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证券市场周刊》2005 > 正文
 

《证券市场周刊》:强弩苏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 11:31 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强弩苏宁

  搁在过去,你能想象一家卖彩电、冰箱的公司领跑沪深两市近1400家公司吗?

  苏宁电器(002024)就做到了,王者风范坚挺了10个月迄今未衰。

  基金重仓、股价高企、持股集中度高,苏宁电器从2004年7月21日上市至今的10个月间,丝毫不理会股指的单边下跌,制造了三项沪深两市之最:股价最高、涨幅最高、均价最
高。

  事实上,2004年,中国家电连锁业不仅催生苏宁电器,更孕育了国美电器(0493.HK)。尽管前者成为两市第一高价股,但在港上市的国美电器无论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以及实际控制人的个人财富都在苏宁电器之上。

  这个让人无比倾慕的“创富神话”居然有着群体效应,基金经理们的痴迷持股似乎有了合理的解释。

  且慢,高处不胜寒。第一高价股陨落的刺眼历历在目,放眼全球,偶像沃尔玛、同业美国Circuit City公司也已减缓脚步,中国市场上,苏宁、国美的业绩能否独善其身?

  中国“沃尔玛”们有着中国式烦恼。一位3C厂商高管尖刻批评:苏宁、国美不过是个商贸城,店是租的,货是赊的,促销员是厂商的,他们手中到底有什么?另一位白电厂商也不客气:他们占用工厂的资源,使用工厂的资金打价格战,格力电器(000651)全面撤出国美电器就是一个典型的厂商间对抗案例,不解决这个普遍的尖锐矛盾,零售商不可能真正稳健经营!

  有人如是描绘苏宁、国美的行走:就像手拿两块板砖涉水,脚下一块,手中一块,要不断地放下手中那一块以便落下另一只脚,但同时要拿起脚下的那一块……并且,步的速度还不能慢,因为人家在后面撵得紧。苏宁电器总经理孙为民也把这种紧迫表达为:苏宁的运转仿佛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只能动,停下来当然会出问题。

  到底是盈利维持着开店,还是开店维持着正常运营?在此时,仿佛“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般无法厘清。

  如今,买上1股苏宁需要60多元,还不是坐下来讨论苏宁、国美们的时候吗?

  更形象地说,无论是苏宁的经营,还是苏宁的股价,恰似一把绷紧的弩弓。无外乎两种结果:弯弓射大雕,或者强弩之末。苏宁会怎样?

  本刊记者 李明瑜 /文

  作为家电零售企业第一梯队的代表,苏宁的全国化格局发力于2001、2002年。截至2005年3月30日,苏宁共计在24个省、直辖市拥有95家零售店。

  2004年7月21日,苏宁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上市当日即告成为第一高价股,报收32.70元/股,直灭前任百年老店贵州茅台(资讯 行情 论坛)(600519)。从那时起至2005年5月9日,苏宁电器傲视群雄10个月之久,期间平均股价为47.61元/股,比第二名贵州茅台的期间均价38.25元/股高出24%,迄今仍未遭遇挑战者。

  在这期间,苏宁电器股价一直领跑,最高达70.25元/股,并以119.21%的涨幅成为年涨幅之最。前者有亿安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000008)、用友软件(资讯 行情 论坛)(600588)、士兰微(资讯 行情 论坛)(600460),尽管横向对比股价不是创纪录者,但撇下单边走低的股指,苏宁电器一路摸高没有凛色。

  基金经理们再度成为苏宁电器高股价的追捧者,且公司持股不断集中。截至2005年3月30日,公司股东总数为3851人,较2004年9月30日、12月31日的4537人和3943人进一步减少。

  股市上的表现似乎表明,苏宁电器已成为少数人的私藏,更多的眼睛在观望。

  4月29日,苏宁电器发布中期预盈公告,但是这个消息似乎没有刺激股价表现。尽管此前,在苏宁电器发布2004年年报后,不少证券分析师再次发出买入报告,但是股价在2005年4月间,还是踯躅了。

  商业南霸天

  一位国美高管如此描述家电连锁企业的盈利模式:向市场要到了利润率。

  “当时我们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利润率比较低,竞争激烈,我们就通过连锁企业的不断扩张,向上挤向下压。怎么谈呢?我们对供应商说,对不起啊,我做大了,你得给我便宜啊,否则我就只能少卖;如果美的给我们的价格比海尔优惠,我们就向下压,对想买海尔的顾客说,其实美的也挺好的。

