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钟正
任何一项改革,要想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相关利益各方对于改革的预期不能过于游离和发散。也就是说,利益各方必须不断调整预期,使整体预期渐趋统一,改革才有望顺利推进。
眼下,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刚刚启动,舆论大多聚焦于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预期混乱。这种预期混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对改革目标的认识上。市场出现了两种认识上的偏离:一种偏离是仍然沿袭前两次试点时的旧观念,认为改革试点是为了实现非流通股的减持;另一种偏离是认为改革纯粹是为了对流通股股东进行补偿,弥补流通股东多年来在二级市场的损失。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本周一有针对性地强调:“股权分置改革是资本市场一项基本制度改革,本质是为了推动资本市场的机制转换,消除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机制。改革目的既不是解决包括国有股在内的非流通股减持变现问题,也不是为了弥补流通股东在二级市场的损失。”改革过程中,非流通股东通过向流通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以获得可流通权。在这一过程中,将尽可能求得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均衡。
分析人士认为,只有将前述两种认识上的偏离加以修正,才能消除短期的预期混乱,形成改革的长期动力。
其次表现在对改革信心的怀疑、动摇上。在试点启动的第一周,尽管试点公司个股表现尚可,但由于种种因素,大盘整体表现欠佳,于是有人预言试点可能做不下去,改革可能“夭折”。对此,尚福林已经公开表态:“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搞好。作为中国股市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将是一个连续过程,改革不会停步。”这一表态给出了明确的信号。相信随着试点的扩大,对改革信心的怀疑将逐步消除。
第三表现在对具体方案的不合理预期上。四家试点公司支付对价的预案已经亮相,市场对这些方案既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总体反应比较平稳。但是,通过一些议论可以发现,市场还是存在一些误解。首先,部分投资者仍然将支付对价与“补偿”,甚至和自己的实际亏损联系在一起,由于以前的持股成本很高,他们认为支付的对价远远不够。其次,经过试点启动前的炒作,市场对支付对价的预期过高,因此感觉试点公司的方案远远低于原先不切实际的预期。
第三,一些投资者倾向于将试点公司的方案进行比较,然后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其实,上市公司质地千差万别,行业景气也不尽相同,每家公司的方案和支付的对价肯定不会是一个水平,形式也必将多种多样,因此在未来的试点过程中,投资者恐怕必须学会理解并适应这种差异。第四,一些投资者抱怨监管部门没督促公司制定出好的方案。而实际上,试点改革中,方案和对价水平的确定是一个市场化过程,监管者只负责制定游戏规则,对价方案必须也应当由股东自身在讨价还价中确立。
“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有着不同的预期,由于试点刚刚起步,市场预期的调整和价格发现还有一个过程。”或许正如尚福林日前表示的那样,随着试点的不断推进,预期会趋于理性。
第四表现在对扩容压力的评估上。专家认为,从市场扩容的承受能力看,虽然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并不意味着所有可流通股份全部进入流通,但毕竟会因此使可流通股份总量增加,也不排除部分非流通股份存在变现的需求。再加上未来可能实行的“新老划断”,因此,市场扩容预期难免。另一方面,目前由于市场稳定资金来源不足,通过已开辟的机构投资渠道进来的实质性资金较为有限,市场对扩容预期的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改革试点,扩容压力是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对此,尚福林表示,要加快落实合规资金入市的各项制度准备,营造吸引机构投资者入市运作的市场环境。同时,在试点及改革推进过程中,力求股市供求的动态平衡。值得注意的信号是,市场扩容的节奏已经明显放缓。
另外,尚福林还表示,“新老划断”的前提是,市场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不仅政策预期要相对稳定,而且试点公司所采用的基本模式及定价水平也要得到市场基本认同,市场反应已趋于平稳,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实行“新老划断”。
专家据此分析,市场对于改革带来的扩容预期不应过分夸大。相反,随着试点带来的市场套利机会的增加,新增资金将会不断入市,从而逐步营造相对宽松的资金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