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百三就股市热点发表看法:制度救市强于资金救市
昨日,经济学家谢百三通过网络与投资者交流,就股市热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投资者问,此次2005年6月上证综指998的救市能否成功?谢百三认为,首先这是否是政府救市行为还说不准,“一种说法是平准基金入市,上海的市场人士分析,可能性很
小,因为平准基金在尚未公告前,不能入市。而认为是某些保险资金入市的可能性大些。”
谢百三认为真正要救市还是要通过制度和政策,而不是通过资金。“政策救市非常辛苦,如果我们的政策不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这个政策是否应当考虑改变?2001年决定从新股发行当中拿出10%,用市场价减持,当时国务院是不同意的。以后跌倒1450多点,国务院果断决定停掉,那就是政策救市。”
谢百三说这次是否满足了救市条件还有点困惑。
“这一次如果没有股权分置的救市的话,股市会处于一种相对的平衡,美国和香港的资金都是流通的,它们的股票也是‘全流通’的,所以股价很低,很有投资价值,这样的救市是很容易成功的。中国股市是动态平衡,如果没有股权分置试点的话,就是三分之一的流通股和我们社会上这么多资金进行一个动态的博弈。”谢百三这样评价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
有投资者认为如果第一批试点都像清华同方那样被否定了的话就会有利,谢百三认为这很难做到。“在整个投资过程当中中小股民和投资者都处于弱势地位。比方说三一重工之前坚持说给出的对价已是极限,最后还是让了步的。清华同方国家股每股的投资只有6分钱,但是中小投资者出了6块钱,出资的比例是1:8、1:9,现在1:1当然不可以。”
谢百三最后总结说,全世界各国在股市暴跌的时候都会救市,所以中国在股市暴跌的时候应当毫不犹豫地救市;中国救市和美国救市不同,其他国家没有股权分置问题,它是“全流通”的,所以在经济还可以的情况下国外的救市可以大大的救,而中国的救市14年来是动态的救市;资金的救市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政策和制度的救市。如果制度不合理、政策不好,改革的方案也不令人满意,资金救市的效果就很差。
本报记者 刘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