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农·史密斯觉得很奇怪,在北京的三天里,问他为什么要梳马尾辫的人,比问他经济学问题的人还要多。他笑称“我太太喜欢我这个发型,她为我设计的。”
这位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已经78岁了,但仍然生气勃勃。他的右手戴着三个大戒指,演讲富有激情,语言生动流畅,有着摇滚明星的气质。
史密斯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担任跨学科实验中心主任。50年前,史密斯从商品、市场、股票市场双向喊价的做法得到启示,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人们的行为。
他的演讲题目为《经济全球化:一个和平的字眼》,这个问题他做了大量不定期试验。
“我们研究发现在可控的实验中,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实现了集体利益的最优化。第二点,参与实验的人们总认为,他们总是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润,事实上他们不理解这个状况,他们处于均衡的状态中。”
史密斯对于中国有着相当的了解。“最近我和妻子一起参观了占地343亿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世界500强中已经有276家落户在此。变化和经济增长的活力可以帮助过去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当然这种外包并不可能阻止国外的竞争者进入中国的市场,但是国内市场通过外包不断降低价格,可以积累资金升级自己的技术。”
他认为,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有高度的互补性,因此应该继续鼓励中美进行经贸交流。“我们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了解并不充分,更不用说如何管理它,这使得我们在获得实惠的同时要不断经历转型的痛苦。因此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方法,来进一步促进交换,而不是来组织交换的进行。我想全球化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它是把一个古老人类活动进行现代描述的词语,一个描述人类通过交换,通过资源的全球化分工来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词语,它是一个和平的字眼。”
他引用一句名言结束了自己的演讲:如果商品不跨越国境,士兵们就会跨越国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