  “零售连锁店做大了,推荐品牌的能力是很强的。在我推荐能力增强后,我们仍要跟工厂搞好战略合作。但是说白了,我们要赚钱,肯定要卖高利润产品。通过上述向上挤向下压,我的盈利空间和平均利润率水平就得到了提高。

  “这不是模式的变化,仍是在零售范畴内,还未到质变,但这种量变带来怎样的质变呢?就是在整个家电产业的利益链上,苏宁、国美的话语权是越来越大。”

  国美、苏宁的崛起,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研究者使用充满学术词汇的表述是,连锁业态正在攫取生产企业专用性资产,从而获取一个高于流通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利润,生产企业的正常利润被剥夺,产业的利润向下游转移。

  有人进行了定量的数据分析(见表1)。分析者认为,两者差别意味着同是国内比肩的商业零售企业,国美可以从零售业务获得20.33亿港元的营运资本,供其在地产等行业寻找第二业务支撑点,而苏宁却要从别处挤出1.41亿元营运资本维持零售业务的生产运营。这个差别的另一层含义则是:国美在用别人的资金壮大自己,而苏宁不得不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孰快孰慢一眼即明。

  华夏证券分析师在对比苏宁、国美两家企业的2004年财报数据后发现,尽管苏宁电器在毛利率上只比国美电器(行情 论坛)少0.05%,但净利润却是苏宁电器的3倍。这似乎又是一组对苏宁电器不利的数字。

  苏宁电器总经理孙为民却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在经营上,我们看零售行业两个关键的财务指标,进销差价毛利率和存货周转率,第一个指标反映你的行业地位如何,第二个,周转率快了,经营质量肯定好。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成本控制问题。”

  孙为民说,从运作质量讲,两家企业差不多,但净利润国美比我好。这主要是苏宁人员成本、前期服务投入大、广告费投入高,而且国美的税负是7%,而苏宁的税负超过33%。

  尽管从净利润指标上败下阵来,但苏宁仍获得了大多数供应商的认可。“从扩大销售规模、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营运效率这三个企业运营的角度看,苏宁的内部管理做得要好些。”

  孙为民表示,占用工厂的钱,根本不是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我们要真正构筑的是现代零售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对接,通过对接研究市场变化,通过对市场的把握,来赚取超额、高额利润。我们是上市公司,即便占用生产商的钱,也只能做这个业务,如果仅仅是把占用的钱拿去吃银行利息,又有什么价值?

  钱到哪去?

  国美们占用供应商的钱,都用到哪去了?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介绍,零售业的利润如此之低,因账期留存在零售商手上的钱,会被拿去做利润更高的生意,这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国美、苏宁在房地产业上的发展,以及对其二级市场运作的传闻,都表明裴亮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按照上述的计算,国美占用供应商资金高达20亿元。那么用于开设新店需要花费多少钱呢?

  孙为民说,苏宁开店,少的需要100万,中等规模需要150万,大一点需要200多万,就能启动一个店的运作。一年开100个店,资金也不过1.5至2亿人民币,这个资金量,靠自身利润积累也足够支持开店。

  有业内中人却说,家电零售企业所需要的流动资金量非常大。

  开店本身,成本确实不高。店面是租来的,人员工资、水电费每月支付,配送车辆是外面的协议车辆,自己不会大量购置,剩下的,无非是电脑办公设备。而店员提前培训三五个月,以及前期宣传等投入也不多,完全不像工厂那样,需要大量的厂房、设备投资等固定资产投资。

  但是每开一个店,一个三四千平方米的零售店一年销售额大约1亿元左右,按一年周转10次算,流动资金也要1000万元啊!当我在某地开设第一个店时,为了品类丰富,1000万不够,可能要放3000万进去,但开到后来,流动资金可能500万就够了,因为靠前面开的店共享库存,但也需要500万啊,两三百万是不够的。

  为什么要做连锁?为什么开拓一个地区后,拼命地开店?在北京同城都要开店,在一些省纵向开店,省开完,市开,县开,为的就是共享库存。否则从管理、物流、售后配套设施上,一个店也需要这么多东西。要看具体地区,2000万可以开拓一个地区。

  这位业内中人认为,不敢绝对说零售商没有把钱用于其他产业,但目前绝大多数的钱都在用于开新店。因为目前连锁巨头们每年都在新进很多城市,需要的资金非常大,所需资金必须把它留出来。

  这位业内中人还介绍说,零售商肯定需要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一个企业所需流动资金是年销售额的10%左右,在五一、十一、春节、空调旺季前,都会出现现金需求高峰。针对银行贷款,零售商们做的比较多的是承兑汇票。因为这不需要质押,只需要担保。

  孙为民一口否认会把资金用于其他行业的做法,“这是要坐牢的!”

