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壮大海外市场 肥水外流逼国内市场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7日 12:03 中国经营报 | |||||||||
作者:罗焱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正为境外各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不久前,李嘉诚掌控下的长江实业将2.14亿股中国人寿股票全部卖出,套现11亿港元,长江实业持股1年回报率超过40%。
在内地股民对上市公司怨声载道之际,境外各大证券交易所却频频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香港联交所企业传讯部副总监陈涓涓表示:“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大大提升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对香港市场的发展很有裨益。”而优秀内地企业海外上市后的高分红比率,为海外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压力正在逼着中国证券市场加快改革,否则优秀的内地企业会越来越多地走到境外去。”博时基金的首席经济学家张宁说。 中国内地企业壮大海外市场 数据显示,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总数已经从1994年的57家增长为2004年的304家;在新加坡发行新股的中国企业从1999年的4家增长为2004年的33家。 近日,香港联交所表示,2005年该交易所的发展重点之一仍然是吸引内地优质企业赴港上市。香港联交所将在内地不同的省市举行会议,向准备上市的企业做推广。 来自香港联交所的数据显示,2004年内地企业全年的总成交金额为16651.3亿港元,占股票市场总成交金额49%;至2004年年底,中国内地企业在港上市的市值占股票市场总市值30%,上市公司数目占整体市场28%;2004年,共有44家内地企业在主板及创业板首次上市,共筹集754亿 港元,占整体股票市场首次上市集资额的79%。 新加坡交易所企业传讯部的Vicki Soh告诉记者,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共有68家中国内地相关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占新加坡625家上市公司的11%。在2004年一年中,共有82家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新上市,其中中国内地相关企业有33家,占40%。 纽约交易所(NYSE)的媒体关系经理Christian Brakman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内地已经成为NYSE在亚太区最大的上市公司来源地。NYSE目前有80家来自亚太区的企业,其中17家来自中国内地。这17家公司的总市值为2745亿美元(至2005年2月5日),平均市值为204亿美元。 香港联交所提供的资料显示,过去在香港证券市场挂牌买卖的股份主要是地产、金融及综合企业为主。而内地包括石油、炼油、炼钢、机场、制药等类别的企业赴港上市后,令香港证券市场可供投资者选择的企业股份类别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内地企业成功吸引到大量的国际资金流入香港证券市场,壮大了香港证券市场的规模,也加大了香港证券市场的吸引力。1992年底香港证券市场的总市值是13322亿港元,而2004年年底香港评券市场的总市值已超过66000亿港元,其中仅内地企业的总市值达到20204.5亿港元,占总市值的30.61%。 为何“中枳而外橘”? 优秀企业海外上市给海外市场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海外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据统计,在香港上市的109家H股企业中,公布2003年年度分红的就有62家,分红比率高达57%。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03年,在内地超过1200家上市公司中,最近3年连续派发现金红利的只有244家。2004年在全部如期披露半年报的上市公司中,公布拟派发现金红利预案的仅26家,只占全部上市公司的1.89%。 此外,在内地被认为是软肋的企业治理上,海外上市内地企业的做法也正逐步受到境外市场的认可。2004年11月,在香港上市的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HK2868董事长刘晓光获香港董事学会颁发的主板上市公司“2004年杰出董事奖”。此外,去年亚洲区的一些基金公司评选亚洲最佳企业治理公司,也有多家境外上市的内地企业上榜。 同样是中国内地企业,在海内和海外的市场贡献却有如此大的差异。难道“南橘北枳”也适用于资本市场?博时基金的首席经济学家张宁认为,这并不奇怪。“国内资本市场的内部结构并不完全是市场化的,上市公司很难有规范行为,他们没有动力。” 张宁分析,国内欠缺了许多资本市场应有的机制和功能,如兼并收购等,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也不到位。健康的资本市场应该让企业能够高效地融到资金,实现价值增长,并让股民分享价值增长的成果,各方的利益是尽量一致的。而内地的资本市场上,有很多资本市场应做的事情都不允许做,上市股票价值和法人股价值的关系也并不大,个人无法在股市上以正常途径实现利益,不用心实现价值增长,就只剩下圈钱了。 而中国内地的股民力量也有限,因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是非流通性的。同时,在监管方面,境外的监管者 只是制定规则并监督,并不直接插手市场,市场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修正机制。 “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正在逼着中国证券市场加快改革,否则就无法发挥功能,会被其他各种融资渠道取代,优秀的内地企业就会越来越多地走到境外去。” 张宁这样认为。 “资产管理”必须变为“资本管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资大投行中国策略师对记者表示,国外的游戏规则与中国内地确有不同之处,在形式上要遵守,不然就会被惩罚。但是基本的游戏规则相似,监管细节并不是最难应对的,但现在一些内地公司的管理层在面对境外投资者时表现得不太适应。一方面,境外小股东较难对付,他们随时可能集合起来对上市公司提起诉讼;另一方面,管理者对价值创造的理解、对资本及资本市场的认知程度,也常常造成与境外投资者的沟通障碍。 该策略师认为,目前一些内地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仍然是“资产管理者”而非“资本管理者”。在资产管理者的概念中,资产不流失、员工有饭吃、上交利税是最重要的;而在资本管理者看来,资产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可以通过资产来增值,应当服务股东权益而非服务资产。他举例说,对资产管理者而言,铁路这种东西是不能卖的,因为是国有资产,但对资本管理者来说,不赚钱的东西都可以卖。 此外,商业文化的差异,使一些刚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路演中往往答非所问。尽管接受了大量培训,他们会见境外投资者时做出的“表演”仍然不是投资者最需要的。该策略师认为,仅从商业文化的角度讲并没有好与不好之分,但既然内地企业要走上国际舞台,他们还是需要通过逐步学习,吸取经验和教训。
|