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负利率时代的尴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 11:17 中国证券报

  文/徐胜源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储蓄存款利息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税收体系不断完善,在利率合理的情况下,以科学的方式征收利息税,不仅无可非议,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和谐发展和收入的再分配。但当利率和物价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处于负利率时代,利息税就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了。

  我国本次利息税的征收从1999年11月1日开始。当年开征利息税是有其特定背景的:经过亚洲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通缩现象,外需乏力,内需不足,虽然7次降低利率,但储蓄存款居高不下,物价水平持续走低。为了扭转通缩状况,分流储蓄资金,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为了使税收结构更加完善,我国恢复了利息税的征收,利息税税率为20%。现在看来,当时开征利息税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条件的改变,我们发现利息税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

  首先,利息税按比例征收,不仅没有解决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反而加深了这种不公平的程度。由于对未来收入缺乏稳定预期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广大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边际储蓄倾向非常高。他们平时省吃俭用,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一点点积攒起来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对于这些弱势群体来说,除购买债券(但受数额、期限的约束)之外,储蓄几乎是他们惟一的投资渠道。但利息税的征收,不管所得多寡,也不管负担轻重,一律按20%征收,这是极不公平的。为了回避利息税,富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企业私款公存,也可以投资房地产、古玩或其他项目,还可以把钱存在境外,这对穷人来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反映贫富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高达0.43,已超出了0.4的国际警戒线。虽然调节收入差距主要不是靠利息税,但利息税的征收至少应该减少而不是扩大这个差距。

  其次,在负利率状态下征收利息税,进一步加大了储户的实际损失。2004年CPI(消费物价指数)为3.9%,同年10月29日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由1.98%调高至2.25%,即使按2.25%的利率计算,真实利率为-1.65%,如果再加上利息税,实际收益为-2.1%。如果我们按2004年末12.4万亿储蓄存款余额计算,假设均为一年期储蓄,根据2004年CPI指数和一年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居民储蓄存款一年损失2300多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储户还缴纳了320.76亿元的利息税。这种现象极不合理。央行最近发布的2005年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8%的储户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61.1%的储户认为“物价偏高,尚可接受,但存款贬值太不合理”。利息税给存款贬值雪上加霜,现在已到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第三,征收利息税的效果并不明显。当初开征利息税主要有两大目的:一是抑制储蓄的过快增长,刺激消费需求,并分流储蓄资金到其它投资领域;二是维护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利息税开征之初对促进消费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对储蓄分流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1999年储蓄余额为5万多亿,征税5年来储蓄余额年均增加1万多亿,到2004年末已高达12万多亿。同时,利息税调节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功能也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当前,利息税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仅仅是简单地取消利息税,而是积极地进行改革。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没有独立的利息税,而是把利息、工资等全部收入合并在一起计算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总收入达到哪个税档,就按该税档的税率纳税。德国虽然征收利息税,但征收起点比较高,只对存款多、利息收入高的人征税,而对一般小额存款的利息收入,都可以得到免税的优惠。由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要使利息税的税负公平合理,一要对低收入者实行税收优惠,二要采用累进税率制,多收入者多纳税。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建议:不取消利息税,但在负利率时代实行免税政策,并探讨实行高起征点的累进税率制度,即使未来利率由负转正,对低利息收入者也应继续免税。当然,利息税的深化改革还有赖于银行间联网等技术条件的支持。

  利息税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拿出让老百姓舒心且切实可行的税改方案。纸上谈兵,终究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