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5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去年同月上涨1.9%。自2004年9月以来,CPI涨幅连续下跌。同期公布的1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5.8%,也从2004年10月以来出现连续的涨幅下跌。
这将关于通胀问题的争论再次推向高潮。一些专家相信2005年不会出现大幅度的通胀,还有一些专家则认为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就是政府部门之间的意见都不尽一致,央行坚持物价上涨的压力仍未根本缓解,而国家统计局一位发言人则指出,今年不存在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从分类价格指数看,粮食、能源和原料、服务等的价格有较大幅度增长,它们是拉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则涨幅不大,甚至很多产品价格下跌,它们制约着价格的上涨。这两类产品价格反向变动,通货膨胀率就在它们的对比之间起伏,这是2003年以来的长久状况,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趋势。
工业的生产率和企业的经营能力持续上升,将使工业制成品的价格继续下降。这两年来能源和原料的市场需求上升,导致能源和原料价格增长;今年需求会继续增长,但重化工业也会根据价格信号做出调整,供给有可能增加,因此能源和原料的价格上涨幅度将减小,实际上已经在减小,1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7%,比去年12月均下降1.3个百分点。粮食价格难以判断,服务的价格还会上升。但既然工业制成品、能源和原料等存在抑制价格上涨的因素,2005年的价格上涨的幅度应该不会高于2004年。
这里用供求关系分析的价格其实是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计算通货膨胀率所用的产品的货币价格还受到货币流通量的影响。即使能源和原料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下降,如果货币流通量增加,那能源和原料的货币价格仍然可能上升,这意味着通胀率的上升;反过来,即使能源和原料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上升,如果货币流通量不增加,那通胀率也不会上升——实际上,很多人分析通胀问题时主要看供求关系。
我们应该记住弗里德曼的名言: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分析通胀,供求关系固然重要,但不能只看供求关系,对货币流通量变化的分析更重要。
货币流通量受到央行政策的影响,此外,还有两个因素可能在2005年使货币流通量增加。
第一个因素是劳动力价格可能上升。人们一般是从成本的角度分析劳动力价格上升对通胀的影响。有外国研究者指出,中国有大量过剩廉价劳动力,一直把劳动力成本压在低水平,因此抑制了通货膨胀。但现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有上升的趋势,这将是推升通胀的长期因素。这种情况确实已经发生,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已经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
我们还可以从货币流通量的角度去看待劳动力价格上升。这意味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不仅指农民工,也包括一般的从业人员,他们的收入水平也可能受到农民工收入水平提升的推促。他们的消费能力增强,需要的货币余额也更多,这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
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可以说是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最终原因。这种情况今年可能在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率先发生,这些地区的通胀率可能高于其他地区,并以销售产品的方式向其他地区“输出”通胀。但普遍的劳动力价格上升,不会在今年发生。
第二个因素是中小企业信贷可能增加。前几年通货紧缩,央行加快货币扩张,但收效甚微,原因之一是供需结构失衡,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大量闲散资金,而中小企业却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今年国务院颁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提出要改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服务。但今年改善的可能性非常小,中小企业贷款难不仅是制度问题,从风险和利润的角度考虑,商业银行也更愿意为大企业服务。
综合而言,长期来看,价格将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而上涨;但具体到2005年,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欧阳觅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