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姚毅 王泓 呼和浩特报道
“禁鲜令”将于今年10月起正式实施,作为草原基地型乳业的龙头企业,伊利股份(600887)和蒙牛乳业(2319-HK)将如何应对,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两家公司。就读者和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禁鲜后用什么做原料?
“禁鲜令”实施后乳品加工企业是否会大量减少原奶的使用量,转而用进口奶粉来勾兑液态奶?面对消费者和奶农最关心的这一问题,伊利股份公司经营管理部总经理王征涛明确表示,伊利目前奶源充足,鲜奶收购价格在每公斤1.7至1.8元左右,而质量合格的进口奶粉还原成牛奶后每公斤的成本约在2.1元左右,远高于鲜奶收购价,所以无论禁鲜与否,伊利都不会舍本逐末,去使用成本更高的奶粉来生产液态奶。
蒙牛乳业的原奶收购情况与伊利大体相当,公司副总经理孙先红语气坚定地表示,蒙牛公司不存在用进口奶粉替代原奶生产液态奶的原始动力,消费者和奶农尽可以放心。
伊利和蒙牛的生产厂区分别坐落在呼和浩特市郊的两个开发区里,都被大片的绿地所环抱,全封闭的送奶车在厂区内静静地排着队,等待交货。据了解,两家公司今年4月份平均每天收购原奶量均在5000吨左右,比去年同期均有大幅上涨。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据,2005年3月这两家公司生产的液态奶占据了全国液态奶市场47%的份额。
王征涛分析道,乳品加工企业是否用奶粉生产还原奶与“禁鲜令”的实施并无太大关系,决定企业是否做还原奶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奶源是否充足,二是用奶粉还原的成本是否足够低。奶源越不充足,收奶成本越高,就越有可能用相对便宜的奶粉做还原奶。
我国的奶源带主要分布在北纬45度以北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区,这个饲养带横贯华北、东北和西北草原地区,集中了全国70%以上的奶牛和原奶。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长江以南地区奶牛平均产奶量只及北方的一半左右。我国原奶收购价由北向南渐次升高,长江以南地区原奶收购价有时会比北方省区高出1倍左右。在原奶收购价格高的地方,乳品加工企业可以选择用奶粉来生产还原奶。但少数企业采取欺骗手段,用还原奶冒充所谓的鲜奶卖,这涉及到的是企业诚信的问题,不是标不标鲜就可以解决的,政府应加强监管和执法。
基地派借力反击
据业内人士介绍,“禁鲜令”的出台,多半是由“鲜奶标识”问题所引发的。
2003年初广州奶业协会理事长向媒体披露了部分乳品企业长期使用奶粉勾兑还原奶冒充鲜奶出售的内幕后,有人呼吁国家应对鲜奶制品实行统一标识。随后中国奶业协会开始筹建鲜奶标识。
1999年以来,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草原基地型乳企迅速崛起,由于储运便捷,基地型乳企携常温奶大举南下,不断吞噬巴氏奶的原有阵地,其市场份额目前已占到全国液态奶(酸奶除外)的近70%。而巴氏奶的市场份额则相应萎缩到了30%左右。
为了与常温奶竞争,巴氏杀菌奶逐步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鲜奶”,以求与常温奶相区别。巴氏奶认为,常温奶在超高温灭菌过程中流失了营养成分,加上保质期过长,根本不配称为鲜奶。2003年6月,中国奶业协会与几家巴氏奶龙头企业达成协议,计划在当年底推出《鲜奶标识管理规定》。当时,这一举措曾被视为是以生产巴氏奶为主的城市型乳企的反攻之举,有人预测城市型乳企将高举着“新鲜营养”的大旗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但由于“常温奶”派的激烈反对,鲜奶标识被迫搁浅。
随后巴氏奶派们继续顽强推动《鲜奶标识》,这引起了常温奶派的强烈不安。令巴氏奶们万万想不到的是,鲜奶标识未能推出,“禁鲜”的《指南》却反而由国家有关部门率先颁布了,这不啻是给了以“鲜”自诩的巴氏奶们当头一棒。
此消息一经发布,即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
巴氏奶VS常温奶孰优孰劣
