、证券买卖与代理等传统业务,同时,还把经营扩展到资产管理,项目融资,外汇交易,财务咨询,证券清算,证券保管与借贷,企业收购与兼并,商品交易及风险防范等领域。大型专业化投行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更是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长期积累的结果。

  大型专业化投行在发展核心证券业务的同时,还根据情况对非核心业务进行战略收缩。如日兴证券出售其从事商业银行及抵押业务的子公司。同时投行业务的专业化特性,成为部分中小型投行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上,通过市场细分、实施重点发展或别具一格战略,成功生存下来的经济根源。

  仿效金融多元化模式不可邯郸学步

  从混业经营的实践看,由于各国在金融监管的法律、市场环境以及历史条件上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金融多元化发展模式,包括德国及欧洲大陆其它国家的全能银行模式、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英国的多元化金融集团模式以及日本模式等等。这些模式间最本质的共同点,就是同时大规模地并在规定条件下自由从事两种以上的金融事业;而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资本的控制主体及业务构成与相互关系。例如,在全能银行模式中,投行等非商业银行部门或子公司是由商业银行控制,且混业化的程度也最为彻底;而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各业务子公司则由一个共同的控股公司控制。

  由于美国的金融控股模式的发展时间较短,就目前的情况看,它的实际效果与可能风险都还不是非常清晰,因此其它国家投行在试图模仿这一模式时,必须保持一定的警惕。总之,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不同国家、不同规模的投行都需要在专业化和多元化这两类发展模式上作出选择,尤其是需要根据自己面临的内外部条件,在综合考察比较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收益、成本的基础上,选择最有利自己的发展模式。

  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全能银行模式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原因,限制了它国成功模仿这一模式的可能性。首先,银行与企业间长期建立的密切联系,所形成的以大银行为核心、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渗透的垄断财团,是全能银行模式的基础。其次,德国、瑞士这些欧洲大陆国家一直实行混业经营制度,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商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额的市场份额,有条件迅速占领资本市场。其三,面对来自美国、日本的强大竞争,它们不得不利用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发展证券业,并以此作为一种有效的竞争战略。最后,在长期的实践中,德国全能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外部风险控制制度。如以现金支付银行准备金的要求,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可变现证券。这些制度对于正朝着混业经营方向演进的后起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欧美相比,日本与韩国在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目的、方式和时机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其一,日本、韩国的这一批金融控股公司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而欧美的金融控股公司则是在市场机制下由企业自发形成的。其二,日本、韩国的金融控股公司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处理呆坏账,而欧美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从事业务扩张。其三,日本、韩国的这些金融控股公司是在原有企业衰退时进行的,而欧美各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则是在金融集团持续扩张的过程中进行的。而这些情况与我国券商目前面临的境况非常类似,因此有必要密切跟踪日本与韩国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混合多元化模式受国情影响最大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等直接融资比重较大的发达国家,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有着较明晰的专业化分工,即工商企业一般直接向各类金融机构直接购买服务,即使是像通用等拥有财务公司的大型企业,也主要侧重于消费贷款等与其产品密切相关的融资领域。而在德国、韩国为代表、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和制度条件作用下,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往往通过相互持股、企业集团等方式形成一种紧密的渗透关系,因此较前类国家而言,更容易形成混合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在德国全能银行模式与韩国企业控股集团模式之间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是以大型银行为核心,对工商企业具有较强的控制力,两者之间关系主要由市场进行调节,政府干预的程度较低并侧重于宏观监管;后者则正好相反,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控制着投行、保险、信托等金融子公司,而且政府的直接干预是该模式的一个主要特点。在此背景下,两类模式的实践效果反差巨大,前者拥有世界上最为稳定的金融体系;而后者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整个金融体系和产业体系都受到严重的冲击,充分说明了在政企不分、金融监管力度、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以工商企业为主体的混合多元化模式的风险性。

  新环境下谁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资本的规模与成本是决定投行竞争实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无论是从客户的角度,还是对投资银行自身而言,无论是考虑规模经济还是范围经济,资本规模决定了抵御风险、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盈利以及控制市场的能力,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芝加哥的市场通讯杂志曾写道:“一个骗子的经纪人或一次糟糕的自营或一个完全失败的衍生模型对于拥有110亿元资本的公司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这个行业是不可预测的,甚至是无法分析的,因此我们只能从巨大的数据中找到安全感”。在此背景下,早在80年代,摩根斯坦利、所罗门兄弟等公司纷纷上市以实现资本的扩张。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对资本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2000年,美国三家最大的证券公司(摩根斯坦利、美林和高盛公司)它们以占全美证券公司64.77%的股东权益,实现了76.11%的净利润,三大证券公司平均EPS高于美国证券行业平均水平8.17%。因此,无论是大型专业化投行还是金融控股公司,对资本规模的追求始终是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变量。就连有着127年合伙制历史、自有资本高达60亿美元的高盛公司,也最终适应这一需求于1998年而走上了股份公司道路。

  包括债务成本在内的资本成本对投行的竞争力也是巨大的。据统计,在1982年至1991年的十年间,除1984年和1990年两年外,美国投行的资本成本都比日本同行高。其中,日本公司的平均水平是5.06%,而美国是7.81%,且波动范围也远较日本同行大。美国公司的最高和最低水平分别为13.82%和1.90%,日本公司分别为6.78%和2.6%。在这一时期,80年代的日本证券市场的强劲牛市所带来的资产和股本的高回报,以及政府支持和固定佣金制等政策性因素造成的束缚,是产生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凭借其庞大的资本规模和较低的资本成本。日本证券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欧洲债券市场上;到1993年,在全球最大的20家投行中,日本占了8席,前5位中占据3席,且野村证券一举超越美林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投行,对美国投行施加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比较而言,中等规模的投行是新经济环境中最脆弱的类型。它们既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规模以迅速、有效地应付市场变化,其专业化本领也不能涵盖所有的领域,从而无法坚守其中一个阵地来抵御困难。

  各国的实践经验表明,投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剧烈而迅速的变化,时间成本和稀缺资源的获得常常成为优先考虑的决策因素,导致在实践中,尤其是有着传统并购文化的美国,并购特别是互补性的强强并购进入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

  构建能够带来稳定收入流的业务组合和市场组合。较大的周期波动性和风险是投行业的主要特征,特别在随着打破制度性垄断而导致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尽可能地降低波动的负面影响就成为每一家投行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在此方面,大型专业化投行和金融控股公司具有优势,即它们有必要的资源与能力构建相对平衡的多元化业务组合与市场组合。

  开拓海外市场的道路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必要时需要及时地进行战略收缩或撤退。例如,日本市场的长期低迷,导致致力于发展日本证券业务的多家海外证券公司,除高盛及摩根士丹利于过去两个年度稍有利润可图之外,美林、里昂信贷第一波士顿、雷曼兄弟、瑞银华宝、德意志证券均是亏蚀日重。其中,美林在2001年度就亏损了五亿多美元,为此美林对日本市场的零售业务进行了战略性收缩,于2002年关闭日本各地的二十家零售分行,集中精力发展股票、债券的承销与发行业务。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