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 10:41 中国证券报

  (五)保险业继续蓬勃发展,资产结构变化明显

  一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477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中财产险收入343亿元,同比增长23.5%。累计赔款、给付259亿元,同比下降28.7%。保险公司总资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3月末达13121亿元,同比增长31.5%。

  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公司可运用资金不断增加。国债投资比重继续上升,银行存款比重下降。3月末,银行存款占总资产比重37.9%,同比下降10.7个百分点;国债投资比重22.5%,同比增加7.4个百分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6.1%,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六)外汇市场交易量继续显著增加

  一季度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继续显著增加。各币种累计成交折合美元632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其中,美元品种成交619亿美元,同比增长53.3%。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启动

  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成为试点单位,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试点。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以促进金融创新,改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二)国内债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开发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办法》围绕规范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行为,明确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不仅注意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相衔接,同时还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发展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特别注重依法管理,规范发展。通过引入国际开发机构这种全新的发债主体,推进国内债券市场开放,有利于促进国内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

  (三)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开始试点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于4月6日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试点银行。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鼓励了金融创新,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长期健康协调发展,推进商业银行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四)股票市场与保险市场互动发展

  为推动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在2004年出台《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登记结算业务指南》、《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和《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等配套文件,对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证券市场投资的相关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使保险资金入市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加强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和展望

  2005年以来,美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就业状况继续改善。欧元区缓慢复苏。日本经济增速减缓,尚未彻底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拉美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保持了强劲的增长。美国的经常账户和财政“双赤字”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石油价格、能源安全和主要货币间汇率波动等不确定因素仍是近期的主要风险。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态势

  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一季度,美国季节调整后的GDP环比折年率增长3.1%。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失业率为5.3%,比2004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CPI同比上涨3%。3月份,由于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有所缩小,从2月份的606亿美元缩小到550亿美元。

  欧元区经济持续缓慢复苏。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4%,与上年同期持平。失业率依然处于8.9%的高水平。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月均同比上涨2%,高于上年同期1.7%的水平,其中1-3月分别为1.9%、2.1%和2.1%。欧央行预计,受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未来几个月HICP很可能继续高于2%,但同时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欧元区通货膨胀压力正在增强。目前欧元区一些成员国财政赤字不降反升,欧央行呼吁加快财政和结构改革,以增强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和所有成员国对增长前景的信心。

  日本经济复苏势头减缓。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2%,大大低于上年同期4.5%的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3月份为4.5%,比2004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通货紧缩没有明显缓解,1、2、3月份,CPI分别下降0.1%、0.3%和0.2%;核心CPI同比分别下降0.3%、0.4%和0.5%。

  (二)国际金融市场

  美元对欧元和日元汇率较2004年末的水平略有回升。3月末,1美元兑1.2964欧元,美元比2004年末升值约4%;1美元兑107.15日元,美元比2004年末升值约3%。

  美国、欧元区、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先降后升。2005年前两个月全球股市总体上扬,但3月份由于油价猛涨以及市场预期美联储升息步伐加快,美国股市普遍下滑。3月末,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比上年末下跌1.6%,英国金融时报指数和日经225指数分别上涨3.8%和5.8%。

  (三)主要央行货币政策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于2005年2月2日、3月22日和5月3日分别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现已达到3%,美联储自2004年6月以来已八次加息。欧央行、日本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均维持原货币政策不变。欧央行理事会继续维持2003年6月的利率水平至今不变,即存款便利、主要再融资利率和贷款便利的利率分别为1%、2%和3%。日本银行将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设立的往来账户目标余额上限继续保持在35万亿日元的水平上,以确保流动性充足。英格兰银行在2004年四次上调回购利率后,目前维持4.75%的利率不变。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消费增长加快,进出口贸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煤电油运供求偏紧,CPI回落而通胀压力犹存等问题。一季度,GDP增长9.4%,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CPI同比上涨2.8%,与上年同期持平;贸易顺差166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贸易逆差84亿美元。

  (一)消费需求稳定较快增长,投资需求增幅继续回落,贸易顺差扩大

  居民收入较大幅度提高,消费需求稳定较快增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8元,实际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67元,实际增长1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万亿元,同比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比去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7%,县及县以下零售总额增长11.7%,依旧维持着城市居民消费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格局,但农村消费对整个消费需求增长的贡献率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同比增长22.8%,比上年同期回落2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037亿元,同比增长2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62亿元,同比增长12.7%。投资增长速度虽有所回落,但各地发展投资的积极性依然较高。一季度在去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的高基数上又增长了22.8%。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有所增加,在建项目规模明显高于往年。一季度,施工项目6.5万个,同比增加1087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4万亿元,增长26.7%;新开工项目2.3万个,同比增加1176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万亿元,同比增长1.5%。

