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 08:09 中国证券报

  二○○五年第一季度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内容摘要

  ○2005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成效逐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消费增长加快,进出口贸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

  ○2005年一季度,货币信贷增长基本适度,金融运行平稳。3月末,M2余额2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基础货币余额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7375亿元,同比少增976亿元。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走低。3月末,外汇储备余额6591.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92.1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8.2765元人民币/美元,与上年末持平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总体是好的,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煤电油运供应偏紧、经济增长质量偏低与浪费并存等问题。此外,由于一季度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货币政策有效性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金融风险。一是进一步完善间接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三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发挥好信贷政策在加快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四是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促进信贷期限结构优化;五是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以金融产品创新为突破口,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六是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七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05年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货币信贷增长基本适度,金融运行平稳。

  一、货币总量增长保持平稳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逐步回落,目前已经连续8个月保持在13-15%的区间内,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3月末,M2余额2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增速比上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6个

  百分点,运行态势较为平稳。

  表1:2005年一季度末货币供应量及其构成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与广义货币相比,狭义货币M1增长相对减缓。3月末,M1余额9.5万亿元,同比增长9.9%,比上年末低3.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增速较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上年同期狭义货币增长较快,同比基数较高。二是随着信用卡等结算工具的大量使用,居民在日常消费中对现金的需求下降。三是企业对利率的敏感度不断增强、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高,2004年10月29日基准利率调整后,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存款利率,活期存款利率保持不变,企业将部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

  3月末,流通中现金M0余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一季度现金累计净回笼229亿元,同比少回笼219亿元。

  专栏1: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的关系可以用交易方程式MV≡PY表示,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平均价格水平,Y为实际产出。

  长期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总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监测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十分重要。1980-2003年,我国经历了四次通货膨胀和一次通货紧缩,在此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基本呈同方向变动,即经济扩张阶段,货币供应量增长也快速上升,当货币供应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出现失衡,不得不压缩货币信贷进行被动性调整。实践证明,过量的货币供应不会导致经济增长无限加快,只会导致物价上涨,而高通胀后惯常发生的萧条及通货紧缩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因此,适度的货币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既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又可以防止通货紧缩。但应用货币交易方程式时要慎重,要特别注意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决定收入和支出差额的制度性因素、“金融技术”状况、利率水平、经济不稳定程度或经济信心状况、通货膨胀预期和收入水平等。据研究,货币流通速度一般是先随着货币化的深入而下降,然后又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稳定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货币深化的过程,货币流通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大致是经济增长较快时,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经济增长放缓时,货币流通速度增长率放缓或者下降。

  二、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

  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5.6%,比年初增加1.3万亿元,同比多增634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6万亿元,同

  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1.23万亿元,同比少增223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628亿美元,同比增

  长10.9%,比年初增加79.8亿美元,同比多增103.7亿美元。

  3月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4%,比年初增加260亿元,同比少增1743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5%,比年初增加9705亿元,同比多增1459亿元,其中主要是定期存款多增。一季度财

  政存款增加1938亿元,同比多增766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基本平稳

  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0%,比上年末回落1.4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增加8268亿元,同比少增863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比上年末低1.5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增加7375亿元,同比少增976亿元。外汇贷款余额14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3%,比上年末高0.8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增加107.9亿美元,同比

  多增13.7亿美元。

  从投向看,一季度,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4080亿元,同比少增4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109亿元,同比少增477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增加1738亿元,同比多增38亿元。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各项贷

  款的比例为42.2%,比上年同期占比低0.8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占比低18.3个百分点;其中,新增基建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为23.6%,比上年同期占比高3.2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占比低

  4.1个百分点。用于消费的贷款增加637亿元,同比少增537亿元。

  分机构看,除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外,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均同比少增。一季度,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566亿元,同比多增270亿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分别增加3253亿元、1126亿元、320亿元和1600亿元,同比分别少增746亿元、476亿元、130亿元和139亿元。专栏2:如何看待中长期贷款比例上升问题

  近几年银行体系中长期贷款比例持续上升,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已由2000年末的24%提高到2004年末的近40%。中长期贷款特别是用于基建的中长期

