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2004上市公司年报专题 > 正文
 

上市公司2004年报真相 利润虚增严重高股价难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 11:38 中国经营报

  作者:陈久红,贾志奇

  编者的话年报真相

  2004年年报披露基本落幕,1300多家公司年报显示,无论是公司的净利润还是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以及净资产收益率,都创下了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新高。但今年上市公司年报是
否真如表面看上去那么漂亮?非经常性损益、应收账款、大股东占款、补贴收入等等占上市公司利润的比例到底有多高?是否比前几年有所改善?“2004年报真相”将为您解答这些问题。

  非经常性损益:揭不得的年报伤疤

  虽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并不能揭示所有的重要信息,但它却是投资者深入了解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渠道。

  对已公布的2004年上市公司年报的统计结果表明,历年来上市公司有意或无意调高甚至虚增的利润数额相当可观。预计这种情况在2004年年报中不会有很大改变。而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堪忧。

  虚增利润仍然严重

  审计报告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标准审计报告,指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二是非标准审计报告,指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四类。自2000年至2004年,非标准审计报告占比依次为14.48%、13.7%、12.1%、7.42%和3.89%(见表1,此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统计日为2005年4月15日,我们认为年报公布完毕后的实际数可能会稍高于这一数值)。从统计数据来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近几年来已在逐步提高。这是我们可以基于2004年年报进行一些必要分析与推敲的重要前提。

  但是,要真正看清上市公司的业绩和盈利质量仍然要大费周折,许多有价值的重要财务信息需要经过仔细辨析后才能得到。

  从2001年至2003年连续三年的审计结果看,上市公司倾向于调增利润的问题比较严重。虽然审计调整利润占审计前利润总额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这一比例却始终处于较高状态,从中更反应出在未经审计时,上市公司有意或无意调高甚至虚增的利润数额相当可观。虽然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仍未出具对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的审计情况分析结论,但我们预计,调节利润甚至虚增利润等问题在2004年年报中不会有很大改变。

  非经常性损益比重过大

  实际上,最终通过审计的每股收益(EPS)也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主要业务的真实盈利情况,诸多指标均会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和账面每股收益的常用手段,如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非经常性损益等。我们着重分析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上市公司的业绩增减变化情况。遗憾的是,结论依旧不容乐观,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令人堪忧。

  统计结论一: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8.05%的上市公司盈转亏,EPS从0.044元降至-0.11元。

  自2002年以来,不少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账面上的扭亏为盈,一旦扣除这些非经常性收益,公司就陷入亏损状态。

  统计显示,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2002年有60家公司由盈转亏,每股盈利从0.033元降至-0.07元;2003年有114家公司由盈转亏,每股盈利从0.044元降至-0.11元;而2004年则有94家公司由盈转亏,每股盈利从0.042元降至-0.11元(见表2和表3)。由此可见,较前两年,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当年利润的做法在2004年并没有出现明显改观。在表3中,我们列示了扣除经常性损益后每股亏损前十名的上市公司名单,对这类公司尤其要注意投资风险。

  统计结论二:43.28%的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对EPS贡献率超过10%以上。

  统计分析显示,非经常性损益对历年上市公司账面利润的影响是相当普遍的。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年末每股收益的贡献度超过10%的上市公司占总数的比例几年来一直处于较高状态,2002年为36%,2003年为44.65%,2004年仍高达43.28%。其中,有183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的50%来源于非经常性损益。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热衷于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粉饰利润的上市公司主要是两类:一是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成为这部分上市公司利用目前较为宽松的暂停上市规则而大玩“猫鼠游戏”的常用“愚民”工具;二是经常性业务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的公司。

  我们计算出了2004年中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每股净利润的贡献度最大的上市公司,表4中仅列示的是2004年非经常性损益对每股收益贡献率超过1000%的部分上市公司名单。很显然,这些公司的经营质量堪忧,投资者在决策时应三思而行,不要冒无谓的风险。

  业绩难撑股价 扩容更需理性

  如果把2002年和2003年比做国内上市公司业绩的起飞阶段,那么,毫无疑问,上市公司业绩在2004年开始升空。据统计,2004年上市公司业绩创出近十年新高,沪、深两市1302家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823亿元,增长幅度高达45%,加权平均每股收益高达0.2411元。在中国经济火车加速前进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业绩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可是眼前的市场却让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股民们的脸色同营业部的大屏幕一样惨绿一片。4月27日,沪、深两市流通A股平均加权股价分别创出4.78元和4.74元的历史新低,远远低于1996年1月沪、深股市处于历史大底部时的5.01元;4月28日,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下探1135点,刷新了自1999年5月以来的新低纪录;同样在4月,沪、深两市超过600只股票的股价创出历史新低,占两市股票总数的近1/2,超过100只股票的价格跌破了净资产……

  在如此惨烈的跌势面前,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光环黯然失色。从目前的市场来看,由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上市公司整体发展前景继续被看好,因此,得出“我国股市更具有投资价值”这个结论实属正常。但如果说2001年平均市盈率60倍是价值被严重高估,为何4年熊市之后的今天,市盈率已经不到25倍的市场仍然跌跌不休?

  非理性扩容仍然是市场难以承受之重。

  反观4月份的走势,直接导致股市下跌的消息就是宝钢股份宣布实施增发A股。4月27日,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复牌第一个交易日以跌停报收,并且带动股指破位下行。当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之时,大规模的融资无疑使疲软的股市雪上加霜。

  其实,投资者担心的并不是一个宝钢股份的增发,而是隐藏在宝钢增发背后的一系列信号的传递。在一个强势的市场,绩优公司的上市,市场将会看做是一个利好消息,这在以往的历史上已经得到过验证,而没有新的投资对象进入的市场也必将是死水一潭。但充分发挥股市融资功能有两个前提:一是市场的稳定和繁荣;二是融资主体本身必须有足够的能力为投资者提供回报。然而事实上,扩容之后的市场“放进来的都是狼”,这怎么可能让投资者理解、接受、埋单?

  长期低迷的市场,自身已经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一家企业从股市获得资金的同时,股市的市值就缩水一截,不但“消灭”一批中小投资者,连保险基金这样的大机构投资者也出现了账面亏损。长此以往,股市何以为继?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年报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