  桌下踢脚

  如果零售商是“南霸天”,供应商又该是什么人?合作与对抗,就成了零售商和供应商间桌面与桌下同时存在的两种姿态。

  2000年年末,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陈淮率先提出了“商业抬头”的概念。此后的4年,这个提法得到了验证,国美、苏宁在与厂家的利益博弈中,几乎完全掌握了话语权。“商业抬头”很文明,但厂商们私下却很愤恨,指国美、苏宁为“商业流氓”。

  “店面是租的,样品是厂家的,里面的柜台由企业自己装修,还要缴纳占地费,促销员由厂家培训、管理支付佣金,你说,他们还有什么?”一位厂商高管说,“他们只剩下物流管理。”

  对于构成零售店利润重要贡献的返利,生厂商们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月返、季返、年返、过节费、促销费、进场费、展台费、广告费、淡季奖励、工程奖励、价格补贴,能想到的名堂,他们都想到了,有些费用根本不打招呼,直接扣!”

  2004年年报显示,苏宁盈利的核算科目中,其他业务利润收入达3.80亿元,而其年纯利不过1.81亿元。这里的3.80亿元,就是促销费、进场费、广告费、展台费,而且并未把供应商返利包含在内。

  海信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是苏宁、国美重要的供应商。海信集团副总裁程开训介绍说,在北京上海等一级城市里,海信电器在大连锁店的销售额已经从过去的30%~40%,达到70%,二级城市也已经达到50%,只有三级城市大连锁店的销售份额还很小。

  程开训说,尽管大卖场承担生产商越来越多的销售量,但厂商的销售成本并没有降下来,反而越来越高。

  从供应商的角度看,心里很矛盾,一方面,希望零售商全部接手销售业务,大幅度削减销售费用。但事情却相反,零售商扩张越快,对供应商造成的成本却越高。开一个新店,就要求赞助、设柜台、派销售员。

  2005年3月下旬,国美在上海举办的全球家电高峰论坛上,CAV音响老板就曾直接当面求教国美老板黄光裕:“如果在一条500米长的商业街上,国美、苏宁、大中、永乐都要开店,我都要支付赞助、设柜台、交进场费、派促销员,我怎么承受这样的成本?”

  没有人能此刻解决CAV音响的质问。

  当然,已经有人直接对抗越来越强大的国美们。2004年3月,“国美全国卖场清理格力空调”一事,受到各界关注,格力面对“南霸天”自始至终态度强硬:“国美一天不接受格力的价格原则,格力就坚决不在国美卖场设专柜”。

  格力清场事件是厂商间对抗的最明显案例。如果有一天海尔、TCL、美的被逼急了,会不会都对国美们说不?

  实际上,国美们同样存在“囚徒困境”。供应商需要依靠零售商,零售商也要依靠大品牌。如果大品牌都选择撤出,零售商还能形成今天的势力吗?当前,家电产业链的竞争的格局仍不断变化,以前是生产商之间竞争得太激烈,随着寡头的慢慢形成,更注重利润,会逐步控制销售渠道的份额。相反,现在的格局是多个零售巨头挤在一个市场里,零售店之间的竞争正逐渐激烈。现在零售商的资源主要靠供应商输入,一旦供应商感到合作承受不了,就会放弃合作。

  孙为民说,对大的品牌,我要预投款,索尼、飞利浦、海尔、西门子都是我们预投款的品牌。我们的原则是要求你的企业非常规范。

  一位行业中人介绍说,零售商铺底的流通资金是必须的,因为并非全部所有厂家、所有品类都可以赊货。以3C产品为例,索尼这个品牌占到50%的市场份额,那么,无论国美、苏宁,你要卖3C产品,必须卖索尼,你不卖,你50%的市场就不要了。如果要卖,对不起,拿钱到索尼去进货吧。而索尼的情况是,先把钱付给它之后,什么时候发货,听它通知。比如海尔、松下、LG,对不起,对你也不客气,现款现货。是不是拿钱进货,零售店就不做这个产品了?肯定不行。

  “未来3年,厂商关系一定发生重大变化,届时,可能是一个连锁企业绑定几个大品牌,真正结成战略同盟关系。”

