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朝阳
“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成了近期经济圈的一个盛事,从5月30日到6月1日,包括7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内的12位世界著名经济大师齐聚一堂,在北京进行了主题演讲,并与中国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进行了交流。
获诺贝尔奖本身就是一次漫长而严谨的考验,经过了这样的洗礼之后,获奖者大多年事已高,学识和岁月赋予他们炫目的光辉。能够将他们聚集在一起,确实是一件非常之事。
有人对一位经济大师用过这样的评价:许多人努力一生,只为了能够看见他的背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此次即便想看到大师的影子也并非易事,对于能够亲耳聆听大师声音的人,除了要求有高学历、高价门票外,还要有高不可及的幸运。
不过,这些经济泰斗并没有拒人千里之外。约翰·纳什在演讲中,甚至仔细地告诉每一个人:我今天要讲的实际上是我在英格兰沃尔根学校讲过的,在美国布朗大学也讲过,基本上是一致的内容。你们只要到普林斯顿大学的网站,然后在个人搜寻的网页搜寻纳什就能找到我的网站,你们可以在那里找到全部内容。
令人感到亲切的一点,是他们几乎都选择了与中国经济现状关系密切的话题,从弗农·史密斯的《经济全球化:一个和平的字眼》,到詹姆斯·莫里斯的《如何在一个发展的经济体中征税》,“欧元之父”蒙代尔本来为这次论坛准备的论文是《主张世界货币的一个理由》,但最近中国的汇率制度在世界上引起了非常多的争论,因此他特意把演讲的主题改为《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一个大辩论》,而克里夫·格兰杰干脆就是《经济预测与北京奥运》。
这些似乎遥不可及的经济大师,都对中国有着一定的了解,他们的经典理论也许已被很多人所熟悉,但他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新鲜而中肯,值得倾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