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试点选民企或国企不重要 关键让市场决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 03:21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谭颖发自北京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日前就内地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等相关问题对瑞士银行董事总经理、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女士进行了专访。袁淑琴女士曾参与多项大型企业的股票发行,包括中银香港重组及上市和香港地铁公司的上市,在亚洲的资本市场经验丰富,2003年被中国证监会委任为中国证监会上市委员会会员。
《第一财经日报》:有观点认为股权分置是造成内地股票市场问题的关键症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袁淑琴:这肯定是影响股票市场的一个很大的因素,法人股等不流通降低了股票的流通量。由于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价格不一样,会影响市场对这个股票价格的判断,因此需要让大部分的股票流通,这样价格就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价值。 一个企业的股票要大量的流通,但并不是全部的流通,追求100%的流通在目前的市场是不现实的。即使在海外市场100%的流通也是不现实的,全流通只是理论上的一个点。海外市场有很多上市公司还是有一个大的机构或者一个大的家族在背后持有。 全流通太理想了,大部分流通比较现实,那么这个大部分是多少呢?以H股的经验来看,国有股并不一定要是绝对控股股东,只要是相对控股股东就可以了。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一个大的集团公司持有企业股票,对稳定股价也有好处。 《第一财经日报》:有观点说全流通的试点可能会选择民营企业,你认为如果选择民营企业对试点有何好处? 袁淑琴:如果选择民营企业,可能是因为比较容易协调,但是选择试点最重要的是让市场主导,找一个管理好、行业状况和盈利都不错的公司,看市场是否有需求等,从这些条件出发决定试点,民营还是国企都没关系,关键是让市场决定。但是这个企业是不是值钱,没有人能绝对保证,所以试点关键是要让市场来主导。 而且减持的比例也要考虑。以香港地铁上市为例,当时希望一部分股票先上市,等到价格稳定下来,企业的盈利比较好,投资者关系做好了,股价慢慢开始攀升,香港特区政府持有的法人股才开始慢慢卖出去,这时候股价比较高,对机构持有者也有好处。如果一开始就全部卖出去——例如市场知道90%的股票随时可以出来——市场的波动会很大,对大股东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应该是弹性地分步减持。回到第一个原则上,就是尽量让市场来主导,让一个构成比较合理的市场来主导。 《第一财经日报》:内地的股票市场和其他成熟市场,在企业上市的要求上存在什么差异? 袁淑琴:总体来说,在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背后都有同一个原则,就是市场的原则。这些市场对企业上市没有特别的要求,企业只要满足交易所的要求就可以上市了。一方面企业在挑选市场的时候根据规模、所在行业、主要投资者群的分布以及企业以后的发展来决定哪个市场更适合自己;另一方面,主承销商也要看市场有没有需求,看股票是否能卖出去,如果上市做不好,会影响承销商的声誉和盈利的。 相比之下,内地的企业选择面就比较小,要么深圳要么上海,较大型的企业可以去海外上市了,但是相对来说选择面还是比较窄。此外,内地市场IPO的价格一直以来都是只会升不会降,导致券商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够审慎。在其他市场正是由于发行有可能不成功,才使企业和券商都比较审慎。 从企业决定上市到定价再到最后的销售,都是由市场来主导,这应该是成熟市场和内地市场最大的不同了。 《第一财经日报》:你如何看今年内地股市的发展? 袁淑琴:今年内地股市的改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监管者的决心,另外也取决于市场的参与者。监管者和市场的参与者是不可分的,因为监管者出台的法规,投资者要作出反应,市场的突破需要两方面的配合。因为监管者不是市场参与者,所以双方一定要配合、交流,但是一定要理性,从长远考虑,不要只看眼前短期的一些影响,而避免实行改革。要真正让市场能成为企业融资的渠道。 我希望今年一些切实的市场改革措施可以实现,因为时机确实非常好,企业的盈利和基本面都比较好,国家的经济有非常好的发展。进行改革,很可能会带来短期的麻烦和波动,不能一步到位,但是这个改革一定要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