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认为改革时间表和大股东积极性是关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 07:19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蔡钰 发自北京 昨日,中信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在大中型上市公司对流通股股东未有明确并显著的补偿方案之前,中信证券对“含权预期”继续给予保守估计,对可能实现自然全流通的忧虑依然难以消除。同时中信证券还认为,方案再好,而大股东没积极性,依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中信证券是针对30日国资委与证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发表上述看法的。中信证券称,《意见》并未提及市场最关心的股权分置改革时间表与如何处理大股东缺乏积极性两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可能会使证券市场的表现继续低迷。 《意见》中要求大中型上市公司积极参与股权分置改革,以释放市场对于含权预期不确定性的忧虑。但中信证券认为,《意见》没有体现显著的兴奋点,市场当前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在《意见》中仍未有明确说明:一是股权分置改革时间表;二是对含权依然缺乏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对大股东缺乏积极性、补偿不到位如何处理没有说明。 中信证券认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缺乏积极性和补偿不够的问题,才是当前解决股权分置面临的核心问题。“当前,市场各方专家都在积极设计方案,仿佛市场是因为缺少方案而下跌,事实上,无论是权证的方案、缩股的方案还是送股的方案本质上都并无太大区别,关键还在于大股东不愿意发权证、不愿意送股或缩股怎么办,这才是市场下跌的原因。方案再好,大股东没积极性,全都免谈。” 报告指出,任何影响市场预期的举动都会带来市场的波动, 而这样的举动在今后因为方案的讨价还价过程还将经常出现。“出来一个方案(如果)不好,市场马上会以下跌表达失望和无奈。”中信证券研究部总监房庆利对记者表示,市场的下跌显著降低了非流通股股东愿意支付的对价,而支付对价过低又反过来加剧市场的下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陷入这样的循环后,可以用来解决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了。” 鼓励大中型上市公司参与试点可以部分消除市场对大中型企业是否含权的担忧,而这种担忧也正是市场近期下跌的主要原因。”房庆利认为,首批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公司缺乏代表性,导致市场对含权预期出现了混乱。 “随着市场下跌,对于非流通股股东而言,市场在1200点时与在1000点或900点时所需要支付的对价显然有很大差别。”报告中提到,对于同样发行H股的大公司而言,A股价格越下跌,越接近H股价格,其补偿的动力和愿意支付的对价也就越低。如果A股价格下跌到H股价格水平甚至以下,那么愿意支付的对价几乎为零,因为H股市场已经是一个全流通市场。 中信证券判断,当前股指已近千点,下跌动能有所减弱。从《意见》表明的姿态看,第二批试点中预计将增加大中型公司,可能会促成市场反弹。但由于市场预期不确定,资金面比较紧张,如果补偿不足或补偿方案不理想,市场跌势依然难以止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