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全流通陷阱 醉翁之意在于企业控制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 12:02 新京报 | ||||||||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陷阱”从地下走上了地面,从隐蔽走向公开。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经济理论的“陷阱”。其特点是,某些利益集团利用经济理论的一些优势,恶意夸大某种制度或体制的弊端,并且依靠经济和资本的实力,制造和夸大危机,导致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大部分人对本地区的某种制度或体制失去信心,从而达到这些利益集团的目的。例如:由西方国家精心设计的“休克疗法”陷阱、新自由主义陷阱在阿根廷造成的金融危机发展到经济危机直至政治危机等等。
而今天,在我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之际,我国出现了股市“全流通陷阱”。有人认为“股权分置”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恶瘤,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问题、大股东行为不规范、中国股市持续下跌等都归因于“股权分置”这一恶瘤,因此,必须尽快除去之而后快。显然,有人把股市全流通当作了救世主。 全流通资本市场在国外已经运行几个世纪,虽然也曾出现过二百多年前的南海事件丑闻、上世纪80年代的敌意并购风潮扰乱社会经济事件、以及近年来的华尔街丑闻等等,但总体上来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利大于弊的。但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制度背景下,神话全流通或完全否定“股权分置”,则必然会进入“全流通陷阱”:一是以通过批判“股权分置”问题为主丑化我国资本市场,使我国A股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已下降近50%,新资金可以低成本进入,这个目的已经实现了;二是要解决“股权分置”,达到全流通的状态,则我国A股市场必然崩盘。如何才能不崩盘呢?只有非流通股股东“让利于股民”,而让利就绕不开非流通股缩股。如两股非流通股缩为1股,则我国上市公司的原大股东控股比例由66%以上下降到33%以下。懂《公司法》的人都知道,股权下降到33%以下,绝不是一个让利的问题了,而是一个丧失控制权的问题了。 显然,通过“让利于股民”解决“股权分置”只是一个幌子,醉翁之意在于中国企业的控制权,这或许是一个弥天大慌,一个巨大的经济理论“陷阱”。 作为一种经济制度,与其他任何制度一样,都具有双重性,既有利也有弊,其是否合理一是要看是否与国情相符,二是看是否能设计出与之对称的配套制度以扬其利去其弊。仅就企业制度来讲,目前有英美国家股权极为分散的模式,日本的交叉持股模式,德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一股独大模式等。 作为一种股权制度安排,股权全流通并非一种完美的设计,从我国5家全流通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企业业绩较差,控股权转让概率较低,且以炒作为目的的居多。国外资本市场全流通的控制权转让优势也因上世纪80年代的混乱并购风潮被法律和上市反收购计划所限制,与股权分置市场趋于一致。股权分置也并非一种不可取的制度,我国A股市场每年都有几十家上市公司通过非流通股的协议转让而实现了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转移,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表现良好。香港主板市场的H股也存在股权分置,并为广大国际投资者所认同。 对于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来讲,股权全流通不是万能的,即便实现了全流通,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并且由于我国与全流通有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有可能导致更多的问题,特别是弱肉强食的社会不公平问题。股权分置也绝不是万恶之源,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公司治理、大股东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并非由股权分置所引起,而更多的是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职业经理阶层还没形成、司法结案率低、大股东或公司高管的违规及犯罪成本较低、监管不严等引起的。就投资者行为来讲,虽然投资者都是利润最大化追求者,但由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各不相同,各国法律都对企业股份做了“同股不同权不同利”的安排,以符合各类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一般来讲,控股股东属战略型的投资者,而中小股东为财务型的投资者。目前,英美等国也日益希望其上市公司有相对股权集中和稳定的大股东以利于公司的稳定发展。因此,从投资者偏好和企业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股权分置的制度安排更为合理。这正是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的基础。 □宋劲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