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环球财经》2005 > 正文
 

询价制:家法伺候管不住唯利是图的机构投资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 13:41 《环球财经》杂志

  询价制的本质,本是拉拢基金他们来用投资者的血汗钱为新股发行铺路,而基金他们则在为管理层抬轿子的同时也为自己漫天讨价就地捞钱。

  黄湘源 /文

  询价制目前的情况,不仅令市场人士大跌眼镜,更为尴尬的恐怕还是证监会。

  证监会的询价制酝酿了好几个月,设想不可谓不周到,没想到事到临头还是出了岔子。尽管证监会临时抱佛脚,搞了一个“约法四章”,但是没想到的是,家法虽严,还是管不住唯利是图的机构投资者。

  形成盈利模式怪圈

  第三只询价新股南京港与“洋相出尽”的华电国际和黔源电力有所不同,在第一次询价结束之后将有一天的备案时间,证监会将利用这个时间对第一次询价的情况进行盘查和纠正。凡被查出故意压低或哄抬报价的询价机构将受到行政和经济处罚,甚至被剔除出询价对象名单。但此举是否能使询价制走出就低不就高的尴尬,仍是值得怀疑的。

  南京港最后确定的询价区间为7元/股—7.42元/股之间,远低于大多数询价对象给出的上限,很是令人不解。如果依然不能遏制这种询价压低、开盘爆炒的行为,很容易形成一种特定的盈利模式怪圈,从而使本已备受诘难的询价制陷入更大的被动。

  如果说,证监会的家法管不住素有逆子之称的券商应是意料中事,那么,证监会一手超常规培育起来的基金之类的机构投资者成为一群专吃询价制的白眼狼,就难怪证监会搞不明白了。

  问题是,尽管证监会视询价制为市场安危之关键,但是那些靠吃偏食养大养肥的机构非但不会像看家狗那样忠义护主,反而还要回过头来咬上一口,询价制的失败就是他们对“父爱”的回报。

  利益是机构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法,而证监会的家法之不敌私法,并非公不敌私,恰恰是因为家法在本质上也不是公法,而是一种放大了的私法的缘故。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基金王国。但是,拥有相对成熟监管体系的美国基金行业这些年也爆出了那么多的重大丑闻,非常引人关注。美国基金整顿风暴已经开始进入制定新规则阶段,其要点就是法律决不能迁就基金的利益。别人花大价钱买来的教训应该对我们有所教益。

  只有一个目的

  家法最大的缺陷就是立法不公,局部的阶段性的利益和偏袒某些利益团体的利益准则凌驾到了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之上,其惟一后果就是法不成法,有法同没法一个样。

  询价制之所以失败,同样不是因为它引进了国际惯例而水土不服,也不是技术上的试错不够到位,而是因为立法不公的缘故。证监会并不是真正从发行改革的市场化需要出发来推出询价制的,而只是为了新股发行发不下去才不得已而推出询价制的,其真实意图就是宁可牺牲股价也要硬推新股发行。

  作为争取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支持的交换条件,询价制不仅限定了适合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询价对象条件,将大多数用自有资金投资的投资者一概排斥在外,而且还把本已划给全体流通股投资者的市值配置份额割了一大半给有幸参与询价的对象。这样,已经取得了类别股东表决权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又获得了左右新股询价的新的权利,换言之,询价制成了又一种表达机构意志的新的利益机制。

  人们或许不应当一概否认证监会对询价制进行规范的初衷,但是,用放大的家法来对付利益方向与其实际上是一致的机构的私法,即使再规范再严格也公正不到哪里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国目前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同市场意义上的真正的投资者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玩的是别人的钱。询价制的本质是拉拢基金他们来用投资者的血汗钱为新股发行铺路,而基金他们则在为管理层抬轿子的同时也为自己漫天讨价就地捞钱。

  只要询价制的利益机制不改变,在伤害投资者利益方面,询价对象谁上谁下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