  贷款增长较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要

  有全面的认识。

  一是随着投资率逐年提高,中长期贷款的占比也必然相应提高。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存在的整体结构性问题必然客观反映在货币信贷的增长变化上。一方面,我国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不协调,投资率过高,特别是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资本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直接融资发展滞后,融资结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贷款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达90%左右,企业长期资金需求更是绝大部分通过获得银行中长期贷款来满足。

  二是商业银行出于控制信贷风险考虑并受制于投资渠道狭窄,偏好于发放中长期贷款。2004年末,我国全部不良贷款中,78.9%为短期贷款形成的,21.1%为中长期贷款形成的,中长期贷款质量显著高于流动资金贷款,使一些流动资金贷款占比较高的商业银行主动进行适度压缩流动资金贷款的战略性调整。而我国目前在商业银行资产运用方面的限制较多,主要限于贷款业务,其它可投资产品较少,银行体系的大量资金也不得不投向中长期贷款。

  三是信息技术和物流行业发展导致的存货需求相对下降和企业短期资金融资多元化促使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增长减缓,而监管压力的加大和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改善致使部分流动资金贷款按照真实用途调整为中长期贷款,直接反映为中长期贷款占比的相对提高。

  总之,在信贷总量基本适度的情况下,中长期贷款比例逐步提高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在致力于改善贷款结构的同时也要看到,很多影响贷款结构的因素涉及宏观政策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只有从宏观层面入手,逐步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才能有效控制中长期贷款的过快增长。但这种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还应该注意到,中长期贷款的比例究竟多高才合适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宏观经济结构的改变和经济景气循环的变化,这个比例关系会有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四、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略低于往年

  3月末,基础货币余额5.8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265亿元,同比增长14.1%。3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4.17%,比上年同期低

  0.1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1.0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3.99%,

  股份制商业银行为5.25%,农村信用社为5.55%。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稳步上升,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走低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升。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1年期固定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8%,为基准利率的1.25倍,比2004年四季度提高0.23个百分点。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全部

  贷款的半数以上。人民银行对全国金融机构

  2005年一季度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显示,

  2005年一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

  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21.9%,比年初下降

  1.3个百分点;实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为

  26.9%,比年初上升2.3个百分点;实行上浮利率

  的贷款占比为51.2%,比年初下降1个百分点。其

  中,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2倍以上的金融机构的

  贷款占比为3.6%,比年初上升0.9个百分点,贷

  款利率更好地覆盖了贷款的风险溢价。(见表2)

  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略有降低,其中61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3%,比2004年四季度下降0.17个百分点;37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4.21%,比2004年四季度下降0.11个百分点。

  受美联储连续加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影响,境内外币贷款、大额存款利率水平继续上升。3月,商业银行1年期美元大额存款(300万美元以上)加权平均利率为3.3%,比年初上升0.6个百分点;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贷款加权平

  均利率为4.24%,浮动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5%,分别比年初上升0.81和0.37个百分点。

  一季度,金融机构资金充裕,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走低。受3月17日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影响,3月,7天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98%和1.7%,比上月分别回落了0.28和0.2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分别降低了0.1和0.22个百分点。

  六、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加,人民币汇率稳定

  3月末,外汇储备余额6591.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92.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26.4亿美元。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8.2765元人

  民币/美元,与上年末持平。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2004年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统一部署,继续

  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同时进一步深化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加强流动性管理,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密切关注元旦、春节期间及春节前后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变化情况,认真监测分析外汇占款、财政库款及现金等影响流动性的因素,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灵活安排央行票据发行方式、期限结构和发行规模,以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据为主力品种,适时适度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春节前,通过合理安排央行票据到期、预发行央行票据及开展少量逆回购操作,及时熨平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波动。

  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4223亿元,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3659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全部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基础货币564亿元。一季度共发行36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

  7130亿元,其中1年期3010亿元,3年期1800亿元;截至3月底,央行票据余额为13452.5亿元。

  二、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5年3月17日起,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