  图1:03年来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个数和计划总投资

  注:图中数据口径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但不含房地产投资、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对外贸易总量持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加。2005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总量继续较快增长的同时,贸易顺差出现了持续扩大的势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2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其中,出口1559亿美元,增长34.9%;进口1393亿美元,增长12.2%。进出口相抵,顺差166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贸易逆差86亿美元。进口增长趋缓,主要是原油、钢材、汽车等产品进口量下降;出口增加较快,与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有关。一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52亿美元,同比增长4.5%;实际使用金额134亿美元,同比增长9.5%。

  专栏4: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用统计指标来反映就是投资率和消费率。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另一部分是存货增加。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终消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居民消费,另一部分是政府消费。投资率和消费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两者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国内生产总值除用于投资和消费外,还用于净出口(出口减进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变化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总体上投资率趋升、消费率趋降。二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资与消费关系波动较大,主要表现为投资率偏高和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投资率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另一方面,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也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条件和所有其他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投入量增加,产量会增加但增加量会越来越少。从宏观上看是投资效率下降,从微观上看是企业利润率降低。从企业成本看,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企业成本随之上升;从产品销售看,投资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需求,由于出口主要由国外需求决定,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巨大变化,而国内消费率偏低,企业盈利空间缩小。由于我国投资主要依赖银行信贷,社会融资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一旦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银行体系有可能形成不良贷款,危害金融稳定。

  当前,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处于升级换代过程中,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促进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同时,要通过体制改革、机制转变,积极引导投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由多种金融媒介决策、多个投资主体承担风险的方式,加大市场对投资的监督和约束,使投资合理增长。

  (二)第一产业增速加快,二、三产业增速减缓

  一季度,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6%,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1.1%,减缓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7%,减缓0.3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预计2005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将比上年增加,特别是夏粮面积增加较多。国家统计局农户种植意向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较高,一季度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5%,增幅上升4.9个百分点。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很高,而部分农产品价格却呈跌势,农民进一步增收存在难度,需进一步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政策的落实力度。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6.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6%,其中化肥价格上涨14.5%。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利润同比增幅回落。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分产品看,能源、原材料和电子通信产品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电站设备高速增长,但汽车生产明显减缓。一季度,原煤、发电量、原油同比分别增长9.1%、13%和5%,生铁、钢材同比分别增长27.3%、22.4%。企业利润增幅同比回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2764亿元,同比增长17.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

  (三)通货膨胀压力仍需关注

  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在控制范围之内。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8%,涨幅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本年新涨价因素为1.5%,上年基期因素为1.3%。分类来看,食品价格上涨6.1%,影响CPI上涨2.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5%;非食品价格上涨1.1%,影响CPI上涨0.7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5%。在非食品中,能源价格上涨13.2%,影响CPI上涨0.2个百分点,其中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6.4%、14.5%和16.1%。由于在我国CPI统计中能源权重仅为2-3%,大大低于发达国家8-9%的水平,所以近期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对我国CPI的直接影响低于对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CPI的影响。分地区来看,各地继续严格执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价格的“两条控制线”措施,即凡是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月环比超过(含达到)1%或者同比累计连续三个月超过(含达到)4%时,必须暂停出台省级管理和授权市、县管理的政府提价项目3个月。一季度,只有湖北、湖南、广西、四川的同比CPI上涨超过了4%。

  生产者价格涨幅(PPI)高于去年。一季度,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1%,比上年同期多涨1.8个百分点。九大类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产品价格全面上涨,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燃料动力类和有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同比上涨均超过11%,最高达15%。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6%,比上年同期多涨1.9个百分点。原材料等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之差为4.5%,比上年同期缩小0.1个百分点。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1-2月份,受美元持续疲软、欧美地区天气偏冷以及美国取暖油库存同比下降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继续攀升。3月份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各合约均出现上涨,3月17日飙升至57.5美元/桶,打破了该交易所轻质原油挂牌交易22年来的最高纪录。国际油价的持续攀升,带动国内油价再度上调。3月2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再次提高汽油价格,出厂价每吨提高300元,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格调整幅度等额提高。

  进口价格继续上涨,涨幅高于出口价格。一季度,出口价格上涨7.6%,进口价格上涨10.1%,分别比上年同期多涨2.3和4.1个百分点。

  劳动报酬增速加快。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同比增长16.4%,增幅提高4个百分点;平均劳动报酬同比增长14.9%,增幅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增速最高的三个省份依次为安徽(24.8%)、广东(24.7%)和海南(20.6%)。

  GDP缩减指数高于上年同期。一季度,我国名义GDP增长率为15.5%,实际GDP增长率为9.4%,两者之差达到6.1%,比上年同期高出1.6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入形势保持良好,增收压力较大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为7783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1.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5209亿元,同比增长15.7%,与上年同期持平。全国收支相抵盈余25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2亿元。导致今年财政收入增势减缓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口增长趋缓导致进口环节税收同比下降,二是受出口快速增长的带动,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猛增,此外增值税转型试点、下调关税税率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等也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加。今年是我国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的第一年,支出可望保持平稳增长,但增收的压力较大。

