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王建
2003年以来出现的通胀势头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由于农产品供应短缺所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另一个是资源类产品进口价格上涨。由于去年以来国家的“扶农”政策成效显著,也由于风调雨顺,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应情况目前已大为改善,所以从去年夏粮上市以来粮价就开始走低,带动了CPI指数总体走低,到今年4月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幅
度只有1.8%,其中食品价格的同比上涨幅度为3.1%,而粮价为同比下跌1.7%,对比去年4月食品价格上涨10.2%,粮价上涨33.9%,显然是粮价下跌带动了总体物价水平的走低。
从今年的农业生产形势看,由于政府的扶农力度没有降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仍然很高,冬、春播粮食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500万亩,因此今年粮食产量在去年丰收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是有保障的。此外,去年是世界性的粮食丰产,引起国际粮价下跌,今年4月末国际粮食期货价格已比年初下跌了5.2%,所以虽然中国去年的粮食净进口量很大,今年仍然会维持净进口,也不会因此而推动国内的粮价上涨。
由于今年初中国与世界铁矿主要供应商达成了提价71.5%的协议,国际油价在年初以来也再度攀升,所以目前许多人担心中国是否会出现“输入型”通胀。根据有关方面测算,铁矿石进口价上涨,会给中国钢铁工业造成200多亿元的成本负担,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对今年进口1.5亿吨原油来说,也会有约800亿元的进口涨价负担,铁矿和原油合计,对中国进口造成的损失在1000亿元左右。但是,如果中国今年的GDP可以增长9%,新增GDP将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因此进口涨价的因素只占0.5%,所以进口产品涨价对国内物价虽有影响,可是并不大,更不会形成“输入型”通胀。进入5月份,国际市场原油、铜、铝等资源产品都出现了下跌行情,对比3、4月份出现的价格高点都下跌了5~16%,所以从全年看,是否会出现进口资源类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还应观察。
由于国内的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拉大,而近年来不断高涨的投资正在陆续形成产出,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国内是否会再度出现通货紧缩,而4月份只有1.8%的CPI指数,似乎已经发出了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