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重构的阵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 15:51 《全球财经观察》 | ||||||||
股权分置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2005年作为公认的转折之年将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重构中留下浓墨重彩。中国资本市场能浴火重生么? 文 | 程喆 5月16日,《财富》全球论坛召开这一天,上证指数报收1095.47点,1100点大关失守
股权分置成为监管层解决资本市场问题的第一个实质性举动推出,作为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就留下的历史问题,中国股市上有三分之二的股权不能流通——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制度性缺陷严重挫伤着投资者的信心。 《财富》全球论坛上,中国资本市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议题之一,3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强烈反差,流通股市值累计已经蒸发超过6000亿人民币,在中国的近邻印度,却出现了经济与资本市场比翼齐飞的可喜现象——中国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低下为众多海外投行所诟病。 中国资本市场不仅未能解决效率问题,反而在银行系统累积了更多的风险。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一般来说,资本市场可以降低企业负债。但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更多是来自银行的债务融资,但银行却不应该提供长期资本——银行只是短期资本的提供者,企业对银行的依赖也加大了银行自身的风险,银行风险的累积也给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尽管如此,仍然不乏对中国资本市场持乐观观点者。美林证券国际公司董事长伟凯文(Kevan Watts)以20多年前英国资本市场为证,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解决,但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能够实现良好地运作。 长期以来,短线投机者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生力军,而更注重投资价值的机构投资者由于高质量上市公司和透明度的缺乏始终对入市态度谨慎。当全流通逐步成为现实,券商、基金、保险公司以及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入市正成为稳定证券市场的关键因素。 伟凯文认为,关键要发展老练的、有选择的投资者,“他们会用一种更加职业化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投机性的或者受媒体大肆宣传的影响。” “我们正在考虑收购中国的证券经纪公司,以介入A股经纪业务。”率先闯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法国里昂信贷证券执行主席顾家利(Gary Coull)很得意于其和湘财证券成立的华欧国际证券有限公司。这是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行。他认为,由目前资本市场引起的A股重新定值正是机构投资者进入的机遇。 很明显,对于重构之中的中国资本市场,资金的兴趣并不仅仅集中于证券。5月17日,周小川在《财富》全球论坛上就此指出,发展中国资本市场要做三件事: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第二要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障碍,使更多的商业银行和机构能够参与公司债券市场的运作以及资本市场的运作;第三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金融产品的革新和创新,减少在这方面的限制。他同时指出,固定投资不够、公司债券设计方面的缺陷等,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正面临的主要问题。 曹远征也指出,矛盾仍然蕴藏着机会,在没有对冲机制的情况下,债市的发展就是一种对股市的对冲手段,债券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投资品种,同时债券比较证券而言,风险要小得多,“一般的国际规律是,股市不好债市就好,债市不好股市就好。基金就可以进行相关的对冲操作,放一部分资金入股市,放一部分资金入债市,这也促进了对冲机制的完善。 ” 市场已经就目前资本市场的阵痛达成共识,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2005年作为公认的转折之年将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中留下浓墨重彩。“现在政府所做的一切都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顾家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