  (五)主要行业概况和热点行业分析

  今年以来,煤、电、油、运等瓶颈行业的投资继续得到加强,部分过热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控制。一季度,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86.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增长3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44%,铁路建设投资增长4.3倍。与此同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下降1.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下降2.9%。3月份,采掘工业产品价格上涨26.8%,原料工业上涨11.1%,加工工业上涨2.7%。

  采掘、原材料工业的产成品资金占用大幅度增加。产成品资金占用增幅最高的6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采矿业(61.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58.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7.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7.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6.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33.7%)。造成这些行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这些行业产品的价格大幅上涨,二是产品供不应求,企业主动增加存货。

  受采掘业工业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采掘业利润全面大幅增长,其下游行业利润下降。一季度,有色金属矿、煤炭、非金属矿、石油等采矿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72.2%、111.4%、71%和62.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52.1%,建材行业下降43.1%,化纤行业下降41.1%,电力行业下降30.5%,石油加工业下降28%。新增利润前五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开采、煤炭、钢铁、化工、烟草制品,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100.6%。

  总体看,采掘、原材料行业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存货增加、利润大幅度上涨,但部分加工行业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利润下降。

  1、房地产行业

  今年一季度,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房地产信贷和开发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但一些地区存在着房地产业投资规模过大,供应结构不合理,商品住房价格上涨偏快等问题。

  房地产信贷增幅继续回落。3月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达到2.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增幅同比减缓17.1个百分点;其中,开发贷款达到8177亿元,增长15%,增幅同比减缓25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324亿元,同比增长26.7%,比去年同期回落14.4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购置土地面积73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回落28.3个百分点;新开工面积1.41亿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9.3%,回落13.2个百分点。房地产业计划总投资高达4.6亿元,同比增长49%,占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的50%左右;本年计划投资高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26%。

  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快于竣工面积,商品住宅空置面积持续下降。一季度,全国商品房完成销售面积51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3%;累计完成房屋竣工面积41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1%。3月末,商品房空置面积992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5%;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583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0.6%,是2004年7月以来连续第8个月下降。

  经济适用房投资减少。一季度,全国经济适用房完成投资60亿元,同比减少13.8%,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办公楼投资119亿元,增长23.8%,所占比重为5.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82亿元,增长21.7%,所占比重为12.1%。

  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商品住房价格上涨偏快。一季度,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土地交易价格平均上涨7.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其中6个城市涨幅超过20%,分别是大连、杭州、合肥、宁波、福州、郑州。房屋销售价格平均上涨9.8%,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其中8个城市涨幅超过10%,分别是上海、杭州、成都、厦门、青岛、宁波、南京和武汉。房屋租赁价格同比上涨1.9%,其中住宅租赁价格同比上涨1.3%。(图附后)专栏5: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2005年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3月17日起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最低首付比例由商业银行根据各地房地产价格涨幅自行确定。此次个人住房贷款政策调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符合赋予微观经济主体根据宏观信号调整其行为的改革方向。

  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的调整,是在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需求日趋旺盛,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推出的。此次调整从需求调控入手,一方面有利于遏制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引导社会对未来房地产价格形成较合理的预期。另一方面有利于抑制投机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在价格较为平稳、供求基本平衡的环境中健康发展,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同时,此次调整还着眼于对贷款购房者和银行进行风险提示。对于贷款购房者来说,此次利率调整表明,房贷利率会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的变化而波动,因此贷款购房者必须对未来的利息支出和个人支付能力作出合理的判断。对于银行来说,虽然目前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相对小于公司类贷款,但由于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违约率需要经历一、两个经济周期的调整才能加以判断,商业银行的风险仍然存在。此次政策调整促使商业银行充分考虑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的长期变化趋势,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

  此次政策调整属于微调性质,对普通群众的影响较小。各期限档次住房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在0.07—0.32个百分点之间。其中,占比最大的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上调0.20个百分点。以一笔10万元,20年期的贷款为例。按商业银行执行下限利率测算,购房者每月还款额从调整前的677.2元增加到688.5元,增加11.3元。同时,考虑到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与其他住房贷款利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和比价关系,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小幅上调0.18个百分点,仍保留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政策优惠。

  个人住房信贷政策的调整是对房地产需求方的调整,也是总量层面的调整。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涉及各个方面,因此需要货币信贷政策、土地、税收、监管等多种政策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2.钢铁行业

  今年一季度,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下降,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经济效益提高,但依然存在着钢铁生产增长过快,钢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

