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家喜 北京报道
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中国国有资产总量共计118299. 2亿元。庞大的国有资产如何看护、保值增值,成为国人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
分析认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于程序和实体两个方面的原因。程序方面主要是在国
企改制的过程中,管理者往往在资产评估、交易等违规操作,造成国有资产非法流向个人的口袋。实体方面主要是管理者在企业日常的经营中,利用全力非法占有国有资产。
低估价值和封闭交易
江西省国资委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低估资产的价值,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前题。”据他观察和分析,一些人为了多捞国有资产,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了多种虚假评估方式。
直接进行虚假评估。如故意对某些财产不评估,故意对某些财产低价评估,或者利用各种会计手段,将企业的净资产作低、作为负数。前两种方式过于露骨,最后一种方式最为隐蔽,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最受“钟爱”。
以账面价值代替实际价值。某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往往有天壤之别。
随意确定评估有效期。评估报告都有一个有效期,一般是一年。借用这一年的有效期,原经营者可以将大笔国有资产充实到待价而沽的企业中,但在购买时却仍然按照评估报告确定的价格进行购买。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韩朝华分析认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缺乏明确的改制规则导致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处置不当(资产评估不当、资产转让程序不当等等),它使得极少数掌握国有企业资产处置权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人利用手中职权侵吞国有资产,成为难以遏止的浪潮。
河南省国资委的调查认为,国有资产交易中出现的违规一般有五种:封锁信息;限定交易人;缩短交易时间;串通投标;将拍卖转为变卖。
非法转移
据分析,国有资产在评估和交易中流失,更多的是表现在近几年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改革过程中。而需要引起更多注意的是,国企在日常运营中的资产流失。
有专家指出,这种“细水长流”似的流失更为隐蔽,也更能持续,所以其造成的国资流失量也就更大。
公然占有。除了常见的贪污、挪用、私分等方式外,通过公开的报酬占有国有资产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公司是股东的公司,董事和员工的报酬应当由股东确定。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却自己把自己当做国有公司的股东,自行决定自己的报酬,将国有企业的股东收益分配给自己 。
转移主营业务。一些国有企业以“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积极解决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为幌子,成立一家或是几家三产企业,将企业的主营业务“剥离”给这些三产公司,三产公司每年只上缴固定利润,余下部分三产公司自行支配,进而转为承包经营者的个人收益。隐讳一些的做法是直接占有三产公司的股份,按照股份分红。
违规对外担保。很多国有企业“热衷”于担保、借贷。对外违规担保、借贷,近年来已经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巨大黑洞。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2003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仅由于违规借款、担保等事项,2002年国家的损失就达72.3亿元。
伪造利润而损失。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为虚报业绩,往往花巨额款项伪造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