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一片萧条,各类机构推出的指数产品却百花齐放,这表明,当前的股票市场正从投机型向机构投资者的消极投资型转变
文/本刊记者 周 阳
“这些都是机构在玩儿,散户还是看看上证综合、深圳成份,也不过是了解了解市
场情绪。” 面对着北京某证券营业大厅里从门里到门外张贴的“上证50指数有奖竞猜”的宣传画,四十岁出头的陈先生摇摇头说。
不断创新低的股票行情让证券营业厅一片萧条,这里近来倒是兴起了一个新的市场——宠物狗市。明显的,在“上证50指数”花花绿绿宣传画前驻足细看的人不如流连宠物狗市的人多。
指数当道
近来股市越不走好,各类机构推出的指数产品却越是百花齐放。
5月10日,世界四大基准指数提供商之一、风险管理分析服务提供商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有限公司(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Barra,MSCI Barra)推出的“MSCI中国A股指数”。
至此,世界四大指数提供商均推出了自己的中国A股股指。这“四大”分别是富时指数集团、标准普尔、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有限公司和道琼斯公司。
在“MSCI中国A股指数”之前的4月8日,沪深300指数正式发布,被视为中国股指革命性的进步,并为市场所热捧。围绕沪深300指数进行的产品开发已悄然启动。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消息说,两大交易所将很快共同投资设立指数产品公司,一些券商和基金公司也开始着手设计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的产品模型。
中国股市从2001年开始一路下跌,无论是新股发行,还是二级市场交易量,都在不断萎缩,但是股票指数却如雨后春笋,品种越来越多,划分越来越细。
2002年7月1日,上证180指数对外发布;2003年初,深圳100指数出炉;2004年1月2日,上证50指数推出。券商方面,银河、中信、国泰君安等都有自己的指数。银河证券为提高市场认知度,每年投入200多万元真金白银宣传其指数。中信证券已经累计投入数千万元,每年宣传费用维持在百万元以上,并开设中信指数网。
曾经参与上交所股指产品设计会的刘孝红认为,这种“大盘不兴、指数当道”的现象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一个重要的演进,而这一演进趋势似乎被人们所忽视。
“对于各种机构而言,推出各自的指数产品本是商业利益的驱使,但是也恰恰可以说明,当前市场正从投机型向机构投资者的消极投资转变。”
机构投资时代的产物
指数投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属于一种消极投资策略。所谓消极投资策略,顾名思义,指投资者在买入证券后到卖出前,不做或很少有买卖行为,只要求获取不超过目前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的收益。在弱市的情况下,尤其是未来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这种消极投资策略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在国外,这种投资策略很普遍,尤其适用于保险机构,如养老基金等。
对于一度投机猖獗的中国证券市场来说,向投资转型,哪怕是向消极投资转型,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可以看出,这一转变是与中国政府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的步调是一致的。
2005年2月17日,中国保监会联合中国银监会下发《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试行)》和《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保险资金作为合规资金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而根据“国九条”,中国证券市场下一步还将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商业保险资金等投入资本市场的资金比例。
随着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社保基金、保险资金这些谨慎型的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加上QFII等价值投资型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对指数的多样化和准确性的需求越来越大。
但问题是,到目前为止,证券营业厅电子大屏上显示的依然还是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靠这些大屏幕炒股的依然还是散户。一直驻点北京证券营业厅的陈先生说,“上证综指不过是一个大致的参考,看看整个市场的信心如何,操纵股指造成指数异动的情况也是有的。”
事实上,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因编制方法上的缺陷,在大盘股不断上市的情况下陷入了越来越剧烈的失真状态。这种失真主要原因是中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复杂,2/3的股份不能流通,市场集中度较低,上市公司稳定性差,以上证综合为首的大部分指数产品均涵盖非流通股部分,反映失真。
为解决这个问题,为机构投资者提供科学、多样的指数产品,从上证综合指数,到沪深300,再到“MSCI中国A股指数”,一批新的指数产品纷至沓来。
这些新指数产品有了很大的改进,各具所长。如沪深300的特点就在于它基于的是流通股,而且提出了ST等股票的干扰。而“MSCI中国A股指数”则将可投资性的特征发挥的更为淋漓尽致。MSCI Barra公司基准研究全球主管贾立德·加耶(Khalid Ghayur)夸耀说,“MSCI中国A股指数为A股投资者提供了第一个真正可供投资的基准指数。”
那些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价值型机构投资者会发现,这些指数较之于上海综指更加具有针对性;不过散户投资者是无法从中获取价值的。 “通过近几年大盘持续跳水的挤压,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变成机构投资者的天下了。”一位业内人士说。
操纵股指的危险
但是令人担心的是: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操纵指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股指期货,但是操纵指数的一种可能性表现为:由于目前中国单一机构规模较小,用手中权重大的股票打压股指效果不大,因此采用机构联盟的方式与政策博弈的可能性更大,即逼政府出台利好政策。
香港学者郎咸平曾指出,在内地准备推出指数期货之前,有关主管部门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就是指数被操纵的问题。除美国以外,香港恒生指数及新加坡海峡指数均被严重操纵过,基本上香港恒生指数就是被机构投资者所操纵。
理论上,只要某几种股票在指数中所占比重超过15%~20%,则该股票就有被操纵的可能,进而透过操纵该股票而操纵指数期货获利。香港市场上“中移动”和“联通”的案例就颇能说明问题。因为该两公司股权有75%国有股,而25%香港流通股又大部份操纵在机构投资人手上。
若以恒指中另一成份股——汇丰银行而言,虽然它也占了恒指类似比例,但那几乎不可能被操纵,因为大部份股权均在小股民手中。
道琼斯指数中也只有30只股票,虽然该指数成份股数目与恒指相类似,但每只股票市值均极为庞大,监管亦严格,且成份股的大部分股权均在小股民手中,因此不存在被操纵的问题。如通用电气的价值是中国GNP的1/4,如此大的盘子根本没有可能被操纵。
而中国证券市场的情况很特殊。与全球股市的普遍结构和规律背道而驰。在发达股市中,股票数目从大型股票到小型股票依次递增,而在中国股市中却依次递减,恰好反其道而行之。如大型股票在上证综指等指数中数目最多,超过了中型与小型股票的数目之和。而这些大型股票大部分是不流通的国有股,这就造成了操纵者能以很小的资金操纵庞大的股票,进而操纵股指。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中国目前虽有指数基金,但因为没有卖空机制,因此,单纯操纵指数的动机还不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