  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从2004年3月份起,国家实行控制新开工项目、信贷规模、土地征用和优惠价格,清理拟在建项目等综合宏观调控措施,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对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清理整顿取得良好效果。一季度,钢铁行业(不含矿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2.2亿元,同比下降1.4%,而上年同期是增长106.4%。

  钢铁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经济效益提高。一季度纳入钢铁协会统计的68户重点大中型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869.1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利税424.8亿元,同比增长15.9%;实现利润250.4亿元,同比增长18.6%。

  钢铁生产高速增长,国内市场需求增幅下降。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7778.6万吨,同比增长23.8%;生铁产量7256.6万吨,同比增长27.3%;钢材产量8253.5万吨,同比增长22.4%,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发展态势。而国内市场钢材消费量增幅由2003年的25.8%,回落到2004年的13%,2005年一季度又降为9.8%,表明国内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已经由前两年20%以上的高增长,转变为10%左右的平稳较快增长。

  钢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一季度,受国内外需求拉动和国际铁矿石合约价格上涨71.5%的影响,钢材价格持续攀升。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监测统计,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三月末为138.33点,比年初上涨10.48%,是自2004年5月末108.56点以来达到的最高价位。4月以来,建材等部分品种钢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钢铁产品出口大幅增加,进口下降。一季度,钢材进口597万吨,同比下降40.8%;钢坯进口39万吨,同比下降77.8%。钢材出口519万吨,同比增长2.19倍;钢坯出口286万吨,同比增长9.71倍。钢铁产品出口增长过快,加剧了国内能源、运输紧张矛盾。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衡量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应继续加强和改善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合理控制总量,着力调整结构,适度调控出口,以防范钢材价格过度波动和钢铁工业产能过快扩张带来的风险。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2005年,我国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为经济增长8%左右,消费物价上涨控制在4%以内。从消费需求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一系列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城乡居民收入可望进一步提高,这将有助于消费需求的提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有31%的居民认为收入会增加,较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有6.9%的居民认为收入减少,较上年同期降低1.6个百分点;总体看,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信心较强。从投资需求看,由于目前在建项目规模很大,未完成的投资项目一般具有不可压缩的刚性,预计下一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仍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进出口情况看,世界经济的基本面较好,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有利;但也存在原油价格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贸易摩擦升温等制约因素,进出口贸易总量将继续增长。总体看,2005年我国经济仍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

  通货膨胀压力仍需关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水、电、燃料和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品调价的压力,二是国际原油和主要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造成的对下游产品涨价的压力,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初步预计,二季度和三季度同比CPI将保持平稳,四季度会略有上升,全年CPI有望控制在4%的目标以内。

  二、近期货币政策取向与趋势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要求,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要,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实施调节,巩固宏观调控效果。

  (一)进一步完善间接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进一步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应对外汇、财政和现金等因素冲击的有效性,扩大货币调控空间。综合考虑货币信贷增长等变化趋势,研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组合,增强调控能力,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合理增长。

  (二)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

  按照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修订各种利率计息的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完善各项配套制度。贯彻落实已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措施,引导商业银行加强风险定价和负债管理的能力,研究并完善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动向,关注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走势,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三)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发挥好信贷政策在加快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加强和改进中央银行“窗口指导”,进一步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及时向金融机构传递宏观调控的意图,引导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变化,提高判断市场风险的能力,健全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贷款审批制度,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助学等经济薄弱环节的贷款支持力度,加强消费信贷政策指导,鼓励商业银行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密切跟踪房地产市场变化,加强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四)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促进信贷期限结构优化

  研究建立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匹配状况监测体系,合理衡量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匹配情况,向错配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提示风险,并要求其限期整改;对在规定期限内未达到要求的商业银行,采取措施抑制其发放中长期贷款。同时,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抓紧落实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企业发行长期债券,优化收益率曲线结构,使不同期限的收益率能够合理反映风险差异。推动发展一般性金融债券、大额长期存单等长期负债工具,提高商业银行主动负债管理能力。

  (五)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以金融产品创新为突破口,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加快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建设,推进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一是推动发展新的投资工具,积极推动企业债券在银行间市场的发行、交易和流通,改变国内企业过度依赖商业银行供给流动资金贷款的局面。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抓紧做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工作,争取尽早由试点商业银行正式发行基金。培育企业年金、保险基金、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等投资者有序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三是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要。

  (六)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推动各类金融企业围绕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进行微观重组再造。抓紧做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工作,研究政策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的职能定位,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作用,促进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发展,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抓紧研究和论证农村金融改革总体方案,推进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创新,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产权明晰、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

  (七)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以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推动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协调发展。一是便利和规范贸易活动。二是进一步疏通资金合理有序流出渠道。三是积极培育发展外汇市场。四是加强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管理。进一步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资银行的外债管理,控制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过快增长的势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