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跳出争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 08:17 中国证券报

  记者王泓

  采访“禁鲜”话题,本来觉得挺闷,结果出乎意料,感触良多,不得不写。

  “鲜”字不能在乳品包装上使用了,引起各界争议,各怀心思。抛开这些,我们看看牛奶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百多年前发明的巴氏奶,通过12秒80度的消毒,杀灭结核杆菌,保
质期一周,必须持续冷藏,适合于短销售半径,其卖点就是那个“鲜”字。几十年后又发明超高温UHT消毒方式,3到4秒135度,可杀灭芽孢,再加上多层复合膜包装,保质可长达半年,无须冷藏。还有奶粉,以固体形态存在。

  孰优孰劣?没有答案。专家告诉我们,牛奶是最好的蛋白和钙质来源,以上三种状态下会有局部化学微变,但总体营养构成差别不大。因此这三种加工方式,在全球普遍存在。

  据称,取消“鲜”字是与国际接轨,采用实事求是的产品特性表达方式。的确,国外对“鲜”不如我国消费者敏感。加拿大全国养牛,都很“鲜”;泰国无奶牛,几乎都用进口奶粉制作还原奶。据说真正能称“鲜”的是用膜过滤技术的鲜奶消毒方法,不用加温,口感好,但价格昂贵,国外都少生产。总之,品牌、习惯、口味、携带方式、国情特点,决定了奶制品的加工和消费特点。

  国内消费者无所适从,是我们的深切感受。而部分推销人员及少数厂商因利益驱动的别有用心,加剧了消费者通过商品名称断章取义、接受误导。相比之下,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具备较丰富的消费知识,比如韩国人喝奶,多数知道因奶牛生理特点形成夏天奶稀,冬天奶稠,对应的产品变化也就不足为奇。在欧美,不少消费类生产商的惯用做法是长期向消费者介绍产品常识及相关知识,培育消费知识和消费习惯,从而做大市场,并渗透企业文化,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内行业自律也不成熟。“乳协”和“奶协”的重叠或冲突,令业内头疼。据了解,加拿大根据乳业上下游分设农场主协会、乳业生产者协会,分工明确。

  配套制度问题随之而来。乳业企业与奶农的长期合作方式及其涉及的三农问题;奶场的卫生设施、检验防疫;进口劣质奶牛坑害奶农、用劣质奶粉做还原奶原料、降低鲜奶收购标准,以及近日曝光的雀巢不合规奶粉等等,都是例证。当然,这不仅仅是乳业内部的问题。

  通过“禁鲜令”与国际接轨,自然是好事,况且我们了解到,与此相关的行业规范将不仅仅涉及乳业,食品饮料、肉加工、水果等行业也同时接受标准规范。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主管部门的协调,行业自律的完善,厂家与商家的良性竞争合作,消费者的成熟理性。我们希望获得的,是行业的发展壮大,市场的健康成长,消费者多获实惠,社会更趋协调。因此,切不可眼光短浅,更不可利欲熏心。

  跳出狭隘的争执,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