  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维持1.89%不变。

  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性管理水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理顺中央银行的利率关系,优化存款准备金利率结构,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专栏3:超额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就要增加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减少贷款的发放,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就会相应下降,反之亦然。因此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外国的中央银行,有的只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计付利息,有的对所有存款准备金都不计付利息,但我国对所有存款准备金都计付利息,且利率相对较高。

  200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利率制度,对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存

  款准备金分别计息。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

  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仍为1.89%,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降为1.62%。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程度和人民银行大额支付清算系统效率

  的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明显改

  善。2005年3月17日,人民银行再次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0.63个百分点,由年利率

  1.62%下调到0.99%。

  从货币政策调控来看,如果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较高,商业银行可能会主动在中央银行存有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增加了基础货币需求预测的难度,不利于中央银行准确地调控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还降低了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敏感性,降低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有利于促进货币市场交易,增强金融机构对货币政策操作的敏感性。有利于理顺中央银行的利率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引导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利率形成机制,形成合理的收益率曲线,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

  三、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5年3月17日起,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

  一是将现行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的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同时,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相应微幅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中5年期(含)以下贷款年利率调整为

  3.96%,5年期以上贷款年利率调整为4.41%。

  二是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具体调整的城市或地区,可由商业银行法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各地房地产价格涨幅自行确定,不搞一刀切。

  此次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从调控需求入手,有利于引导社会对未来房地产价格形成较合理的预期;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纳入正常贷款利率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定价机制。

  四、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200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贯彻国务院确定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方针,继续加强和改进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在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投向的同时,进一步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不断完善信贷政策指导制度,并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步伐。

  一是定期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提示商业银行关注工业生产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房地产市场变化,以及通货膨胀压力等经济金融情况。引导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变化,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树立市场风险、期限匹配风险、信用风险等各类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贷款审批制度,加强和提高自主审贷的能力,不断增强优化调整信贷结构的自觉性。

  二是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强产品创新,加大对“三农”、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

  三是加快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

  四是进一步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比例情况加强了跟踪监测,研究建立存贷期限错配预警监测体系,以控制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过高问题,预防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五、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进行。一季度,工商银行开始了股份制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选聘、安排中介机构进场工作,聘请国外咨询公司进行咨询管理、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与尽职调查等。2005年4月份,在总结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工商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的方案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下一步工作计划。

  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稳步推进。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方案及各项扶持政策逐步落实,8个先行试点省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纳入扩大试点范围的21省改革试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截至3月末,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经严格审查考核,完成了五期对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的专项票据发行工作,对916个县市共计发行专项票据595亿元。

  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进一步理顺外汇供求关系,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是推进贸易便利化。二是规范资金流入和结汇管理。继续落实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新批2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3.25亿美元。截至3月末,累计批准26家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总投资额度37.5亿美元。组织落实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政策。三是拓宽资金流出渠道,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四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进一步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银行和业务范围,积极为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美元做市商制度和增加交易品种做好准备工作。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05年一季度,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足,债券发行情况良好,交易较为活跃。与去年同期相比,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贷款融资比重上升,其他方式融资比重下降。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以贷款(本外币合计)、股票(境内外可流通上市股票的筹资部分)、国债和企业债四种方式新增融资总计为8369亿元,同比少融资1364亿元,下降14%,其中贷款融资同比减少863亿元,同比下降9.5%,其他方式融资同比减少501亿元,同比下降较多。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之比为98.8:0.2:0.2:0.8。(见表3)(一)债券回购市场交易同比增加,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同比下降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累计成交2.61万亿元,同比增加0.13万亿元,日均成交435亿元,同比增长6.9%。质押式债券回购累计成交2.56万亿元,同比增加0.08万亿元;买断式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65亿元。交易所国债回购累计成交7335亿元,同比增长11%。

  一季度,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累计成交3187亿元,同比减少1149亿元,日均成交53亿元,同比下降25.3%。成交主要集中在7天和隔夜两个短期品种上,其中隔夜品种的市场份额为12.7%,7天品种为74.3%。

  货币市场利率受春节因素和央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影响有所起伏。1月,质押式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交易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91%和2.07%;2月受春节前金融机构资金需求较大的影响,市场利率升至2.05%和2.31%;3月受节后资金回流和央行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影响,市场利率回落至1.7%和1.98%,金融机构流动性较为充足。

