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水平是国有银行上市的成功标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 12:07 东方早报 | ||||||||
责任编辑 宋威 巴曙松 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为代表,国有银行先后提出上市的目标之后,国有银行是否应当上市、上市是否会产生预期的效果等的争论似乎一直没有中断过。但是这些争论似乎并没有影响国有银行上市的热身准备,直到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巨额诈骗案浮出水面。
完成上市程序不等于上市成功 这样管理水平的银行,是否真的就一定要上市?公众纷纷质疑。银行方面的表态则认为,这个事件并不会影响其上市进程。目前国有银行上市进程的关键,开始变为:应当如何评价国有银行上市的效果?如何界定上市成功? 是不是国有银行完成了上市程序之后,就能够算是上市成功?就能够算是国有银行内部改革操作者的政绩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国有银行的上市成功应当是指日可待的。但是,从证券市场运作的规则看,显然不能这样看待。 对于国有银行来说,上市程序完成,决不等于上市成功,因为从国际市场的运作看,如果一家千疮百孔的“垃圾银行”,要不惜血本推进上市程序,也是完全可以完成的。衡量其上市成功的关键,重点应当是看其估值水平以及上市这个改制过程所带来的金融市场上的现实的竞争力。 估值水平是关键 以中国银行为例,中国银行作为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之一,其目前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品牌与声望、在特定业务领域的经营优势等,是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由中国银行不同年代的千千万万员工共同努力形成的,这些因素理应在上市时得到与其市场地位相符的、更高的估值。如果因为连续不断的各种案件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得国有银行上市时市场估值偏低的话,实际上就是投资者对其经营风险进行估值上的打折,也是对中国银行历史品牌的打折。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银香港的海外上市进程也应当有一个客观的评估。以中银香港在香港银行界的主导性市场地位,以及长期在香港经营所形成的巨大市场影响力,中银香港本来应当获得与市场影响相当的汇丰、渣打等银行的估值水平。 但是,因为中银香港在上市期间所出现的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事件以及一系列高层事件等的影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中银香港的估值水平实际上只能跟香港的东亚银行等这样一些二线、三线的、市场份额相对很小的中小银行的估值水平在一个水平,表明投资者在对中银香港定价时已经打了折扣。与中银香港形成对照的是,恒生和汇丰等一直估值相对较高,并且稳步上扬,这实际上是投资者对一家优秀的银行付出的溢价。例如,恒生银行的市盈率就从2003年的16倍上升到2004年的20倍,反映了投资者的认同。 因此,尽管我们不能高估中国银行哈尔滨河松街支行的诈骗案件对中国银行上市的负面作用,但是其可能对投资者信心的打击和可能出现的估值的折扣,则是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的现实问题。 反观中国的银行市场,实际上有许多因素在支持银行上市时获得一个好的估值,例如巨大的经济增长前景、庞大的金融服务需求、相对较大的利差水平、非利息收入的巨大提高空间、税赋成本的下降空间等。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税赋明显高于国际水平。如果参照香港的水平模拟调整银行业的所得税和营业税,中国的银行业的盈利水平还存在上升空间。 因此,出于对国有银行利益的保护以及对公众利益的保护,对于国有银行的上市进程也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完善考核与评价机制,仅仅完成上市程序并不能视为上市的成功,充其量只能算是改革的一个程序性操作而已,特别要强调合理的估值水平与市场竞争能力的实质性提高。(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