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新评谈_焦点透视 > 正文
 

中国复兴与和谐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5日 16:29 21世纪经济报道

  ·社评· 

  未来20年是中国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经常出现于我国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的讲话,也是了解目前中国执政党种种战略与政策布局的关键所在。已经全面接班的第四代领导集体,亦表达了欲在任期内把握民族发展的战略机遇的强烈诉求。说到底,这一时代的中国人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乃是中国在亚洲与世界要有何种恰当的位置。

  中国要在亚洲和世界获得自己应该有的位置,就必须处理好台湾问题和内部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它们正是今年“两会”要讨论的两个最重要的议题。在这个意义上,刚刚揭幕的今年“两会”显示,执政党从蓄“以人为本”之势到谋“和谐发展”之篇,开始全面回应时代挑战,把握民族发展机遇。

  海峡两岸关系同样以和谐为上,但两岸之和,并非无视台独走势的一厢情愿可以求得。仅凭台独自身的影响力,并不足以撼动两岸日益亲合的大势。台独势力割裂岛内社会,制造族群对立,将两岸关系引入危局,其所依凭者,主要在于美国的纵容。美国要保持在亚洲的控制力,就要尽力避免两岸统一。不过,台独势力的急剧膨胀同时使美国更早地面临了艰难的抉择。

  当代中国人应有一种自信与无畏,那就是不仅自信有能力捍卫国家统一,看到维护统一的正当性,看到强权的虚弱之处,认清只有不怕冲突才能避免冲突的道理,以大无畏来追求两岸和平融合的未来,而且自信可以找到两岸和平融合的路径,以大智慧来建立两岸人民的认同基础。而当前的急务乃在于表明反对分裂、捍卫统一的信心和决心,以尽可能地避免兄弟相残。据悉,此次人大会将审议《反分裂国家法》。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就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目前,两岸中国人在应对台独挑战过程中渐次积累的各种对话与交流,也不无孵化促进两岸融合的新思路的可能。未必不可以期待,两岸中国人将合力为民族子孙的共和国在亚洲和世界赢得应该有的位置。

  两岸的前途最终还是决定于中国人自己,既决定于中国人的意志力,也决定于中国的发展潜力。中国人的意志力越强,就越可能使挑衅者掂量却步,求得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而这种意志力的基础,就在于内部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

  此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两极分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增多,以及社群矛盾诉求于政策制定等问题,并不容易应对。利益分化及矛盾的种种挑战,说到底是对执政者的考验,要看执政者如何通过各种政策设计,使各种利益关系趋于和谐。这种考验归结为一点,就是执政者是否“正”,能否维护社会公正和正义。在社会多元分化的条件下,只有“正”,才有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目前“建构和谐社会”的系列举措来看,对社会要害问题的应对务实而中庸。一是同时关注不同市场主体的诉求,在宏观政策上既注意发展民营经济,也开始着力纠正国企改制中的问题,并对一般工农的利益诉求予以了较多的回应,特别是“三农”问题得分不少。二是对重点事件的处理及教训往往延展为相关政策的调整。从非典事件到公共危机处理机制的完善,从煤矿事故的频发到安全管理体制的变革,都显示了这种努力。

  对于中国这样复杂的大国而言,发展的和谐是目标,执政者之“正”才是条件。执政者之“正”,不仅要靠完善法制的约束来保障,也有赖于执政者良好的现实感和政治判断力,既要避免在多元利益的矛盾之前偏执一端,又要能在冲突之前洞悉轻重。由于市场多元化所衍生的部分矛盾尚未突出呈现,执政者更需拿出足够的政治远见,来构思守“正”之途。

  综合台湾问题的应对与内部社会和谐发展来看,当代中国的内外兼修,不仅是一个法制与政策设计的问题,也是一个文明与精神的培育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的自信、无畏与意志力,在内部和谐发展问题上的“正”,以及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工阶层的“仁”,其实也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的养成问题。这一挑战,或许要远比几项具体制度的设计重大;而文化精神的培育,恰恰决定着制度建设究竟可以走多远,决定着中国在未来的复兴能否也是中华文明的复兴。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