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完善市场体系是防止信贷资产流失的关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 13:56 中国证券报

  □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巨额不良贷款客观上成为我国政府和银行处理的难题。同时,我国政策性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也在持续攀升,金融资产不断流失。令人堪忧的金融管理现状,预示着金融全面放开后,我国金融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我国信贷资产流失,主要有三个因素:

  一是金融改革失误导致信贷资产流失。90年代,我国为营造竞争的金融体系,四大国有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抢滩设点,机构网点全面下伸至县乡(镇)。市场经济固然需要竞争,但同属国家所有的四大银行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展开的竞争,势必出现“同室操戈”,区域内一旦出现一个相对好的项目,几大银行盲目竞相争抢,不计风险地增加投入,资金供给往往超出其实际需求。况且目前我国由于企业内部机制不完善,控制制约松驰,扩张冲动强烈,客观上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核算,进而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与此同时,金融改革还改出了许多政策性银行,对已从农业银行分离出来的农业发展银行来说,由于人员数量太少,而其运作的信贷资产数量过多,加之其不以利润作为追求的目标,信贷资产不良率攀升迅速。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其内部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外部又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机构,一部分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失控,资产质量劣化,极少数已到了亏损倒闭的边缘。

  二是银行业信贷投向定位不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个体、民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大部分银行支持个体、中小民营经济的发展热情不高,贷款占其信贷投量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仍支持传统的法人企业。贷款金额动辄上千万,甚至数以亿计。而事实上,部分法人客户,包括一部分大的企业都是靠银行贷款支撑起来的泡沫企业,贷款一紧缩,便暴露出真实面目。从安全情况看,企业越大,其财务真实性往往越低,作为银行根本无力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搞清楚。过去很多银行热衷于对上市公司的支持,而随着蓝田股份等一批批财务造假丑闻的曝光,很多银行才如梦初醒,但此时银行早已成为深度套牢的埋单者。为什么对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持却带来大的风险呢?其根本的因素在于很多的企业改制都不完善、不彻底,仅有现代企业的外壳,而不具有现代企业的内在实质。由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不完善,必定出现企业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益低下。而且任何企业都有其生命周期和市场风险,很少有企业能打造成百年老店,随着“航母”式的企业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对伴其成长的银行来说,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一个大的企业倒闭有时往往会给一家银行分支机构的不良占比上推几个或几十个百分点。但银行为什么敢于增加法人企业贷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只有支持几个大的法人客户,银行在当地才有地位;另一方面,银行往往急功近利,贪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大客户就是黄金客户;再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管理上的积弊,银行贷款金额越大,贷款责任往往却越小。

  三是市场体系不完善,信贷环境不理想。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目前仅重视市场主体的培植,而忽略了市场环境的构造,其一是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在西方国家中介机构发挥突出的作用,比如会计事务机构、审计事务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等对企业的财务真实性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我国由于中介机构发展滞后,使得企业弄虚作假,如入无人之境。当前银行在贷款分类评级、授信上无不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依据,而且财务报表的虚假,直接增加了银行信贷的风险;其二,企业征信系统不完善,对恶意套骗银行贷款的现象,缺少全面、及时的信息反馈系统,一部分个人和企业借创办实业之名四处骗取银行信用,贷款一旦到了借款人的手中便任意挥霍,而银行对其缺乏强有力的控制手段。银行在贷款运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与诈骗分子斗智斗勇,稍不留心或道德防堤溃退,信贷风险随时可能发生。其三,司法环境存在较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建立,绝大部分经济活动已做到有法可依,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大陆法,带来许多官司在判决上有较大的弹性,同时,司法不公的现象屡见不鲜。银行在清收贷款上,依法起诉是银行保全信贷资产的最后手段,而司法上存在的各种弊病,银行常常是赢了官司赔了钱,银行在依法维权方面陷入两难选择。

  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流失不是一天造成的,而是因长期复杂的因素,导致和促使银行信贷资产不能实现有效地整合和增殖。要从根本上解决信贷资产流失问题,必须立足实现全方位,多视角,系统地加以解决,重点是要通过培育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进程,坚持依法治国,优化法律环境,调整信贷定位。

