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曹海菁 北京报道
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
1931年,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的前身——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上海。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中保股份经改造成为其全资附属公司,并停办境内保险业务(境外业务继续经营)。1998年,国务院将人保旗下的海外经营性机构划归中保股份,与早6年成立的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2002年8月20日,中保股份更名为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目前,中保控股总资产达177亿元,下属机构20余家。
5月25日,杨超到位于北京西城区冠英园5号的中国人寿保险集团报到。至此,沸沸扬扬一年多的人事传闻终于尘埃落定,杨超正式执掌中国人寿。
比起内地的保险界“大腕”,杨超的名字对许多人来讲似乎有些陌生。但在海外资本市场,他却早已是家喻户晓的重量级人物。杨超此前在香港身兼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经他之手,中保国际(0966)成为我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保险公司。
杨超1980年进入保险业,在当时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任职,1981年留学英国,回国后任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上海浦东分公司总经理。杨超曾对记者说过,那时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保险,以为买保险就是在银行买保险柜。杨超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一步步走过来的。1996年到2000年,杨超开始担任中国保险(欧洲)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主管中保控股在欧洲地区的事务。2000年1月初,杨超接过了中保前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宪章手中的大印。历史就是这样惊人地相似,五年后的今天,权力再次在这两个人手中交接,而这一次面对杨超的是更大的挑战——执掌在美国、香港两地上市、拥有内地寿险近一半市场份额的中国人寿。
“叫真儿”让他运气超好
今年55岁的杨超在保险业内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有人说他是一名福将,也有人说他的成功主要是运气超好,好到老天爷总要在关键的时候帮他。但熟悉他的人却说,他的成功靠的是他身上特有的那股“叫真儿”的劲头。
富通国际目前是中保集团重要的合作伙伴,该公司的一名员工向记者讲了一段往事。
在富通国际与中保集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之初,富通曾派执行董事JozefD e M a y 先生到香港见杨超。因飞机误点,JozefD e M a y 先生没有准时坐在谈判桌上。面对市值达340亿的欧洲著名金融集团,杨超并没有因此而原谅对方,合作几乎面临告吹,后在对方的再三解释下,杨超才同意继续谈判。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杨超在原则问题上的“斤斤计较”给对手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谈判的最后时刻,双方的分歧主要是在仲裁地上,富通选择新加坡,但杨超坚持认为应该是中国大陆或者香港。双方对此都不让步,杨超甚至取消了原定要召开的记者会、签证仪式及酒会,坚持不在协议草案上签字。后来富通国际见杨超态度坚定,终于在第二天做出了让步。
后来在2004年的中保集团工作会上杨超向记者印证了这件事。杨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合作之初,富通国际不知道我曾在海事仲裁委员会做过事,在一些事关国家利益的原则性事务上我是绝不让步的。在和富通国际以后的合作中,我同样坚持这一点,正是这样我们赢得了伙伴的尊重,现在与富通国际合作关系一直保持得很好。正是富通国际在资金、培训等各方面的帮助,我们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保国际才可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中保国际在上市后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股价一路攀升,最高时达到每股5.5元,较招股上市时的1.46元升了2.5倍。”。
脚踩两只“船”却游刃有余
业内常说杨超做保险是脚踩两只“船”。的确,杨超一只脚踩在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利用在当地上市的中保国际和由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中保集团资产管理公司谋求资本运作,扩大公司资本实力,而另一只脚则踏向内地保险市场。
短短5年的时间,杨超执掌帅印的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已拥有一家上市公司“中保国际”、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中保资产管理公司”、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太平人寿”、一家财产保险公司“太平保险”和一家养老金公司太平养老保险公司。现代金融保险集团的构架已基本完成。
2001年,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太平保险有限公司在境内恢复经营保险业务,杨超对在内地复业的这两家公司寄予了厚望。他认为内地的人寿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并预测寿险业务最终将在公司独占鳌头。业内人士评价说,中保国际不再“单打独斗”海外再保险市场,开始向内地保险业全线出击。也有人说,杨超以前在香港玩儿的是资本,炒的是概念,现在开始动真格的了。