伊利股份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张智武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她说起话来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巴氏奶、常温奶是针对不同的牛奶加工方式而言的,在主要营养成分方面并无显著区别。两者之间的乳蛋白质、乳脂肪和钙质等主要营养成分差异不大,但常温奶中的多种维生素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巴氏奶的维生素损失的要比常温奶少一些。常温奶从加工到包装都已达到了无菌标准,无须冷藏,安全性、便利性的优点突出。巴氏奶对保存储运的要求高,冷链必须连续完整,否则细菌繁殖会很快。消费者在选购牛奶时,应先弄清楚牛奶的源头是否原奶充足、品质优良,再看看它是用什么工艺生产的,营养成分如何,然后再衡量价格品牌,并根据自己口味和生活方式,选择产品。
国际上巴氏奶和常温奶都有自己流行的区域。如比利时人习惯喝常温奶,而其邻国荷兰人则喜欢喝巴氏奶,消费者选择这两种奶主要是依据消费口味和常年的习惯,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规范企业生产的常温奶和巴氏奶均可放心饮用。中国人均乳品消费水平还很低,需要巴氏奶、常温奶共同做大市场。我国奶源主要集中在北方及西部地区,而主要消费市场则集中在沿海大城市。而我国冷链物流业又不是很发达,因此,现阶段大力发展常温奶,将优质便宜的牛奶从遥远的清洁牧场以高科技无菌包装运送到数千公里以外的消费者手中,这对于促进我国乳品业发展,提高国人生活素质,提高农牧民收入都有好处。
竞争激烈产业面临升级换代
有关“鲜奶标识”和“禁鲜令”的激烈争论,折射出的是国内乳品市场竞争激烈,竞争对手不择手段的现状。
近年来,各路资本大鳄看好中国乳业市场发展前景,纷纷杀入,导致整个乳品行业处于一种激烈竞争的状态。目前全国乳品加工企业达15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占35%,年处理鲜奶能力万吨以上的仅有10家。
国内乳业在度过了钱砸怀里偷着乐的好日子后开始了市场上的白刃战。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各项费用增加,利润率降低。2004年乳品类上市公司毛利率下降,期间费用增长,似乎说明我国乳品市场正在由供不应求逐渐转变为暂时的供大于求。
2004年初,乳品包装材料价格上涨,饲料价格也一路攀升,涨幅达40%以上,奶农养牛收益大减。伊利和蒙牛在养牛户的压力下,于今年初都小幅提高了原奶收购价,每公斤上调了3分钱。与饲料涨价给农户造成的损失相比,这3分钱可谓是九牛一毛。
但两家公司表示自己也有苦衷,乳品公司连接着消费者和农户两端,消费者这端由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为了保市场份额,谁都不敢擅自提价,甚至有时还要降价以求促销。消费者这端价格不能涨,另一端对奶农的收购价也只能适当微调,否则公司的正常收益就保不住了。
西方国家成熟的乳制品多达几百种,国内乳品种类只是国外的20%左右,发展空间很大。国内乳品行业竞争过于激烈,与品种不够丰富也有关系。伊利从2003年始尝试推出奶片新品,当时颇受市场欢迎。但一些小企业随后跟进,其质量又不能保证,被有关媒体曝光。结果导致伊利刚刚开拓出来的奶片市场因此而销量大跌。
如何看待乳业企业利润率下降的问题?蒙牛乳业总经理助理张治国表示,经过连续几年的高速发展后,国内乳业有可能将进入一个调整洗牌期。市场低水平饱和、利润减少、全行业濒临亏损、部分企业被迫出局、行业龙头重振旗鼓,这是任何一个产业升级换代所必经之路。当然,产业升级换代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消费者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利益,产业内的竞争者——乳企和奶农将在优胜劣汰中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
禁鲜保鲜背后的另类利益者
液体奶的包装分为两种:屋顶盒、软包装。屋顶盒里装的是巴氏奶,软包装里流淌的是常温奶。屋顶盒的生产企业是名列世界500强的美国国际纸业公司,软包装的出品商则是另一家500强企业——瑞典利乐公司。
利乐公司进入中国已经25年,在中国无菌包装机和无菌包装材料市场占据着90%的份额,其中70%在乳品行业。2004年利乐在中国销售了110亿个软包装,主要销售对象就是以伊利和蒙牛为代表的常温奶企业。在蒙牛采访时,记者发现利乐公司在蒙牛的大楼里设有代表处,专门为蒙牛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服务。
美国国际纸业公司1994年进入中国,他们通过与巴氏奶企业建立联盟来开辟市场,先后与四川新希望奶业、光明乳业、广东燕塘牛奶、北京三元等缔结了鲜奶策略联盟,还曾出资赞助过“鲜奶标识”的推广活动。他们还计划通过把中国各大城市的成规模的城市型乳企都纳入其联盟来推动其产品的销售,以图后发制人,抢夺中国乳业包装这一大市场。
工厂加农户农户还很弱