  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改造我国的企业和银行。目前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客观上讲,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不是真正的企业,大部分银行还不是真正的银行。因为真正的企业和真正的银行都必须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目前我国企业和银行均缺乏强有力的内在约束机制,难以将追求效率和效益作为重要目标。因此要遏制信贷资产的流失,必须从企业和银行两个层面上加快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银行对改制不彻底的企业要严格控制贷款投放。

  加快征信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央行系统,虽然实行了贷款证制度,但是不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并未因此而受到有力的打击和限制。银行经济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困扰着银行信贷的投放。因此应建立起广泛的征信网络系统,对那些法人客户和公民在信贷上按其信用等级给予信贷支持。让所有的银行能通过征信网络系统查询到所有企业和法人代表的资信情况,科学有效地指导信贷决策,对有多次不守信记录的严格禁止对其贷款投放。

  加快我国中介机构建设。西方国家都拥有一支庞大的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队伍。企业年报均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核查确认,中介机构成为国家的“经济警察”。我国目前中介机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从事中介的机构和人员数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要提高我国银行贷款决策的准确性,减少人为损失,必须要提高企业财务的真实性,杜绝企业做假账,而要杜绝企业做假账,必须要建立起与企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介机构和中介队伍。当前关键是要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要对中介机构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对不严格履行职责,帮企业做假账的,主管机构和司法部门应当绳之以法。

  严厉打击骗贷行为。我国银行业内人士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会计出纳差错几十、几百元,便是一个了不得的差错,而信贷资金投放损失几十万、几百万似乎还是一个小数字。我国银行贷款逾期收不回来已司空见惯。银行对客户贷款不还,大都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比如说企业经营不善,或市场行情变化等等,而很少从根本上去深究。其实,我国企业贷款难收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在取得银行贷款后,通过各种途径,将银行贷款化为私有,流入个人的腰包,这应当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因此,中介机构、司法部门应积极地协助商业银行弄清贷款逾期的真实原因,对恶意骗贷的,穷追不舍,严厉打击,以建立一个真正诚信的环境。

  加强对金融企业行为监管与业绩评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是全球银行信贷的共同取向,实践已经证明,这类经济成分产权主体明晰,它最具有活力,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与经济唇齿相依的银行,必须与时俱进,看清经济发展的潮流,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与质量作为监管的内容,不断总结推广国内外银行支持个私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引导商业银行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信贷投向,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风险损失。

  重视和加强金融队伍建设。从总体上讲,我国金融机构人员可以说是队伍庞大,而质量低下,受过金融高等教育的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很低,特别是后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人员大都属于半路出家,根本不了解经济和金融运行特点与规律。而当前西方从事银行业员工必须系统地接受专业培养,而且国外银行也较我国更为重视员工的在职教育。因此,我国银行应高度重视员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具体地说:一是加大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招生比例,金融是经济的命脉,金融人才事关经济发展,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上作出安排;二是重视在职人员的培训,银行各级管理机构要制定中长期和年度人才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快员工知识更新进程。沿海与内地、内地与香港及海外银行之间应建立三个月以上的人员交流和互访制度,使金融管理、运作经验得以迅速有效地传播。同时,对可塑之才,银行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到高等金融院校深造;三是建立流得进,流得出,能上能下的人才制度。对知识老化、素质低下,不能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实行淘汰制;四是实行高薪引人,高薪留人。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银行应建立灵活的薪酬分配制度,对关键岗位和重要人才,要舍得花重金,以保证业务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加快建立银行破产制度。按照西方银行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坏账损失准备,我国有很大一部分银行将会发生巨额亏损并很快倒闭。银行的存亡关系到一个地区的金融稳定。大面积的银行关闭将会导致大幅的金融动荡,这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对于那些资产负债率过高,不良资产高达80%以上,而且面临兑付危机的银行,应令其破产倒闭,组织清算或接管。否则,经营时间越长其包袱将会越重,金融资产流失将会越大。当然对银行实行破产必须要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前提,保障储户利益不因银行倒闭而受到损失。

  课题组组长:江志宏成员:姚立才李海燕杨永红王鹏飞执笔:姚立才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