记者对当年采访杨超时的情景印象颇深。当时他对记者说:“太平人寿与太平保险复业的时间较晚,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失去了发展的先机。90年代许多内地保险公司向客户承诺的利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因此利差损失很大,而太平保险及太平人寿保险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这就保障了公司的盈利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杨超当时承认他们的规模尤其是市场占有率与其他公司有较大差距。但他很自信,“我们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我们一定要赚钱,不做赔本的买卖。”此言不虚。当时太平人寿开业仅一个月,就与工商银行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中行广东分行200多个营业网点中有70个已成为太平人寿的兼业代理,实现保费4700多万元。今天的太平人寿已成为国内第六大人寿保险公司。如今在寿险业,太平人寿的“三高”:高品质、高素质、高绩效,已被人们津津乐道,而深谙资本之道的杨超并没有忘记在国内资本市场上一显身手。在他的运筹下,由中国保险控股公司、太平保险公司、太平人寿保险公司、中保集团资产管理公司、富通国际等5家共同发起的太平资产管理公司正在紧张筹备之中,杨超说:“我们背靠香港这个资本市场的大舞台,有能力也有条件在国内资本市场上运作,但是我们绝对不会借机做资本的炒作。”
做保险像在高速路上开车
杨超有句名言:“做保险好像是在高速路上开车。”他经常用这句话来告诫自己和部下。今天,杨超的“坐驾”是足以引领中国寿险业方向的中国人寿。
杨超主张保险公司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在产品、技术、服务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所不为首先是违纪、违法、违规的事坚决不能做。保险公司要建立严格的自律制度,作为股东的上级也要严格监督,真正做到管理国际化、制度规范化、运作市场化和决策科学化。杨超建议,现代保险企业要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建立制约、激励、监督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险公司根据自身偿付能力接受风险,不参与恶性竞争。
从市场外部环境来看,杨超呼吁加强监管。杨超曾多次向记者表示,中国内地保险市场处于低水平、高发展的阶段,整体市场不规范、法制不健全。一方面要保护消费者利益,同时要保护保险公司特别是股东利益。杨超认为,我国保险业近年来确实有较大的发展,但在资产规模、技术含量、产品构成、人才素质、投资管理体系等方面仍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是力不如人、技也不如人。我国保险总资产刚刚超过一万亿,即便是与世界第十大保险公司英国保诚集团约2000亿美元的资产相比,相差仍很悬殊;在技术力量方面更是如此,新产品开发涉及费率制订、风险控制等专业技术,尤其是精算对于开发新产品、制订费率和条款至关重要。在西方国家,没有合格的精算师,寿险业务便难以开展。
面对自己多年来在保险市场上的摸爬滚打,杨超曾激动地说:“我们搞上市也好,在国际资本市场运作也好,我们的目的是真正做保险而不是去玩儿保险,不是搞保险股权的买卖。国内有这样的现象,组建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通过运作把股权转让出去。股东的权益得到了升华,而公司的员工可能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搞的是保险公司,不是在国内市场搞资本运作、买卖股权,我们的目标是把公司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第一位的是责任心
面对今天的荣誉与地位,杨超的头脑依旧十分冷静,他对记者说:“我现在五十几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我一直告诫自己,作为国有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我首先要对国家负责,其次要对股东负责,另外我还要对我的家庭和我自己负责。”
接手中国人寿,是杨超迄今职业人生道路上所要面临的最高峰。中国人寿是国内保险市场的一艘超级航母,近年来也几经风雨。2000年年初,当时的中国人寿顽疾在身,背负着沉重的利差损负担,保费收入同比下降了10.63%,18个分公司业务呈负增长。值此危难之际,正是当时主持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的王宪章,回到北京接手了中国人寿。王宪章的任务是对中国人寿进行“大修”。到了2002年,中国人寿不但守住了寿险业老大的地盘,还首次跻身当年《财富》全球500强,2003年12月,旗下中国人寿股份公司(2628.H K )在纽约和香港上市,其全球最大规模IPO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如今杨超即将接管的中国人寿,正是王宪章“大修”完的中国人寿,拥有4000多亿资产、66.8万代理人和9300个营业网点。
但杨超的面前也并非一片坦途,最大的风险就是中国人寿的投资亏损不断加大。中国人寿披露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期实现投资亏损6300万元和未实现投资收益亏损7.23亿元,2004年底投资收益继续恶化,至2004年末已分别达到2.37亿元和10.61亿元。去年9月,中国人寿托管在闽发证券的4.46亿元债券“无法收回”,公司为此计提了8000万元的减值准备。面对一再低迷的证券市场以及问题券商的陆续曝光,杨超必须小心应对。
另外,杨超还要继续抹平中国人寿在美国的上市公司的集体诉讼事件。在今年年初的工作会议上,王宪章提出未来中国人寿集团化发展的框架,除现有的寿险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外,框架中还包括产险公司、养老金公司、健康险公司甚至包括再保险公司。杨超身上的担子不轻。
以前在香港工作的杨超常常觉得自己时间不够用,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如今杨超时代的中国人寿将续写怎样的传奇?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