满强,一位与伊利签订了长期供奶合同的农户,从银行贷款30万元饲养了30头奶牛。从去年以来他一直觉得头疼。令他头疼的并不是什么“禁鲜令”,而是饲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公司对牛奶的收购价却只上调了3分钱,养牛的收益大不如前。他告诉记者,2003年时一头奶牛的年收益能达到5000元左右,但去年如果弄得好,能达到2000元就很不错了,如果产奶量达不到平均水平,还得赔钱。由于养牛收益大减,奶牛的身价随之大跌,2003年奶牛在呼市的市价为1.5-1.8万一头,现在已跌到8千元,小牛犊的身价也已由5千元跌到了1千元。想想自己花1万5的高价买的奶牛,想想自己在银行的巨额贷款,满强就有一种被套住了的感觉,禁不住的头痛心烦。
在参观蒙牛和澳大利亚奶农合资建设的占地8800多亩的国际示范牧场时,张治国向记者介绍了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状态。
近年来在乳业投资热的刺激下,原奶收购价格上涨很快,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到2004年末全国奶牛存栏数已突破1100万头。但与世界乳业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原产奶牛年产奶量平均为4吨,而澳大利亚、北美地区则为8吨左右。另外,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奶农的抗风险能力还很弱。在澳大利亚,牧场的平均饲养规模为215头,而我们的奶农目前能养到这么多的还很少。奶牛养殖与工业化大生产一样,没有规模就没有利润。
记者还采访了呼和浩特市奶业协会,他们发出了与中国奶业协会不同的声音。该会秘书长巴根那是蒙古族人,说话声音洪亮。他表示,拥护全标委出台的行业标准,新标准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有利于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消费者应该享有知情权,企业应明确标明加工过程和原料,不要再欺骗消费者了。
据巴根那介绍,呼市目前奶牛存栏数为50万头,呼市政府确立了以“奶业兴市”的发展战略,计划将呼市建成中国的乳都。对于奶农收入减少的问题,他说,养牛不能暴富,前几年养牛收入较高,现在由于养的多了,粮价涨了,奶农的收入减少了,这也是正常现象,但总比种地强吧。发展养牛业,调整产业结构,总体上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有人说“禁鲜令”会影响三农问题,两者之间应该说没有什么关系。
行业内讧谁将受益
在采访中,孙先红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去年11月份新标准刚刚出台,蒙牛就按标准的要求率先把自己产品包装上“鲜牛奶”中的“鲜”字给去掉了。但马上招致竞争对手超市促销员的猛烈攻击:它们不敢标鲜了,说明它们的品质有问题,我们敢标,说明我们比它们的品质好等等。于是乎蒙牛又不得不将自己包装袋上的名称改了回来。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中国乳业的大格局就是“巴氏奶”与“常温奶”的不断竞争和较量。“禁鲜令”大争论的背后,其实是以伊利、蒙牛等草原基地型乳企为代表的常温奶和以光明、三元等城市型乳企为代表的巴氏奶之间的市场份额之争,是中国奶业协会(巴氏奶的大本营)和中国乳品工业协会(常温奶的代言人)的生存之争,同时也是国际包装业巨头利乐公司与国际纸业公司的未来市场之争。
伊利股份候任董事、行政部总经理刘春海表示,我们支持国家颁布的行业标准。其实,不论是巴氏消毒奶、常温奶、还原奶,还是奶粉,都各有各的加工工艺和营养含量,让消费者依据自身条件来选择、来明白消费,但不能说假话,不能混淆是非。不希望因为行业内讧,导致消费者都不敢买牛奶了,那样的话,整个行业都会受损。把市场做大,大家都受益,农民也受益。北美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为每年220公斤,我国目前仅有11公斤,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蒙牛乳业副总裁孙先红表示,我们支持国家发布的行业标准。如果一定要在乳品包装上加“鲜”字,那么无论是生产常温奶还是巴氏奶的企业,都应拥有这个权利,关键要看是否用鲜奶来做原料。
温家宝总理曾表示:牛奶本身就是温饱之后小康来临时的健康食品,奶业是一个很有潜力、大有希望的产业。蒙牛广告中有一句: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但阜阳奶粉杀婴事件带给国人的只有恐惧和悲哀。说到这时,蒙牛乳业的孙先红语气激动地呼吁:为了民族乳业的健康发展,杜绝悲剧再度上演,政府应加大打击力度,把伪劣乳品完全清理出市场,让老百姓喝上真正的有营养的诚信奶、放心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