  从资金净融出、融入情况看,银行间质押式债券回购市场上,国有独资银行仍是最大的净融出部门,一季度净融出资金1.36万亿元,同比减少1163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入部门,分别融入资金8262亿元和4600亿元。

  在同业拆借市场上,一季度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分别净融出资金842亿元和915亿元,国有独资银行同比少融出977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同比多融出165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净融入资金1445亿元,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入部门,其中证券公司净融入资金量最多。外资金

  融机构净融入资金313亿元,同比增加227亿元,净拆入资金占比上升至17.8%,同比上升了14.5个百分点。(见表4)

  (二)债券市场交易活跃,国债发行同比多增

  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9718亿元,同比增加2693亿元,日均成交162亿元,同比增长40.6%;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710亿元,同比增加19亿元。

  一季度,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债券指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相应下降。银行间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04.02点上升至3月末的107.00点,上升2.98点;交易所国债指数由年初的95.69点上升至3月末的100.19点,上升4.5点。

  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并略有陡峭化趋势。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随着债券行情的上涨总体呈平稳下移趋势,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年初至春节前的平缓下移阶段,随着2004年年末债券行情的反弹,收益率曲线比年初下移15个基点,其中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移幅度大于短期债券;第二阶段

  为春节过后至3月15日曲线快速下移阶段,在节后资金推动下,收益率曲线再次快速下移35个基点,比年初下移约50个基点;第三阶段为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后收益率曲线再次下移阶

  段,3月16日央行宣布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63个基点至0.99%后,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普遍下降,曲线在一周内下移10个基点左右,至3月底,曲线再次下移,较降息前的3月15日下移20多个基点,由于期限较短的债券到期收益率

  降幅更大,导致收益率曲线趋于陡峭化。截至3

  月末,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总体水

  平已回落到接近2004年4月初的水平。

  一季度,国债发行950亿元,同比增加118亿元,增长14.2%,其中,凭证式国债发行350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发行100亿元;记账式国债发行

  60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行218亿元,增长

  57.2%;政策金融债累计发行80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行200亿元,同比增长33.3%;企业债累计发行20亿元,同比少发行35亿元。

  (三)票据市场稳步发展

  一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9477亿元,同比增长21%;累计贴现1.35万亿元,同比增长29%;累计办理再贴现15亿元,同比下降85亿元。截至1季度末,商业汇票余额为1.55万亿元,同比增长20%;贴现余额为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再贴现余额23亿元,同比下降243亿元。从交易主

  体看,票据市场继续保持承兑环节主要以股份制

  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贴现环节主要

  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态势。

  票据市场在规范中进一步平稳发展。一是随着票据融资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票据融资日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之一。截至3月末,新增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所占比重达13%,同比提高了7个百分点。二是随着票据市场的持续发展,商业汇票已日益成为重要的货币市场工具和同业融资方式。票据融资交易额占货币市场交易额的比重已接近30%。三是票据市场利率已日益成为传导金融宏观调控和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的重要载体。

  (四)股票市场交易量同比下降

  一季度股票市场成交量同比下降。沪、深股市累计成交6702亿元,同比下降9713亿元;日均成交120亿元,同比下降59.1%。其中A股累计成交6543亿元,同比下降9561亿元;日均成交117亿元,同比下降59.4%。

  上证综指1月末以1191.82点报收,股指最高升至2月份1328.53点,最低降至3月份的1162.03点,3月末收于1181.24点,比上年末下降6.73%;深证成指最低为1月的2936.37点,最高为3月的3481.44点,3月末收于3170.35点,比上年末上升3.35%。

  一季度,股票市场累计融资64亿元,同比少融资134亿元。企业在海外融资减少较多,企业发行H股筹资1.12亿美元,同比下降86.6%;A股筹资(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55亿元,同比下

  降57.7%。

  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较快。一季度新增证券投资基金14只,1季度末证券投资基金总规模达3926亿元,同比增长82%,比上年末增长18.6%;总资产净值3853亿元,同比增长60.5%,比上年末增长18.7%。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