  苏宁在处理厂商关系上,秉承创始人张近东的个人处世风格,较国美要温和。孙为民没有理由听不到厂商们的抱怨,并承认“集贸市场”的说法有几分道理。

  孙为民介绍,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制造业出现了两种销售模式,一个是自建终端,一个是掌控终端,都在精耕细作的指导思想下运作,深入卖场,建立促销员体系。直到2000年,苏宁的经营体系里都没有厂房的促销员,但改做综合电器后,厂方促销员也进入了苏宁的零售店。

  “我们也没能扭转局面,并非主观上不做,而是势力形成时间长,苏宁整个发展速度快,因此也没有把这事当成重中之重进行调整。2003年,苏宁曾清理过一次,但没成功。”

  孙为民说,如果供应商对派促销员有意见,那是可喜的事。什么叫供应商退出零售环节?撤退促销员就是一个标志。

  孙为民介绍,供应商促销员体系的成本比连锁雇员的平均成本要高2倍以上,在特殊季节,双方员工工资相差5倍左右。

  “如果取消厂方促销员,能节省大量成本,但没有两三年,改不过来。因为这中间,不是零售商和制造商争夺阵地的问题,有制造商之间本身相互竞争形成的因素,促销员不仅具备促销功能,还具备情报功能,了解对手情况。”

  但是,孙为民坦承,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损害效率的过节,确实比较多。

  最大的风险

  先来看看区域家电连锁企业青岛雅泰电器有限公司(下称青岛雅泰)的死法。

  2005年4月中旬,青岛雅泰被南京五星电器有限公司(下称南京五星)收购,成为“中永通泰”采购联盟最先倒下的盟主企业。

  中永通泰于2002年7月在上海注册,由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大中)、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永乐)、河南通利、青岛雅泰、成都百货5家家电零售企业组成,5家企业联合的用意旨在联合采购,对抗国美、苏宁的采购优势。

  2003年,背负了国营控股公司债务的青岛雅泰首次面临流动资金紧张,但此期间,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谈判久拖不决。2004年,青岛雅泰的青岛台中店开业,由于决策失误,至2005年初该店关闭时,青岛雅泰已经亏损百万人民币。大雪之际,寒霜又至。2005年春节前后,青岛雅泰的银行借贷资金集中到期,流动资金紧张,导致供货商纷纷逼债上门。4月11日,银行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定封锁青岛雅泰的银行账户,青岛雅泰的资金链完全断裂。

  2004年,青岛雅泰销售额达6.73亿元,区区100万元,竟然成为压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位大型白电厂商高管说,看到青岛雅泰的结果,就能推及苏宁、国美,家电零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差。零售商们目前扩张速度都很快,如果过去的发展是10口锅8个盖子的话,那些正慢慢变成5个盖子、4个盖子,甚至3个盖子,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颠覆那些小企业。

  苏宁、国美们最大的风险在哪?

  “辛辛苦苦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不想外传,总得留一手吧?”国美电器营销总经理李俊涛一边打着哈哈,一边说,“宏观地说,第一要准确评估开店地的消费能力,其次算准盈亏平衡点。”

  一位苏宁高管表示,最大的风险首先来自内部管理。理论上讲,在当地经营好的商家,都比不上国美和苏宁的优势,除非这个地方老百姓不买家电。如果做不好,就是当初没算准。到底有没有这个市场?为什么没竞争过当地商家?这不都是经营风险吗?管理上的风险与经营上的风险是一回事,如果管理到位,经营就没有问题。

  上游企业看下游,也是内行看内行。一位家电厂商说,连锁店最重要的,要考核单店盈利能力,如果每个店都不盈利,企业怎么运作?流通企业,没有折旧,现金流增加只能靠利润,没有利润现金流就不增加,如果亏损现金流就减少,无法运营。

  苏宁电器总经理孙为民并不直接谈苏宁的经营风险。在孙看来,青岛雅泰的倒下,并非由于内部管理混乱,而是缺少市场销售力。

  孙为民说,苏宁在北京打市场,遭遇北京大中的强烈竞争,在上海打市场,遭遇上海永乐的强烈竞争,但是在青岛却没有感受到竞争的压力,这表明青岛雅泰并不具备区域强势。尽管青岛雅泰拥有时间上的优势,却没把它转化成市场上的优势。

  孙为民认为,零售业一旦没有销售能力了,一切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只有动起来,企业才不会倒下去。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苏宁电器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