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鲁抗改制方案获批 华源集团完成全国布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6日 11:58 经济观察报 | ||||||||
日前,山东新华医药集团(以下简称新华)的改制重组方案由山东省国资委原则通过,加之山东鲁抗医药集团(以下简称鲁抗)的重组方案被批复,国内药业巨头上药集团对山东两家医药集团的重组拉开了序幕。 重组方案
上药拥有覆盖全国的医药分销网络,控制了近2000家零售终端,拥有客户6000余家。重组完成后,上药与新华、鲁抗的产业链恰好达成完美的对接。 鲁抗以全部净资产出资,上药以现金出资,再加上鲁抗集团经营管理层、员工骨干出资组建的持股企业——鲁健资产管理中心等,多方出资共同将鲁抗改组成新的上药鲁抗股份公司,其中鲁抗持股30%,上药集团持股60%,鲁健中心持股10%。消息人士称,上药的现金出资预计不超过10亿元。记者就此求证上药有关人士,并未得到证实。 新华与上药共同出资成立产业投资性公司,上药以现金出资,新华以持有的主业国有股权出资。改制完成后,上药和新华的持股比例为70%和30%。 早在1998年12月,鲁抗与新华实行强强联合而创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大型企业集团——新华鲁抗医药集团,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松散的联合,并没有有效整合,未有过资本上的合作。 鲁抗属国内抗生素“四大家族”之一,2003年总资产为37亿元,拥有19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其中最大的是上市子公司鲁抗医药(600789.SH)。新华则是中国及亚洲地区最大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也是国内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中枢神经类等多类药物的重要生产企业。 由于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加上2004年原材料与能源大幅涨价、药品降价,鲁抗利润大幅下滑。鲁抗集团的旗舰公司鲁抗医药2004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其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96.72%,前三季度已报亏。鲁抗医药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仅药品降价便使企业销售额损失达1个亿。 分析人士指出,正是鲁抗的亏损帮了上药的忙——前者急于找到重组方扭转颓势。 上药的战略转移 此外,两家企业在抗生素生产领域存在上下游对接关系:鲁抗是青霉素G工业盐(简称工业盐)的主要生产商之一,作为生产原料药的上游企业,鲁抗一直在寻找其下游伙伴,而上药恰好是生产抗生素制剂的下游企业。“二者的合作无疑有利于双方现有产业链的契合与延伸,”招商证券分析师孙怀羽认为。 另据鲁抗内部人士透露,上药集团拥有的红霉素系列产品及卡那霉素等通过美国FDA认证的品种,也将转移到鲁抗所在地山东济宁建设生产。 对上药而言,某些难言的苦衷也使其选择了鲁抗。据了解,上药原在上海奉贤筹建的抗生素原料基地将因污染的原因而不得不进行大部分转移。西南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张仕元认为,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除了高昂的环境成本外,人力成本也过高。 在采访中,二者均认为此次合作是双赢的互补性合作。 新华之所以愿意“委身”上药,同样是想借助后者的资本扩大规模,并走出盈利下降的困境:尽管新华是国内知名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厂家,但其规模却很小,2003年其工业总产值仅为16.0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仅为19.5亿元。不仅如此,2004年第三季度,新华同样受化工原料、能源价格等持续上涨影响,毛利大幅度下降,同时其资金周转也较为紧张。 业内人士认为,二者结为合作伙伴后,同样可以形成互补——新华借上药做大了企业,而上药则借前者完成了其全国布局的产业链,同时,上药也想借此有效整合新华鲁抗药业集团,使这一松散的结盟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联盟。 在上药重组新华、鲁抗的背后,暗藏着其母公司华源集团在医药行业的扩张图谋。 2002年8月,华源集团采取股权受让与增资相结合的方式,出资11亿元,取得了中国最大医药集团上药集团40%的股权,凭借此举,华源集团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医药产业集团。 华源集团起家于纺织行业,自从2001年才将以制药为主的“大生命产业”确定为自己的核心产业,此后便高起点、高速度地渗透医药行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优势药企进行重组。 2004年11月,华源集团旗下的华源生命又出资13亿元,收购北京医药集团40%的股份,成为北京医药集团的控股股东。收购一南一北两大医药集团后,华源在地域的意义上成了真正的全国性医药集团。 此次华源集团通过旗下的上药集团并购新华鲁抗,可以实现其北上与中国医药集团争夺华北市场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