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刚截至4月30日,沪深共有1370家上市公司已经披露了2004年年报。这些上市公司2004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24元和8.99%,高于2003年整体上市公司水平的0.21元和7.80%,增长幅度分别为14%和15%。增速出现放缓迹象,2003年这两个指标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50%和36%,2004年前三季度的同比增速则为31%和29%,凸现宏观调控抑制投资过热的成果。
盈利巨头:石化、钢铁、电力
净利润额最高的前20名上市公司的净利润额之和,占已披露年报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52.92%,比2003年年报的43.31%进一步提高,创造利润的集中度增强。这20家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上也较为集中,钢铁5家,石化4家,银行业3家,电力2家,汽车2家,交通运输业2家,通信1家,煤炭1家。其中宝钢股份、马钢股份、鞍钢新轧、唐钢股份、武钢股份5家钢铁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之和,占已披露2004年年报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的11.20%,中国石化、扬子石化、上海石化、吉林化工4家石化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之和占25.28%,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3家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之和占4.13%,华能国际、长江电力2家电力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之和占4.90%,长安汽车、上海汽车2家汽车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之和占1.91%,中集集团、中海发展2家交通运输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之和占2.49%。看来,石化、钢铁、电力行业的景气状况将对沪深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这20家公司中,除长安汽车、华能国际200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外,其余18家公司均呈现增长,增幅在50%以上的有9家。剔除无可比数据的长江电力,和去年前三季度相比增幅提高的有9家,具体见表1。一半左右的盈利巨头净利润增幅出现了下降,显示过热的经济开始降温。(表1)
亏损大户:四川长虹和信息服务类公司
亏损额最高的前20名上市公司的亏损额之和,占已披露年报亏损上市公司亏损总额的45.35%,比2003年年报的52.79%相比呈现分散迹象。这20家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上并不集中,轻工制造3家,信息服务3家,信息设备2家,机械设备2家,化工2家,纺织服装2家,其余公司行业分布散乱。其中四川长虹1家的亏损额便占到已披露2004年年报上市公司亏损总额的10.58%,*ST托普、*ST龙科、新太科技3家信息服务类上市公司的亏损额之和占7.66%,*ST黑龙、*ST吉纸、*ST大盈3家轻工制造类上市公司的亏损额之和占5.41%。看来,四川长虹和信息服务类上市公司较差经营状况对沪深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产生较大拖累。这20家公司中,每股收益最低的前十家上市公司。
高增长的绩优公司数量和比例上升
1370家上市公司中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的有804家,占58.69%,低于2003年年报的占61.33%。其中增幅在50%以上的有354家,占25.84%,低于2003年年报的占26.27%。这354家净利润同比大幅增加的公司中,每股收益大于或等于0.20元的有160家,占上市公司总数11.68%,高于2003年年报125家和10%。高成长绩优公司的数量和比例均出现上升。160家上市公司中属于石化、化工行业30家,机械设备18家,煤炭14家,有色14家,交通运输12家,房地产10家,商业贸易10家,建筑建材9家,餐饮旅游7家,钢铁6家,其余公司行业分布较为分散。与2003年年报相比,石化、化工行业的数量出现翻倍增加,交通运输、有色、房地产、建筑建材、煤炭增加的数量也较多,显现能源紧张和房地产投资热潮的经济特点,而钢铁行业的公司数量则出现骤减。160家业绩大增的绩优上市公司中,除了阳光股份和ST同达外,绝大多数在去年前三季度季报中净利润同比也实现了增长。原本在去年前三季度业绩下滑的阳光股份和ST同达,分别因为收入确认和重组原因,实现了去年全年业绩的大幅增长。同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相比,增幅出现加快的有76家,占近一半的比例,而超过半数公司净利润增长出现放缓。而2003年年报增速放缓的公司仅占不到三成。每股收益在0.20元以上的公司中,增幅加快且净利润增幅在前10名的上市公司。
盈利能力最强化工、机械数量较多
每股收益在0.20元以上且净利润同比增幅在50%以上的160家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的有129家,占已披露年报上市公司总数的9.42%,高于2003年年报的7.93%。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前20名的上市公司中,属于化工行业4家,机械设备3家,综合3家,其余公司行业分布较为分散。2003年年报中这一数量较多的钢铁公司在2004年年报则没有一家进入前20名。化工和机械设备两个行业在净资产收益率中显示了较强的盈利能力。这20家上市公司中,除了ST同达去年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外,其余公司均实现了增长。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居前十名的公司。
主营业务利润巨增的公司:重组类、房地产业居多
1370家上市公司中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实现增长的有951家,增幅在50%以上的有251家。这251家公司与去年前三季度主营业务利润的增幅相比,有131家增幅出现上升。数量与2003年年报相近,但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出现下降。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增幅在前10名的上市公司中,重组后的上市公司较多,而且属于房地产业的有2家,体现其行业在收入确认上的特殊性。除铜城集团外,净利润同比都实现了增长。
业绩分布:江苏、广东凸现地域优势
1370家上市公司中每股收益在0.10元以上的公司有813家。其中0.20元以上的有536家,0.30元以上的有355家,0.40元以上的有227家,0.50元以上的有145家,0.60元以上的有103家,0.70元以上的有66家,1元以上的有21家。2003年年报每股收益在1元以上的才仅有10家。每股收益居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信息技术行业有4家。注册省份在广东和江苏的各有2家,凸现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
进行分配公司数量增多,派现为主
分配预案中进行分配的上市公司有760家,也就是说高达55.48%的上市公司将实施分配。而2003年年报数据显示,进行分配的上市公司有650家,占当时上市公司总数比例为52.05%。2004年年报这一比例有所提高。2003年年报分配比例最高的是盐田港,分配预案为每10股转增10股派10元(含税)。2004年年报分配比例最高的是中集集团和文山电力,分配方案均为每10股转增10股派5元。分配最为微薄的是湘火炬A、煤气化、青山纸业、南方建材、天宸股份、东方宝龙、春兰股份、阳晨B股,分配预案均为每10股派0.1元(含税)。分配预案中,高于或等于10送3股比例的只有9家公司,占有分配公司总数的1.19%,而2003年年报这两个数据为21家和3.23%;高于或等于10转增5股比例的只有60家,占7.90%,而2003年年报这两个数据为89家和13.70%;高于或等于10派3元比例的有93家,占12.24%,而2003年年报这两个数据为71家和10.93%。看来,2004年年报进行分配公司的比例略有增加,高送股和高转增的比例下降,而高分红的比例上升。上市公司开始侧重现金分配。分配最优厚的前十家公司。已经披露年报的1370家上市公司中,在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年报连续进行分配的有300家,所占比例为21.90%,可谓楷模。其中在2004年半年报和2003年半年报也进行了分配的上市公司为中国石化和南化股份,如此高频率的分红,值得投资者中长线投资。
(金陵/编制)(来源:金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